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瓜蔓枯病

佛手瓜蔓枯病

主要侵染莖蔓,較少侵害葉片。染病莖蔓呈褐色或黑褐色病變,終致莖蔓乾縮枯死,表面密生小黑粒病徵,嚴重時致莖蔓陸續乾枯,有的縱裂,植株生勢衰弱,影響結果。

信息

中文學名:佛手瓜蔓枯病
..

病原中文名:瓜葉單隔孢菌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佛手瓜
主要為害部位:蔓、果和葉片

為害症狀

棚室或室內栽培易發病。主要為害蔓、果和葉片。蔓染病影響較大,蔓上初生褐色長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斑上生有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茵子實體。病情嚴重後引致蔓枯,致病部以上蔓果生長發育受到很大影響,嚴重時可引起莖蔓死亡,果實萎縮。

病原形態特徵

瓜黑腐小球殼菌(Mycosphaerellamelonis(Passerini)ChiuetWalker),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態瓜葉單隔孢菌(AscocbcucumisFautr.etRou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寄主表皮下,球形至扁球形,褐色,大小95~137.5微米;內壁密生簡單的分生孢子梗,單孢無色,大小7.5~15.5×2.5~4微米,器孢子具兩型:一類是小型孢子,特豐富,橢圓形或卵形,單胞無色,大小5.3~10.5×2.8~5微米。另一類是大型孢子,橢圓形至長卵形,具1隔膜,個別2~3個隔膜,隔膜縊縮,大小7.5~17×2.5~5.5微米。該菌在PSA上菌落初白色,擴展後呈圓形,除邊緣白色外,內絲暗黑色,氣生菌絲稠密發達,白色至灰白色。該菌侵染哈蜜瓜,梨瓜、西葫蘆西瓜籽西瓜葫蘆科植物。台灣記載甜瓜蔓枯病菌學名Didymellabryoniae異名有Ascocbcucumis、A.citrullina、A.meloni、A·cucumeris、Ph’llostictacitrullina、P.ortn'cularia、sphaerellacitrullina、s.melonis、Didymellamelonis、Didymospaeriamelonis等。該菌器孢子變異大,學名迄今仍未統一。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北方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冬,翌春靠灌溉水、雨水傳播蔓延,從傷口、自然孔口侵入,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進行重複侵染。南方可在病部輾轉傳播蔓延。北方引種或在棚室或反季節栽培的植株過密,通風透光差,生長勢弱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北方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3年輪作。
(2)用種子重量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
(3)高畦栽培,地膜覆蓋,雨季加強排水。
(4)南,北方均可在發病初期噴灑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400~5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2~3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