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西鎮

余西文化傳承延綿不斷,余西書畫派傳承北宋東京(開封)書畫派,(南)宋元金陵書畫派,明清揚州書畫派,因鹽業興旺而崛起。

介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南通州第一鎮,余西古鎮位於長江口北岸,海撥6.5米,成陸早於周邊,淵源於唐代,歷千年淪桑,城牆幾廢。
余西文化傳承延綿不斷,余西書畫派傳承北宋東京(開封)書畫派,(南)宋元金陵書畫派,明清揚州書畫派,因鹽業興旺而崛起。

歷史風貌

今天余西古鎮整體風貌猶存,成了攝影家的樂園,電影拍攝後備基地。古老的余西方言與紅樓夢語言整體一致,國內僅存,完全具備申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質!

餘慶場

《易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史載:餘慶場始於唐代。北宋天聖初,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鹽官,見風潮泛濫,淹沒田產,毀壞亭灶,乃向淮南鹽運發運使張綸建議,請求重修捍海堰張綸即向朝廷奏請,允準後,於天聖二年(1024年),徵調民夫4萬多人,開工重修,並採納范仲淹方案,將堰址稍向西移,以避潮勢。正當工程進行之時,范仲淹因母喪離官,特留言說明此舉關係民生利弊,以堅定張綸將工程進行到底的決心。歷三年,新堤告成,北起掘港,南迄通州之餘西場,堤底寬三丈,堤面一丈,堤高一丈五尺,全長140餘里,外鹽內稼,人民賴以安生。 北宋至和年間(1054年—1055年),海門知縣沈起調集民夫灶丁,築堤70里,連線范堤,並延伸至呂四場,稱“沈公堤”。
范公堤與沈公堤連結點在余西鎮東北方向,龍游溝之北端,此地即范公堤之最南端.龍游溝由此彎彎曲曲向南延伸,直至古長江邊,即今之海界河,龍游溝乃古海漕遺蹟,余西鎮因龍游溝而得名龍城.
余西龍城呈“工”字型, “工”字中間一豎,南北長半里許,乃余西正街,街北頭築有“登瀛門”,寓繼承曹頂未竟之志,登瀛州,永除倭患之意。
“工”字底是北大街。衙門建在“登瀛門”外。北大街北側,隔將軍小廟,南臨北大街,正對“工”字中豎;寓北方壬癸水意,乃龍首,導領余西鹽場。衙門東北西三面環水,東為嬰堂溝,隔溝有育嬰堂,現已建為民宅;西為衙門溝;北為北護城河。
衙門東西兩眼古井,乃兩龍目,保存完好;在開通自來水前,筆者家中飲、用水,多取自東龍目井水.
北大街東端,護城河上建有東虹橋,為抗日戰爭需要而拆除,現已建成帶護攔的水泥橋. 余西城東為古黃海,東虹橋內,北大街東頭,築有“鎮海門”,寓鎮海潮保平安之意.鎮海門內,北大街東段建有一諾堂季氏百歲花崗石牌坊,此乃坊北一里外,季氏宗祠-大悲殿之山門,此地得名山門堂.今,石坊已毀,地名猶存.山門堂與大悲殿之間有夾河車路相通,此乃東龍鬚。大悲殿乃東龍鬚頂珠。大悲殿內有宋代古春梅兩株,俠家兒時仍食過此梅,酸極而搖頭。上世紀六十年代,大悲殿被改建成余西國中;殿內一株宋梅,被余西國小破壞性搬遷,枯死!另一株宋梅余西國中保護不力,亦枯死!痛心!痛心!痛心!俠家畫有一株宋梅淡彩水墨追憶圖。殿內另一株古紫微,在余西國中建房時被毀;僅存古銀杏一株,急需保護!現在,余西國中已合併至海洪國中,校舍由余西國小代管,部份出租給個體戶,辦玻璃儀器廠。

