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西學派

"餘慶場余西古鎮余西龍城余西學派。 余西學派余西場余西古鎮.任俠家。 余西為龍城

余西學派。任俠家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南通州第一鎮,龍城余西古鎮位於長江口北岸,海拔6.5米,成陸早於周邊,源於唐代,歷千年淪桑,城牆幾廢。
余西文化傳承延綿不斷。
余西學派文武兼備,源遠流長,傳承北宋東京(開封)學派,(南)宋元金陵學派,明清揚州學派,因鹽業興旺而崛起。
余西書畫派乃余西學派重要組成部份。
今天,龍城余西整體風貌猶存,乃中華文化重要承載地之一,成了國學研究重點歷史文化名鎮;亦是攝影家的樂園,影視拍攝後備基地。古老的余西方言與紅樓夢語言整體一致,國內僅存,乃紅樓夢方言活化石,正在申請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餘慶場余西古鎮余西龍城余西學派。任俠家。
易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史載:
余西場初名餘慶場,始於唐代。五代時,後周顯德五年,後周擊破南唐靜海軍,余西復歸中央管轄。
北宋天聖初,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鹽官,見風潮泛濫,淹沒田產,毀壞亭灶,乃向淮南鹽運發運使張綸建議,請求重修捍海堰。張綸即向朝廷奏請,允準後,於天聖二年(1024年),徵調民夫4萬多人,開工重修,並採納范仲淹方案,將堰址稍向西移,以避潮勢。正當工程進行之時,范仲淹因母喪離官,特留言說明此舉關係民生利弊,以堅定張綸將工程進行到底的決心。歷三年,新堤告成,北起掘港,南迄通州之餘西場,堤底寬三丈,堤面一丈,堤高一丈五尺,全長140餘里,外鹽內稼,人民賴以安生。
北宋至和年間(1054年—1055年),海門知縣沈起調集民夫灶丁,築堤70里,連線范堤,並延伸至呂四場,稱“沈公堤”;“當年不有臨川筆,到此誰知有沈公”。
范公堤與沈公堤連結點在余西鎮東北方向,龍游溝之北端,此地乃范公堤之最南端。龍游溝由此彎彎曲曲蜿蜒南伸,直至古長江邊;龍游溝乃古海漕遺蹟, 南聯古長江北泓,北通古黃海灣;余西場在黃海灣之南岸,故稱此海灣為北海;余西場南乃古長江口北泓,故稱古長江北泓為南海。古鎮余西因本場龍游溝而得名龍城;龍游溝成了今日通州古鎮余西龍城與海門天然的東界河。
余西場南沿尚存海界河,此乃古長江北泓遺水,成了今日古鎮余西龍城與海門的天然南界河;余西場南部有水流鎮,使今人記起歷史上長江北岸塌江,曾被滔滔江水吞沒了余西場之南江濱門戶利和鎮。
余西龍城呈“工”字型, “工”字中間一豎,南北長半里許,乃余西正街,街北頭築有“登瀛門”,寓踏北方壬癸水,繼承曹頂(曹鼎)公未竟遺志,登瀛州,永除倭患之意。
“工”字底是北大街。“登瀛門”外,北大街北側,隔將軍小廟,建有衙暑。衙門乃龍首,導領余西鹽場。衙門東北西三面環水,東為嬰堂溝,隔溝有育嬰堂,精進書院,余西國小北校;西為衙門溝;北為北護城河。1937年,南通縣政府遷來余西衙署,如皋、海門、啟東縣政府亦遷來,協同抗日。
龍城余西衙門東西兩眼古井,乃兩龍目,保存完好;在開通自來水前,筆者家中飲、用水,多取自東龍目井水.
