二式戰鬥機

二式戰鬥機

二式戰鬥機指:1942年(昭和16年,皇紀2602年)制式採用的日本戰鬥機。但實際上沒有二式戰鬥機,而可能下列的誤筆。陸軍二式單座戰鬥機:中島飛行機製作。二式復座戰鬥機:川崎飛行機製作。海軍二式水上戰鬥機:中島飛行機製作的水上機。二式教練戰鬥機:渡邊鐵工所製作。

簡介

二式戰鬥機並不是單指某一型戰機,由於日本軍方為戰機命名的方式,可被稱為“二式戰鬥機”的戰機有多型,因此上方基本信息欄無法填寫,可被稱為“二式戰鬥機”的分別是:

中島研發的日本陸軍 二式單座戰鬥機Ki-44‘鍾馗’

川崎研發的日本陸軍 二式復座戰鬥機Ki-45“屠龍”

中島研發的日本海軍 二式水上戰鬥機[A6M2-N]

渡邊鐵工所製作的 二式教練機

二式單座

(Ki-44)

日本陸軍二式單座戰鬥機中島Ki-44‘鍾馗’,盟軍綽號‘Tojo’,是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高空攔截型戰鬥機;1940年起到1944年共生產1175架。

原定鍾馗作為高空攔截戰機用為了克制美國的轟炸機隊,後來發現性能不足所以在一型乙開始換裝轟炸機用的Ha-109引擎,鍾馗於試飛期間的模擬作戰曾經擊敗川崎重工的Ki-60及德國運來的Bf-109E。戰爭後期也確實成為日本本土被轟炸時的防禦主力。

鍾馗原本是中國民間信仰的驅魔真君,由於當時日本帝國已準備與美國開戰,鍾馗則有對付洋鬼子之意。

二式單座 二式單座

1938年秋日本陸軍要求製造重型戰鬥機的方案,要求要對付敵方轟炸機,飛行速度最快要在600公里/小時,巡航速度在400公里/小時可打30分鐘空戰並可在5分鐘內飛上5000米,這是所謂"重戰",即是重火力戰鬥機,設計師是小山梯,他

設計時參考了德國Bf-109E但主要的設計是以一式戰鬥機隼做基礎,在二式戰鬥機鍾馗開始研發時,日本有兩種大功率發動機——中島的Ha-45和三菱的金星,由於日本海軍把住了金星的幾乎全部供應,可供日本陸軍截擊機使用的大功率發動機只剩下直徑1260毫米,最大輸出功率1440馬力的Ha-45了。

Ki-44的氣動主設計師糸(mì)川英夫面對這一直徑超大排量也超大的發動機,果斷決定採用小型機翼和逐漸收窄的尖銳機身,以達到儘可能快的平飛速度和最大的爬升率,而令此機好像一條大頭魚,由於機翼面積小翼面載荷較大,Ki-44的著陸速度偏快(按照日本飛行員的標準),同時,即便在安裝了蝶形襟翼後,Ki-44的空戰機動性也比不上陸軍自己的Ki-43一式戰鬥機。但值得注意的是389mph僅是不帶任何武裝下飛出的成績,經過設計者的詳細計算認為,在滿載武裝的情況下,"鍾馗"原型機的最大速度僅為360mphh,雖然其原型機還是沒有達到設計要求,但陸航本部依舊決定將其投入現役使用。“鍾馗”的原型機一共製造了10架,陸續用於飛行測試以及修改驗證。

1940年8月試飛,1941年11月正式服役,同年12月25日首次出戰太平洋,戰爭期間主要用於日本本土防空戰,當中二型乙和二型丙有用於中國戰場,裝備二型乙的第85戰隊曾駐守中國廣東,1944年駐守中國東北牡丹江的二型丙曾截擊過意圖炸毀鞍山鋼鐵廠的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Ki-44戰鬥機機翼的中心段 Ki-44戰鬥機機翼的中心段

世界上僅存一架Ki-44戰鬥機的機翼中心段,保存在西安市西北工業大學的航空館內。

基本資料
乘員 1
製造商 日本中島飛機公司
美軍代號 Tojo
機身尺寸
8.85m
翼展 9.448m
3.248m
翼面積 15m2
重量
空重 2,109kg
最大起飛重量 2,764kg
動力
發動機 中島‘Ha-109’
出力 1,500馬力
性能諸元
極速 605公里/小時 (5,200米狀態)
航程 1,600km掛油箱
升限 40,680英呎
武裝
機炮 12.7mm四門
機槍 N/A
炸彈 30kg~100kg公斤炸彈2發

二式復座

(Ki-45)

二式戰鬥機 二式戰鬥機

二式復座戰鬥機“屠龍”是川崎航空機研發的雙發動機重型戰鬥機,能作長程護航,對艦攻擊,對地轟炸,截擊轟炸機和夜間戰鬥機等多種用途,乘員兩名,分別是前方飛行員和後方機槍手,機槍手還要負責上炮彈和為斜射機槍瞄準開火,日軍稱它為“屠龍”,“二式復戰”,盟軍稱為NICK