建議

筆者建議原大悲殿內校舍、古木,急需保護,鄭重建議:在曹頂、柳敬亭故里,將余西大悲殿(余西國中)改為曹頂(曹鼎)、柳敬亭(曹永昌)紀念園;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園地,和博物、學習、旅遊園地!
北大街西端,護城河上建有西虹橋,原系木橋,上世紀七十年代,木橋年久失修,原址被填為土壩.西虹橋內北大街西頭築有“對山門”因正對狼山而名,晴日,站在較高的平房頂上,西望可見狼山。西虹橋外有夾河車路向北延伸,此乃西龍鬚.北端建有曹氏宗祠(後開放為雜姓公祠),此乃西龍頂珠.自呂泗至揚州的通揚運河,途經余西龍城,突拐倒U字型彎,從東南、南、西南三面繞城而過,形成對龍城半保衛勢態,兼作護城河;城南運鹽河上建有東“高”橋、西“高”轎,以利運鹽船通過.這東、西虹橋,東西高橋乃余西龍之四足。龍城 “工”字型上面一橫,就是運鹽河北岸的沿河街,設有船碼頭。
通揚運河上,唯一倒U字余西龍城彎,在谷歌地球清晰可見。地標:
32。02,16.83,,N
121。09,46.63,,E
在余西龍城“工”字型豎畫,正街南頭,築有迎江門,寓迎接長江興旺發達之意。現保存有迎江門兩城門垛,因住民借城門垛為房屋山牆,才殘留下來。
在運鹽河南岸建有河房,亦有河南街,有東西高橋與運沿河北主城區相連。
在東高橋與西高橋之間,近東高橋西邊,運鹽河南岸,開鑿有經“染坊園”向南,過九甲壩,直通長江水道,此乃通江龍尾。在東高橋與西高橋之間,近東高橋西邊,運鹽河南岸,開鑿有經“染坊園”向南,過九甲壩,直通長江水道余西通江河,此乃通江龍尾。通江河北部築有過船土壩,土壩上設有絞車,船舶從壩頂翻越,往來於通揚運河與長江之間。民國初,張謇先生曾規劃、勘探在此建水閘。張四先生乃前朝狀元,擔任過農商總長,是全國著名的南通地方實業家,教育家;但,不是南通地方官員;在協調主要受益方海門縣,與南通縣共建水閘問題上,遇到困難,心有餘而力不足。
余西龍城是座水城。鹹豐初年,發大水,江南平原(平均海撥約二點五米),江北平原(平均海撥約四點五米)一片澤國,唯余西龍城未遭水淹!是神龍保護嗎?否?乃成陸早,海撥高也;古人築城,皆擇高避險,選風水寶地,為子孫千秋偉業奠基;今,不學強人宜謹記。
染坊園乃余西場藍印花布南部古集中地,以季姓、曹姓為多;藍印花布中心古集中地在余西古鎮上,以馮姓、季姓為代表;藍印花布北部古集中地在余西鄉北邊,今通呂運河北岸,以季姓為多。我國藍印花布的發祥地,傳承地,在龍城余西古鎮也!“染坊園”乃余西場之古地名!
元代同時從慶余場分出的鳳城余東鎮,已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今龍城余西古鎮,反而從行政建制上被消滅,藍印花布發祥地歷史文化遺產被人搶先奪走,何故?何故?何故?
清代,龍城余西場“曹王”以武會友,朋友、門徒甚眾,謀,反清復明;清廷懼,派員下察,無恥地破壞曹王墳,曹王墳遺址在余西場運鹽河南六甲鎮馬路邊。
清廷並以愚蠢辦法,破余西龍城風水。將龍城余西從東西方向從中開挖一條市河,將龍城斬為兩半,河的兩端連通運鹽河。余西民眾將運鹽河稱之謂大河,破風水的腰河稱之謂二河。為居民往來行走在正街二河上建有帶欄的二河橋。解放後,二河逐步被填塞,地名猶存。
二河橋北,跨街建有曹氏孝子坊,後來,這一系曹姓從武惠堂分出,另立堂號,曰篤孝堂。孝子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私人合資油脂公司偷盜拆除,用以建運貨碼頭。現,牌坊石尚存,仍可追回!只是要去追查呀!
幸好,在余西正街南段西側,完好保存有乾龍二十六年雙柱花崗石節等牌坊一座,當時因住戶將房屋與牌坊建為一體,才倖存下來。如今,此坊已成了通州市對外三大名片之首;其餘兩處,皆近年人造新景。
歷史上,原餘慶場太大,後來分為:余西場,余中場,余東場. 雍正9年(1731年)余中場 合併到余西場.
余西鎮海撥6.5米,地勢較高,通揚運鹽河穿城南(城門於1958年拆除,用其磚建造大會堂.)而過.鹽商畢集,城東二華里為六甲鹽包場.余西古鎮因鹽而興,文人聚居,余西文風興盛,書畫派傳承至今,有柳敬亭,周維藩,任閬仙,曹秀生,曹星谷,李同,任耀庭,張馨谷,陳西洋,任煥文,任魯侯,朱理治,任苯生,曹玉麟,江濤,陳振宜,季德培,張有華, 曹炳生,諸公;及宋濟先生.現今余西已衰敗.
金余鎮以西分總,以東分甲,每甲(總)東西寬約一華里,一般北至范公堤(黃岸)南至海界河,南北長十里,二丶三十里不等.甲,自海邊向西數起,十甲一重複,因甲而得地名有之,如六甲(在呂泗西邊),四甲壩,二甲鎮,五甲苴(屬余西場,現併入三餘鎮),五甲鄉(白龍廟-屬余西場,現併入東社鎮.)因總得名如頭總橋(通州市中在此).
北宋以前都稱總,王安石變法,推行保甲制,一總編為一甲,相沿成習,自金余以東就稱“總”為“甲”了.
余西聚居各姓,有家譜記載的,曹,季,吳.任,姜,刁,李等姓,元末明初,避戰亂,自金陵,句容經常熟攜家譜丶典集渡江北上遷來.部份直遷余西場,大多初遷至靜海(今海門市府處),清代坍江,因環境災難,整體北遷入通州境.海門縣治亦多次變遷,最西至通州腹地的新地(興仁).我們祖上僑居通州余西場,朝廷欲盡廢靜海鄉建制,全併入通州.有靜海京官,奏言,靜海鄉民今無地可耕,但,有書可讀,仍可為國效力,朝廷準其奏.故每次科舉,我們靜海鄉人,仍單獨保留有十個秀才名額!余西場住民的文化傳承自北宋以來,雖經戰亂,坍江,一直未斷!
西亭距金沙十餘里,距南通三十里,但方言更近南通語.
金沙先民大多也以鹽為業.
坍江後,復漲起新沙,由崇門遷來新移民,就是今天的沙里人-啟海人.近年新造"沙地人"一詞,只在少數人文章中使用.