北大街東端,護城河上建有東虹橋,為抗日戰爭需要而拆除,現已建成帶護攔的水泥橋。 余西城東為古黃海,東虹橋內,北大街東頭,築有“鎮海門”,寓鎮海潮保平安之意。鎮海門內,北大街東段建有一諾堂季氏百歲花崗石牌坊,此乃余西大悲殿之山門,此地得名山門堂;今,石坊已毀,地名猶存;山門堂與大悲殿(季氏宗祠)之間有夾河車路相通,此乃東龍鬚;大悲殿乃東龍鬚頂珠。大悲殿內有宋代古春梅兩株,筆者小時候食過此梅,酸極而搖頭。
上世紀六十年代,大悲殿被改建成余西國中;殿內一株宋梅,被余西國小破壞性搬遷,枯死!另一株宋梅余西國中保護不力,亦枯死!痛心!痛心!痛心!筆者畫有一株淡彩水墨宋梅追憶圖留念。殿內另一株古紫微,在余西國中建教學樓時被毀;僅存古銀杏一株,急需保護!現在,余西國中已合併至海洪國中,校舍由余西國小代管,部份出租給個體戶,辦玻璃儀器廠。
筆者鄭重建議:對原大悲殿內校舍、古木,實施保護,在曹頂、柳敬亭故里,將余西大悲殿(余西國中)改為曹頂(曹鼎)、柳敬亭(曹永昌)紀念園,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園地,和地方學術研究、科普示範、影視拍攝、文化旅遊園地!
北大街西端,護城河上建有西虹橋,原系木橋,上世紀七十年代,木橋年久失修,原址被填為土壩。西虹橋,北大街西頭築有“對山門”因正對狼山得名,晴日,站在較高的平房頂上,西望可見狼山。西虹橋外有夾河車路向北延伸,此乃西龍鬚;北端建有曹氏宗祠(後開放為雜姓公祠),此乃西龍鬚頂珠。
自呂泗至揚州的通揚運河,途經余西龍城,突拐倒U字型彎,從東、南、西三面繞城而過,形成對龍城護衛勢態,兼作護城河;城南運鹽河上建有東“高”橋、西“高”轎,以利運鹽船通過。這東虹橋、西虹橋,東高橋、西高橋乃龍之四足。龍城 “工”字型上面一橫,就是運鹽河北岸的沿河街,設有船碼頭。
通揚運河上,倒U字余西龍城彎,在谷歌地球清晰可見。地標:
32。02,16.83,,N
121。09,46.63,,E
在余西龍城“工”字型豎畫,正街南頭,築有迎江門,寓迎接長江興旺發達之意。現保存有迎江門兩城門垛,因住民借城門垛為房屋山牆,而倖存。
在運鹽河南岸建有河房,亦有河南街,有東、西高橋與運沿河北主城區相連。
在東高橋與西高橋間,近東高橋西側,運鹽河南岸,開鑿有經“染坊園”向南,過九甲撟,直通長江水道,此乃通江龍尾。通江河北部築有過船土壩,土壩上設有絞車,船舶從壩頂翻越,往來於通揚運河與長江之間。
民國初年,張謇先生曾規劃、勘探在此建水閘。張四先生乃前朝狀元,擔任過農商總長,是全國著名的南通地方實業家,教育家;但,不是南通地方官員;在協調主要受益方海門縣,與南通縣共建水閘問題上,遇到困難,心有餘而力不足,只得作罷。
余西龍城是座水城。鹹豐初年,發大水,江南平原(平均海撥約二點五米),江北平原(平均海撥約四點五米)一片澤國,唯余西龍城未遭水淹!是神龍保護嗎?否?乃成陸早,海撥高之故;古人築城,皆擇高避險,選風水寶地,為子孫千秋偉業奠基;今,大權在握者猶宜謹記。
染坊園乃余西場藍印花布南部集中地,以季姓、曹姓為多;中心藍印花布集中地在余西古鎮上,以馮姓、季姓為代表;藍印花布北部集中地在余西古鎮北邊,今通呂運河北岸,以季姓為多。我國藍印花布的發祥地,傳承地,在龍城余西古鎮啊!“染坊園”乃余西場之古地名也!
