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

佛系青年

佛系青年,網路流行語,指的是以一種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的而自居的人,大多以青年人為主。佛系青年跟宗教沒有任何關係,就是借這個符號,講一種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基本信息

釋義

佛系青年佛系青年
“佛系青年”就指的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切隨緣”為指導精神的生活方式的青年人。一種對生活無所追求,對事業無所追求的青年人。青年人只想活在現在,不想進一步是努力,不想進一步地去追求,只把自已的興趣愛好放在第一位,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活在自已的興趣和愛好。

出處

該詞最早來源於2014年日本的某雜誌,該雜誌介紹了“佛系男子”,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詞條刷遍朋友圈,火遍網路。

心態

佛系青年佛系青年
所謂佛系,就是對生活採取:有也行,沒有也行,一切隨緣,不爭不搶,不求輸贏,淡定自若,波瀾不驚。很多人看到這些詞語,自然就聯想到消極,自暴自棄,其實我們只是在現代生活的重壓和焦慮下,選擇這樣的生活態度有助於我們自我排解和自我減壓。

所謂的“佛系青年”是一邊在努力,一邊不抱太大的希望,畢竟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有當然是最好,沒有也不會過分沮喪,畢竟現在的社會大環境就是如此,努力還是要努力的,雖然機會越來越少,但希望還是有的,只是不過分強求結果了,把心態放平,即使最後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至少自己努力過了,無愧於心就行。

表現

約車,司機到門口也行,自己走兩步也行;

“雙11”,搶著也行搶不到也行;

餓了,有啥吃啥,湊合就行;幹活,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

成因

佛系青年佛系青年
過去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物質以及文化的供給極度匱乏的年代,同樣也是充滿了各種機遇的年代,那個時候黨和人民共同為了更好的生活條件而努力奮鬥,才有了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偉大成就。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社會也漸漸趨於穩定祥和,但是機遇也越來越少了。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需要付出越來越多的努力,不像以前“商品經濟”的階段,供小於求,機會遍地都是,任何一個商品,只要能夠生產出來,就不愁賣不出去。而現在的情況是供大於求,任何一個商品,都有幾十上百家廠商在爭相生產,競爭越來越激烈,機會越來越少。階層的上升通道也越來越窄;生產力發達,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但是又缺乏足夠的讓人實現個人夢想的機會時,很多“佛系青年”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無可無不可的“佛系”一夜風行,其實是擊中了現代社會的一個痛點:累。終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輕輕鬆鬆、敲鑼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實現不了。必須守住一條:總得有走心的地方。處處不堅持,事事隨大流,那只能是淹沒於人潮、迷失掉自我。有人戲言,“佛系”也行,願做一個“鬥戰勝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會玩耍、敢擔當、勇打拚,做下偌大事業,此真有志者言。

發展

有人總結了一個升級版,各系六個詞:

佛系當代青年:不喝酒,不撕逼,發胖了,脫髮了,養生了。

道系當代青年:愛誰誰,愛怎怎,愛哪哪,別煩我,別粘我,上天了。

儒系當代青年:求暴富,求脫單,求升遷,么么噠,好爸爸,打錢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