余西場

北宋末年,中原曹姓,季姓,任姓,姜姓,刁姓,李姓,梁姓等姓,舉家攜家譜典籍,隨朝廷渡江南遷,成了住在江南的北方人.元末明初避戰亂,又從金陵丶句容經常熟北渡,成了住在江北的江南人.有的直遷余西場,大多就近遷江邊靜海(今海門市府處),時常有坍江發生,這是一個漸進過程,靜海人(江南的中原人)逐步北遷入通州境內.清中期靜海鄉全沒入江中,靜海人全遷入通州境.海門縣治亦遷入通州境。
今天的海門市是清中期後新漲起的新土,居民多從崇門遷來.
余西古鎮地基較高(海撥6.5米),成陸較早,起於唐代.因鹽而興,經濟丶文化有運鹽運河與揚州緊密聯繫.曹氏(余西大姓)遷余西己歷26世,任氏(余西小姓)遷余西已歷21世.曹氏武惠堂始祖曹彬畫像,上書曹氏家寶四字,共四屏.傳至余西鎮曹蔓菁,再傳至曹祿園,(住我家斜對門),曹祿園公及其次子曹遂生學長常與我論及此四屏,我五伯任魯侯公,我父親任苯生公,我舅父姜晉侯公亦見過此國寶.1958年民主革命補課,曹氏再次被封門,開封時各物皆登記造冊,... ...(後來故宮來人了解過. 有人還見一翠出售未成. 因有損黨的基層幹部光輝形象,且有健在者及革命幹部後裔在世,恕不能祥述為歉!) 。
余西場文化、書畫傳承北宋東京(今開封)書畫派,(南)宋元金陵書畫派,明清揚州書畫派.曹氏家寶即龍城余西場鎮場之寶,亦國寶也!自北宋以來連綿不斷,起自曹彬,任布,諸公.傳承至任業隆公,曹王(反清領袖),曹秀生公,任閬仙,曹星谷公,任耀庭,李同公,任煥文公,張馨谷公.現代由任苯生公舉起余西書畫派書法大旗大半個世紀,桃李遍怖五大洲.江冠雄先生舉起余西書畫派國畫大旗.近年余西書畫派隨著余西古鎮的衰敗,而處於低谷.好在現有曹元生,岑喧天,任科家,曹潤生,曹洪江,朱淦澄,曹林諸先生,及沈勇,任祖榮,任祖昊,任祖怡,曹強,曹灝輝,曹婧,諸君傳承余西書畫優良傳統,默默耕耘.
在農耕時代,移民以田地為根本,隨著余西方言的擴展,向西直至南通城東郊,逐步過渡,並無斷層.金沙場在這過渡地帶的中段.移民漸次,逐步整體向西推進(頗具財力),金沙鄉下己找不到純原住民方言,若要找,只在南通城內及其近郊.