龍城余西古鎮,已被不學無術之庸吏從行政建制上消滅,藍印花布發祥地歷史文化遺產被外人搶奪,何故?何故?何故?!
清代,龍城余西場“曹王”以武會友,朋友、門徒甚眾,謀,反清復明;清廷懼,派員下察,無恥地破壞曹王墳;曹王墳遺址在余西場運鹽河南六甲鎮馬路邊。
清廷並以愚蠢辦法,破余西龍城風水;將龍城余西鎮從東西方向從中開挖一條市河,將龍城斬為兩半,河的兩端連通運鹽河。余西民眾將運鹽河稱之謂大河,破風水的腰河稱之謂二河。為方使居民往來行走,在正街二河上,建有帶欄的木橋二河橋。解放後,二河逐步被填塞,地名猶存。
二河橋北,跨街建有曹氏孝子坊,後來,這一系曹姓從武惠堂分出,另立堂號,曰篤孝堂。
孝子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油廠自行拆除,用以建運貨碼頭。現,牌坊石尚存,仍可追回!筆者呼籲:快去追討呀!
幸好,在余西正街南段西側,完好保存有乾龍二十六年雙柱花崗石節孝牌坊一座,當時,住戶將房屋與牌坊建為一體,才倖存下來。如今,此坊已成了通州市對外三大名片之首;通州市治所其餘兩處,皆近年人造新景。
元代餘慶場一分為三:余西場,余中場,余東場.。雍正9年(1731年)余中場重又合併到余西場。
余西場的金余鎮以西分總,以東分甲,每甲(總)東西寬約一華里,北至范公堤(黃岸)南至海界河,南北長十里,二丶三十里不等。“甲”,自海邊向西數起,十甲一重複。因地形不不得統一,亦可變通取名,例如余西龍游溝畔之“小頭甲”。
因甲而得地名有之,如六甲(在呂泗西邊),四甲壩,二甲鎮,五甲苴(屬余西場,現併入三餘鎮),五甲鄉(白龍廟-屬余西場,現併入東社鎮.)因總得名如頭總橋(通州市中在此)。
北宋以前都稱總,王安石變法,推行保甲制,一總編為一甲,相沿成習,自金余以東就稱“總”為“甲”了。
余西聚居各姓,有家譜記載的,曹,季,吳.任,姜,刁,李等姓,元末明初,避戰亂,自金陵,句容經常熟攜家譜丶典集渡江北上遷來。部份直遷余西場,大多初遷至靜海(今海門市府處),清代坍江,因環境災難,整體北遷入通州境。海門縣治亦多次變遷,最西至通州腹地的新地(興仁).我們祖上僑居通州余西場,朝廷欲盡廢靜海鄉建制,全併入通州。有靜海京官,奏言,靜海鄉民今無地可耕,但,有書可讀,仍可為國效力,朝庭準其奏。故每次科舉,我們靜海鄉籍士子,仍單獨保留有十個秀才名額!獲計畫單列權利,哈哈。
西亭距金沙十餘里,距南通三十里,但方言更近南通語。金沙先民大多也以鹽為業。
余西場住民的文化傳承自北宋以來,雖經戰亂,坍江,一直未斷! 坍江後,復漲起新沙,由崇門遷來新移民,就是今天的沙里人-啟海人。近年新造"沙地人"一詞,只在少數人文章中使用。
余西場地勢較周邊為高,通揚運鹽河穿城南(城門於1958年拆除,用其磚建造大會堂,)而過,鹽商畢集,城東二華里有六甲鹽包場遣址。余西古鎮因鹽而興,文士聚居,文風鼎盛,余西學派的余西書畫派隨之一脈傳承,有:曹彬,任布,任業隆(任傑),柳敬亭,周維藩,任閬仙,曹秀生,曹星谷,李同,任耀庭,張馨谷,陳西洋,任煥文,任魯侯,朱理治,任苯生,曹玉麟,江濤,陳振宜,季德培,張有華, 曹炳生,諸公;及宋濟先生。
二十世紀後期,余西鎮己趨衰敗;近年來,余西學派學人群雄奮起,勃勃生機又現!