二式屠龍 二式屠龍
二式復座戰鬥機屠龍
類型 重型戰鬥機
生產公司 川崎重工
設計者 井町勇/土井武夫
首次飛行 1941年5月
服役 1941年10月
退役 1945年
主要用戶 日本帝國陸軍航空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
生產數量 1,691架

主要型號

屠龍基本型

1938年1月開始研製的屠龍基本型,由井町勇為設計師,主翼翼形採用橢圓形,發動機為兩個中島飛行機制Ha-20乙風冷式發動機(820匹馬力),但此發動機問題多多,故後來改為中島Ha-25風冷式發動機(即是海軍榮12型發動機,950匹馬力),機頭兩支7.7毫米口徑八九式機槍,後方又有一支八九式機槍

屠龍改

1940年8月開始改為土井武夫做設計師,因考慮到燃料量增加而令總重增加,故翼面積增加了3平方米而達到32平方米,同時翼型改橢圓形改為直線,發動機改用三菱重工制Ha-102(1050匹馬力),由於土井武夫也是Ki-48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的設計師,故在屠龍改的機尾,駕駛艙風擋和起落架收放裝置等都採用了Ki-48的設計,至於機身也等同是去掉炸彈艙的Ki-48機身

屠龍改甲

最初使用型,武裝為機身側20毫米口徑九七式反坦克槍一支,機頭12.7毫米口徑Ho-103重機槍兩支,後方一支7.92毫米口徑九八式機槍(德國MG 15機槍的仿製品)

屠龍改乙

廢除九七式反坦克槍,改為37毫米炮一門,由後方機槍手上彈

屠龍改丙

廢除機頭重機槍,改成兩支20毫米口徑斜射Ho-5機炮,37毫米炮改為自動上彈16發

屠龍改丁

屠龍夜間戰鬥機型,取消了後方九八式防衛機槍

基本資料(屠龍改乙)

乘員: 兩名

機長: 11米

翼展: 15.02米

機高: 3.70米

翼面積: 32平方米

空重: 4,000公斤

載重: 5,500公斤

發動機: 兩個三菱Ha-102風冷式發動機(各1,050匹馬力)

最快時速: 540公里/小時

航程: 2,000公里

升限: 10,000米

爬升率: 11.7米/秒

翼載: 171.9公斤/平方米

武裝:機身右側一門37毫米口徑炮和機頭兩支12.7毫米口徑Ho-103重機槍,後方一支7.92毫米口徑九八式機槍

二式水上

(A6M2-N)

二式戰鬥機 二式戰鬥機

是日本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使用的戰鬥機。簡稱 二式水戰,由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開發與製造,盟軍代號“ Rufe”,其實是零式戰鬥機的水上飛機型。

Nakajima A6M2-N
類型 水上戰鬥機
生產公司 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
首次飛行 1941年
退役 1943年 (日本)
生產年份 1941年–1943年
生產數量 327

概要

二戰日本海軍1940年末為滿足在南太平洋作戰的需要,且用於無陸上機場地區的作戰於是開始採用水上戰鬥機。

當時的三菱正忙著零戰與一式陸攻的改良和生產,因此海軍命令當時擁有九五式水上偵察機等小型水上機製作經驗的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進行研製,中島以零式戰鬥機為基礎改造成為水上戰鬥機應急。由三竹忍工程師負責設計,以零戰11型為母體,安裝浮舟成水上飛機。故本機的研製因此全由中島飛行機一手包辦。

由於浮舟造成空氣阻力加大,故在機體下方大型浮筒內裝置有燃料槽以補足因浮筒而降低的續航力。

改造重點(自零戰11型)

中島在零式戰鬥機上改為:

主輪與尾輪以及著艦尾鉤都加以廢止

機體下加裝大型的浮筒和主翼下加裝輔助浮筒

垂直尾翼面積增大、機身尾部下方安定鰭追加、中央浮筒方向舵延長

航電系統防水處理

其餘武裝與零戰11型基本相同

性能諸元

乘員:1位

全長:10.24m

全幅:12.50 m

全高:4.305 m

主翼面積: 22.438m2

螺旋槳: H.S.固定3翼式

自重: 1922 kg

全備重量: 2460 kg

動力來源: 中島榮12型空冷複列星型14汽缸

出力: 940 HP

最大速度: 437 km/h(4,300m)

巡航速度: 400 km/h

著水速度: 111 km/h

航行距離:1150 km

有效上升高度:10500 m

上升率: 5000m/6'49"

自身武裝:九九式20mm機炮×2(機翼)、九七式7.7mm機槍×2(機鼻)

掛載武裝:60kg炸彈×2(翼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