余西場精進書院

光緒年十七年,蘭溪附貢生唐汝峒任余西場官,上任初年,即成立精進書院,聘余西鯁直塾師,秀才任堯章(任煥文)任院長.院址暫設於任宅私塾.精進書院,開設博物,農事,營造,民俗,鄉土人文歷史等課程,開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沒考取功名的童生,(有的年齡比老師大,)定期將文章送到書院,讓老師批改,下次再送文章時,將批改後的文章帶回研讀,有不明白的地方,在書院當面請教。一次,任堯章公批改作業至深夜,燈花掉落,引燃書薄,並燒至板壁,幸家人聞聲起床拍滅,才未成災;現舊址正堂東邊板壁、豎柱,仍留有燒焦痕跡。
精進書院正堂,置一匾額,乃江蘇督學院部龍為任壽母曹孺人立。上書尤敬輝書寫帖金顏體行楷:“荻筆春濃”(繁體)四字,遒勁蒼老,熠熠生輝!此匾額於1966年,被余西鄉余西街道“破舊立新造反隊”,取下,抬至東牆外,余西民辦國中內折毀!現精進書院舊址基本保存良好,存有兩進主建築。正堂房上還遺存著安裝匾額的鐵鉤、鐵鉚。
廢科舉辦學堂,精進書院為余西國小所承繼。
民國後,余西精進中學成立,晚於余西國小承繼精進書院。精進中學成了中國共產黨在余西地區的大本營,走出了任安家(革命化名:岑喧天)等一大批革命者!
抗戰勝利後,精進中學併入南通中學;通中的歷史,從精進書院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江蘇南通州余西古鎮古梅山莊任俠家記.
余西場精進書院舊址:
32。02,16.83,,N 121。09,46.63,,E
在谷歌地球,從長江口北岸的南通市,沿通呂運河一路向東,經通州市、金余鎮、余西國小即可見余西場精進書院舊址特寫:
仲春時節,萬里無雲,碧空如洗,明媚的陽光以西南天際灑下,古鎮老院,綠樹成蔭,鮮花盛開,文化底蘊深厚,書卷氣息濃烈!
廢科舉辦學堂,精進書院為余西國小所承繼.稍後,精進中學也承繼精進書院。精進中學成了共產黨的秘密大本營,走出了岑喧天等一大批革命者,抗日戰爭勝利後,精進中學併入南通中學。

重建城門

唐場官重修建余西城四城門:南城門-迎江門,臨鹽運河,面向長江.
北城門-登瀛門-面對衙門,余西為龍城,衙門乃龍首.衙門東西有兩眼古井,乃龍眼,筆者祖輩皆取用東龍眼井水.
西城門-對山門,面對狼山.出西城門,過西虹橋,轉而北行,有夾河車路-左龍鬚-北端為南通州名勝余西山官殿-此乃左龍鬚頂珠.
東城門-鎮海門,面對大海.出東城門,過東虹橋,其東南有餘西城隍廟,廟東側有東佛殿,殿東是古代黃海.
東城門內,過三門堂-有季氏百歲坊.折向北行,亦有夾河車路-右龍鬚,-北端亦為南通州名勝-余西大悲殿,殿內有兩株宋代古梅.-此乃右龍鬚頂珠.

