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草

佛光草

佛光草,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0-40厘米,鬚根叢生,莖被短柔毛或微柔毛。頂生及腋生假總狀花序,萼鐘形,花冠淡紅色或淡紫色。植物的全草可供藥用,出自《廣西藥植名錄》,夏、秋季採收,曬乾或鮮用。《四川常用中草藥》:清肺熱,止吐血。治風熱咳嗽,痰多氣喘及吐血。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整體

佛光草 佛光草

一年生草本;根須狀,簇生。

莖葉

佛光草 佛光草

莖少數,叢生 ,基部上升或匍匐,高10-40厘米,不分枝或少分枝,四稜形,具淺槽,被短柔毛或微柔毛。

葉有根出及莖生,根出葉大多數為單葉,莖生葉為單葉或三出葉或3裂,單葉葉片卵圓形,長1-3厘米,寬0.8-2厘米,先端圓形,基部截形或圓形,邊緣具圓齒,膜質,兩面近無毛或僅沿脈上被微硬毛,三出葉或三裂時,小葉卵圓形,頂生的較大,卵圓形至近圓形,側生的比頂生的小許多,小葉柄長1-4毫米或至無柄,被微柔毛;葉柄長0.6-6厘米,扁平,被微柔毛。

輪傘花序2-8花,在下部疏離上部稍密集組成長7-15厘米的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有時頂生總狀花序基部具2短分枝,因而組成三叉狀的總狀圓錐花序;苞片長卵圓形,長3-5毫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近無毛;花梗長約2毫米,與花序軸密被微硬毛及具腺疏柔毛。

花萼鐘形,花時長3-4毫米,果時增大,長達7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及腺點,內面近無毛,二唇形,上唇梯形,頂端截形,全緣或具不明顯二齒,下唇比上唇稍長,深裂成2齒,齒卵狀三角形,先端銳尖。

花冠淡紅或淡紫色,細小,長5-7毫米,外面略被微柔毛,內面無毛環或具毛環(根據原描寫),冠筒近外伸或稍外伸,鐘形,長3-4毫米,基部筒狀,寬約1毫米,至子房部分稍縊縮,其上漸擴大,至喉部寬約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近長圓形或倒卵圓形,直伸,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近倒心形,邊緣淺波狀,側裂片圓形。

能育雄蕊2,上彎,不外伸,花絲長1毫米,藥隔短小,長不到1毫米,彎成弧形,上下臂等長,下臂發育,較上臂為小,分離。花柱內藏,先端2裂,前裂片伸長。花盤前方微膨大。

小堅果卵圓形,長1.5毫米,直徑0.7毫米,淡褐色,頂端圓形,腹面具稜,無毛。花期3-5月。

生態環境

生長於海拔40-950米的林內、溝邊、石隙等潮濕地。

分布範圍

佛光草 佛光草

產於浙江,福建,湖南,貴州,四川。

主要價值

藥用

中藥名:湖廣草

考證: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藥材基原:為唇形科植物佛光草 Salvia substolonifera Stib.的全草。

性味功效:味微苦,性平。清熱化痰,益腎,調經,止血。

主治: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吐血;腎虛腰酸;小便頻數;帶下;月經過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右燉肉服。外用:管量,鮮品搗敷。

藥理作用

鎮咳、平喘、祛痰作用,湖廣草煎劑8mg/ml、17mg/ml對組胺所致離體豚鼠氣管收縮均有鬆弛作用。煎劑10g/kg給小鼠腹腔注射,對氨霧法咳嗽有顯著才鎮咳作用,口服無效。煎劑20g/kg灌胃,未見大鼠呼呼道分泌液有顯著的變化經。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治痧症,蜘蛛瘡。

2.《四川常用中草藥》:清肺熱,止吐血。治風熱咳嗽,痰多氣喘及吐血。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栽培技術

栽培

日照充足通風良好,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或土質深厚壤土為佳,有利生長。種子直播,每穴3-5粒,發芽一周后或獲株高達5-10cm時須疏苗。間距20-30cm。成株後可再次疏剪,增加距離,生長的較旺盛。不同品種的鼠尾草需要的光強度不盡相同,在栽培前需多加確認及了解。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或扦插繁殖。

①種子繁殖

可在春季和初秋播種。播種前為提高出苗率以及早出苗,可先將種子用50℃溫水浸泡,待溫度下降到30℃時,用清水沖洗幾遍後,放於25~30℃恆溫下催芽或用清水浸泡24小時後播種。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由於鼠尾草種子小,宜淺播。播後要覆蓋薄土,並要經常灑水,以保持土壤濕潤。

②扦插繁殖

在5~6月,選枝頂端不太嫩的頂梢,長5~8厘米,在莖節下位剪斷,摘去基部2~3片葉,按行株距5厘米×5厘米,插入苗床中,深2.5~3厘米。插後澆水,並覆蓋塑膠膜保濕,20~30天發出新根後按行株距(45~50)厘米×(25~30)厘米的密度定植。

定植後應及時鬆土除草,乾旱時應適當灌溉,雨後必須及時排水。生長季節根據情況追肥2~3次,每次每畝可追尿素5千克左右。在長江以北,冬季需培土越冬,一般在地上部收穫後、冬凍前灌水後即培20厘米高的土,翌春終霜後扒開土澆水,使萌芽生長。華南地區不需覆蓋也可安全越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