余西名人

抗倭民族英雄通州余西場曹頂,任俠家記。
曹頂,通州余西場人。生於正德九年(1514),犧牲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
據曹氏家譜載:北宋末年,曹彬後裔,山東武惠堂曹姓、梁姓、開封府任姓、中原季、刁、姜、李等眾姓,攜家譜、典籍,舉家攜莊客南渡;元末明初,避兵火,自金陵、句容,經常熟北渡,遷通州余西場。

史載

史載:余西場亭戶曹大賓莊客,生兒發鏇三頂,遂名“頂”,亦名“鼎”。及長,強悍豪爽,多膂力。受顧鹽販,駕舶往來江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犯太倉。總督張經徵兵於通州。曹頂應募,隸千戶姜旦。江中戰倭,頂以長叉刺其操舟者墮水,躍登其舟,沉其鐵纜,焚其舟。倭亂,江南兵乘勢奮擊,賊大敗去。由此,頂望著,統哨船30艘,卒500名,駐江南剿倭。
每戰,頂親冒箭矢,率部擊寇。戰酣,寇眾,擊落頂盾,長槍刺來;從卒未及呼喊,頂右腋夾定賊槍,左手飛拾盾,擋賊槍,奮進,寇遁。又,頂入賊陣,救回部卒,且俘一寇。曹頂率軍,倭寇喪膽。
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初二,倭船百艘,自狼山江面乘潮而來,寇3000餘登岸,燒殺擄掠,屠戮老幼數千人,通州遭空前慘禍。
賊鋒銳,攻計百出。頂率水兵五百壁於城外江面,伺間疊出撓倭。相持兩旬余,賊惡其逼,退至狼山。又4日,徐、宿、邳援兵至,合兵擊賊。寇乘舟敗走。通州城圍始解。
鼎身被數十創,殺倭百餘,辭賞,解甲還鄉,操業刀切面。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倭寇自掘港登入,再犯通州。頂偕官軍,自辰至午,激戰寇於通州城北50里,冒雨追寇於單家店(平潮),馬蹶壕塹。鼎壯烈殉國,時年44歲。噩耗傳出,天地同悲,萬民敬仰!
通城南郊狠山腳北側,建有曹頂墓曹公祠;曹頂殉難地單家店(平潮)建有曹公亭;曹頂故里,余西鎮武惠堂曹氏宗祠(在余西國小祠堂溝西岸)供奉有曹頂公祖先牌位。1956年,余西地方幹部為建大會堂,(若直白建劇場,南通縣政府不批准,)折除曹氏祠堂,僅存一埭朝西邊屋,曹朝忠一家數口居住,現已圮廢。一對祠門石獅,由季姓後人代管,後轉入余西國小。
通州志,人物誌中收有曹頂本傳。建曹公亭時,費范九向全國徵集詩稿,張謇、陳衍、梁啓超等45人來稿;集53首詩詞賦,彙編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詩》一冊出版。張謇還為曹公祠、曹公墓撰寫楹聯。
任煥文(任堯章)為曹頂作傳,載入任煥文筆記,編入鄉土教材,有師山顧貴亭為之作序,並成為精進書院、余西國小、余中國小、通源國小等國小必讀教材。
顧怡生為余西國小作校歌:美哉我校,美哉我校,鄰有夫子堂堂廟,鄉有將軍義勇曹。天風怒號,海潮狂嘯。我保我衛先我教。夫子之道高,將軍胡弗效?學生努力各有造,家邦真正生英豪。”
據曹氏家譜載:北宋末年,曹彬後裔,山東武惠堂曹姓、中原季、任、刁、姜、李等眾姓,攜家譜、典籍,舉家攜莊客南渡;元末明初,避兵火,自金陵、句容,經常熟北渡,遷通州余西場。
史載:余西場亭戶曹大賓莊客,生兒發鏇三頂,遂名“頂”,亦名“鼎”。及長,強悍豪爽,多膂力。受顧鹽販,駕舶往來江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犯太倉。總督張經徵兵於通州。曹頂應募,隸千戶姜旦。江中戰倭,頂以長叉刺其操舟者墮水,躍登其舟,沉其鐵纜,焚其舟。倭亂,江南兵乘勢奮擊,賊大敗去。由此,頂望著,統哨船30艘,卒500名,駐江南剿倭。
每戰,頂親冒箭矢,率部擊寇。戰酣,寇眾,擊落頂盾,長槍刺來;從卒未及呼喊,頂右腋夾定賊槍,左手飛拾盾,擋賊槍,奮進,寇遁。又,頂入賊陣,救回部卒,且俘一寇。曹頂率軍,倭寇喪膽。
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初二,倭船百艘,自狼山江面乘潮而來,寇3000餘登岸,燒殺擄掠,屠戮老幼數千人,通州遭空前慘禍。
賊鋒銳,攻計百出。頂率水兵五百壁於城外江面,伺間疊出撓倭。相持兩旬余,賊惡其逼,退至狼山。又4日,徐、宿、邳援兵至,合兵擊賊。寇乘舟敗走。通州城圍始解。
鼎身被數十創,殺倭百餘,辭賞,解甲還鄉,操業刀切面。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倭寇自掘港登入,再犯通州。頂偕官軍,自辰至午,戰於通州城北50里,與寇激戰,冒雨追寇於單家店(平潮),馬蹶壕塹。鼎壯烈殉國,時年44歲。噩耗傳出,天地同悲,萬民敬仰!
通城南郊狠山腳北側,建有曹頂墓、曹公祠;曹頂殉難地單家店(平潮)建有曹公亭;曹頂故鄉余西鎮武惠堂曹氏宗祠(在余西國小祠堂溝西岸)供奉有曹頂公祖先牌位。1956年,余西地方幹部為建大會堂,(若直白建劇場,南通縣政府不批准,)折除了曹氏祠堂,僅存一埭朝西邊屋,曹朝忠一家數口居住,現已圮廢。
通州州志,人物誌中收有曹頂本傳。建曹公亭時,費范九向全國徵集詩稿,張謇、陳衍、梁啓超等45人來稿;集53首詩詞賦,彙編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詩》一冊出版。張謇還為曹公祠、曹公墓撰寫楹聯。
顧怡生為余西國小作校歌:美哉我校,美哉我校,鄰有夫子堂堂廟,鄉有將軍義勇曹。天風怒號,海潮狂嘯。我保我衛先我教。夫子之道高,將軍胡弗效?學生努力各有造,家邦真正生英豪。” 任煥文(任堯章)為曹頂(曹鼎)、柳敬亭(曹永昌)作傳,載入任煥文筆記,篇入鄉土教材,有師山顧貴亭為之作序,並成為精進書院、余西國小、通源國小等學校必讀教材。
柳敬亭(曹永昌)-(1587-1672)曲藝開山祖,葬余西場武惠堂曹氏祖塋。
曹彬-北宋開國大將,創曹姓武惠堂。
任布-北宋儒將,甘肅總兵,創任姓五知堂.
任業隆(任傑)-書畫家。
曹王-反清領袖,葬余西場運鹽河南六甲鎮.
曹秀生-民間智者.
唐汝峒-清官,興辦教育事業,重修余西龍城誠門,振興余西鎮.
任堯章-任煥文,(1861-1934)余西精進書院首任院長,著述頗多,有任煥文筆記余西場鄉土教材,通州物產,通州民俗,通州稱謂,國小算術,博物,等;並續修任氏家譜.
朱理治-朱明勛,無產階級革命家.
馬一行-革命前輩.
任苯生-余西書畫派書法領袖.
江濤-江冠雄,余西書畫派國畫領袖.

余西古鎮

紅樓夢乃曹雪芹用余西方言寫成!余西方言與紅樓夢語言整體一致,全國唯一,乃紅樓夢方言活化石,筆者-任俠家、任祖怡、任祖是發起“申非”.

余西區

辛亥革命後,通州設金沙、石港、余西、呂泗等十三市,余西市乃余西區治所,後來,余西市改名為余西鎮.解放後,基本沿用民國建制,五十年代中期,余西區建制不變,余西鎮改為余西鄉,二十一世紀初併入二甲鎮,名余西居,慶余村,2008年,余西居,慶余村合併為余西居.
然而余西古鎮整體面貌猶存,成了攝影家的天堂.余西照片,己在雅虎江蘇任俠家,部落格網江蘇任俠家,等網站的相冊中上博,存留!
和張謇先生對聯.-任苯生.

南通古梅山莊筆記

1922年夏,我從騎岸鎮高等國小考入南通師範,求學期間,常聆聽張謇先生演講, 先生諄諄教誨,終身受益.
在一個星期六的午後,我們幾個同學,正在朝東風琴室後壁外的一棵樹上裝礦石收音機天線, 一個同學忽然看到張四先生正緩步跨上木橋,朝學校方向走來,立刻興奮地告訴我們.四先生住在濠南別業,與博物苑有邊門相通,與學校隔河相望;兩岸壩肚子上架有木橋,橋欄上有“路不拾遺”四個大字;河裡插有蟹籪; 閒暇時,先生常獨自從河西頭踱過橋來。
我們顧不得裝天線,立即跑回學,一路奔走相告,歡騰雀躍;師範主持於敬之急忙領著大家,打開常年落鎖的學校後門,出來恭請四先生進校,迎至壽松堂。
先生結合自身坎坷歷程,鼓勵在場同學勤學苦讀,爭當棟樑之材,將來為國效力,為民服務,造福一方.
接著,我們隨先生出壽松堂,來到校園,在一棵古銀杏樹旁,有一株靈霄,附樹而上,直攀樹梢;先生心情甚佳,駐足觀之.隨後,大家跟著賞景,邊走邊聊,信步來到荷花池旁,大家興致盎然;先生一時興起,收住腳步,要與我們對聯,大家熱情高漲,圍攏過來;先生說出上聯:“黃花菜,菜花黃,一花一酌”;( “菜花黃”-酒名).只有不多幾位同學應了下聯;還記得我應的下聯是:”“雞冠花,花冠雞,邊啄邊嘩”.先生笑著又出一上聯:“梅蘭芳演木蘭從軍,戲是女扮男,實是男扮女”. 大家搜腸刮肚,無人能對.先生勉勵我們:博學精思,互相探討,自會開竅.
先生教導,銘記心中.後來讀了蔡東藩明史演義,有所感悟,試作下聯,以對四先生上聯:
“梅蘭芳演木蘭從軍,戲是女扮男,實是男扮女”.
“朱元璋滅大元建明,祖從僧為帝,孫從帝為僧”.
謹以此聯,記念恩師!
作者:南通余西古鎮任苯生.
謄稿:通州市余西鎮任俠家.
類別:張謇,張嗇公,南通師範,對聯,古梅山莊.
余西區:附原余西區所轄範圍內的

二甲中學簡介

二甲中學校友。
民盟中央常委曹衛星被任命為江蘇副省長
昨日,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閉幕,通過了省政府提請的議案,任命曹衛星為江蘇省政府副省長。曹衛星是江蘇通州人,1958年8月出生,現任民盟中央常委、省委主委,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被任命為省政府副省長之前,還擔任省政協副主席。

信息

曹衛星,男,漢族,1958年8月生,江蘇南通人。現任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導,民盟中央常委、江蘇省委主委,全國人大代表,省政協副主席。

任教經歷

曹衛星為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博士,94年升為教授、博導。先後任農學系副主任、主任、農學院院長、校長助理、副校長。現為國家重點學科點負責人,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省信息農業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全國作物栽培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863計畫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等。

科研成果

曹衛星教授主要研究作物生態和信息農學,先後主持完成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計畫、國際合作項目及部省級科研項目等40多項,培養了博士和碩士研究生82名及博士後4名。已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62篇,其中SCI論文65篇;出版著作5部;登記國家軟體著作權22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均為第一完成人)。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優秀教師、全國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江蘇省高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省優秀學科帶頭人、省優秀博士生導師、省六大人才高峰、省中青年首席科學家等。(據南京農業大學網站)
宋濟:身長1.90米,唇紅齒白;書法奇才,遣墨珍貴。自學鑽研雷射電源技術,使本單位-南通縣余西五金配件廠(五金橡膠廠)獲得新生。
曹裕華:南通州余西人,居英國。從事聲學研究及其高新技術開發工作。
曹洪江(武惠堂主):南通州二甲鎮人。掌門傳承東皋印派;研究印學書畫,學風嚴謹。
曹潤森:江蘇南通州余西鎮人。篆刻家,詩書畫印熔於一爐。顏體正書達神品境界。文物鑒嘗,獨具法眼。
任祖怡(終南寒士):江蘇省通州市余西鎮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電機工程學會(CSEE)高級會員,自幼研習書畫,造脂頗深。

二甲中學教師

徐雲波:泰興縣石莊人,身長1.90米以上。秉性鯁直,辦事幹練。自江蘇省人事廳下放至南通縣人事局。主持創建二甲中學,深得廣大師生及當地民眾敬愛;行草題字“二甲中學”四字校牌,剛勁靈動。
高鳳翔:啟海口音,繼任二甲中學校長。忠厚慈祥,以校為家,落戶通州市二甲鎮。
曹鹹:余西古鎮人,自南通縣中學調來,任教導主任,優秀語文教師,內行領導;忠厚誠懇,以校為家,直至退休,落戶二甲鎮。
倪程遠:啟海口音,秉性剛直。原攻英文,自學俄語,優秀外語教師。
張振清:蘇南武進縣人。優秀數學教師,一輩子獻身二甲中學教育事業。
朱寶華:上海石門路人。專攻物理,優秀物理教師,講課極具系統性。
單子明:金余鎮單家餘人,忠厚老實,與世無爭。自海門中學調來,優秀語文教師。
凌崑山:南通市唐家閘人,自南通縣中調來。優秀語文教師,極具才氣,常與同學一起平等作文。
王秀玲:通州市二甲鎮人。從二甲中學畢業,大學學成後,復返原校任教,服務終身,優秀化學教師。
曹振川:具物理天賦,自石港中學調來。自學英語,優秀教師。

二甲中學歷史

1955年,在南通縣二甲鎮南郊原地主宅院內,建立二甲國中,1958年異地擴建為南通縣二甲完全中學;最初,選址在余西古鎮西南郊運鹽河畔,後來,改在余西大悲殿東側,皆有當地負責人異義;最終定址在二甲鎮西郊三甲仙台。
徐雲波校長帶領師生員工,同甘共苦,人拉肩扛,將二甲國中校舍柝遷過來,在一片農田上平地插鍬,因陋就簡,邊建設,邊教學,全校上下生機勃勃!
當時,南通縣共有:南通縣中、西亭中學、二甲中學、石港中學,平潮中學等五所完中,各具特色,你追我趕,輪番領跑。

二甲中學地標

32。 01, 27.24’’N
121。 11, 04.91’’E
在谷歌地球,從長江口北岸的南通市,沿通呂運河一路向東,經通州市、金余鎮、余西古鎮精進書院舊址、余西國小、二甲鎮,即可見二甲中學特寫:
仲春時節,萬里無雲,碧空如洗,明媚的陽光以西南天際灑下,映照在博雅樓上,白牆反射熠熠生輝。
校園內,林木蒼翠,綠草如茵,紅磚鋪道。
巨型科幻雕塑矗立在花壇中央,兩個鮮紅的行楷大字“翱翔”猶勁挺撥,鐫刻在大理石基坐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萃萃學子奮發圖強!
攝影:余西古鎮任俠家 。

歷史文化

余西鎮古稱龍城.呂泗鎮古稱鶴城.余東鎮古稱鳳城,現余東鎮己被海門縣建設成江蘇歷史文化明鎮.而余西鎮民間愛 家鄉愛國人士正在奔走呼號,將紅樓夢方言的故鄉余西鎮建成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並將紅樓夢-余西古鎮方言申請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蘇省通州市余西鎮古梅山莊任俠家、南京玄武任祖昊、南京江寧任祖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