江蘇省通州市余西龍城古梅山莊任俠家於精進書院。
(二)
余西學派余西場余西古鎮.任俠家。
北宋末年,中原曹姓,季姓,任姓,姜姓,刁姓,李姓,梁姓等姓,舉家攜家譜典籍,隨朝廷渡江南遷,成了住在江南的北方人.元末明初避戰亂,又從金陵丶句容經常熟北渡,成了住在江北的江南人.有的直遷余西場,大多就近遷江邊靜海(今海門市府處),時常有坍江發生,這是一個漸進過程,靜海人(江南的中原人)逐步北遷入通州境內.清中期靜海鄉全沒入江中,靜海人全遷入通州境.海門縣治亦遷入通州境.
今天的海門市是清中期後新漲起的新土,居民多從崇門遷來.
余西古鎮地基較高(海撥6.5米),成陸較早,起於唐代.因鹽而興,經濟丶文化有運鹽運河與揚州緊密聯繫.曹氏(余西大姓)遷余西己歷26世,任氏(余西小姓)遷余西已歷21世.曹氏武惠堂始祖曹彬畫像,上書曹氏家寶四字,共四屏.傳至余西鎮曹蔓菁,再傳至曹祿園,(住我家斜對門),曹祿園公及其次子曹遂生學長常與我論及此四屏,我五伯任魯侯公,我父親任苯生公,我舅父姜晉侯公亦見過此國寶.1958年民主革命補課,曹氏再次被封門,開封時各物皆登記造冊,... ...後來故(鞏)來人了解過. 有人還見一翠出手未成. 因有損黨的基層幹部光輝形象,且有健在者及革命幹部後裔在世,恕不能祥述為歉!) 北宋曹彬畫像不僅是曹氏家寶、余西場鎮場之寶,亦是國寶!
余西場文化、書畫傳承北宋東京(今開封)書畫派,(南)宋元金陵書畫派,明清揚州書畫派.曹氏家寶即龍城余西場鎮場之寶,亦國寶也!自北宋以來連綿不斷,起自曹彬,任布,諸公.傳承至任業隆公,曹王(反清領袖),曹秀生公,任閬仙,曹星谷公,任耀庭,李同公,任煥文公,張馨谷公.現代由任苯生公舉起余西書畫派書法大旗大半個世紀,桃李遍怖五大洲.江冠雄先生舉起余西書畫派國畫大旗.近年余西書畫派隨著余西古鎮的衰敗,而處於低谷.好在現有曹元生,岑喧天,任科家,曹潤生,曹洪江,朱淦澄,曹林諸先生,及沈勇,任祖榮,任祖昊,任祖怡,曹強,曹灝輝,曹婧,諸君傳承余西書畫優良傳統,默默耕耘.
在農耕時代,移民以田地為根本,隨著余西移民方言反客為主,將原通州方言向西壓縮至南通州城附近,移民漸次,逐步整體向西推進(頗具財力),其間是過渡方言區,逐步過渡,並無斷層.金沙場在這過渡地帶的中段。
江蘇省通州市余西龍城古梅山莊任俠家於精進書院。
(三)
余西學派精進書院。任俠家。
光緒十七年,余西場大使唐汝峒上任初年,即奔走促成創立精進書院,聘任煥文任院長;院址暫設於任宅私塾。
唐汝峒,紹興蘭溪附貢生出身,接受新學,立志革新報國。初到余西場,即走訪了解地方民情,打聽到秀才任煥文,深受西學影響,開明博學,引為知己。
任煥文字堯章號罕文(1861-1934),鹹豐11年生,17歲(1878年)承父業,執教私塾,光緒13年(1887年)中秀才,光緒十七年以後,執教精進書院,余西第一,第九國小,通源國小,余中國小;著述頗多,有任煥文筆記,余西場鄉土教材, 國小算術,通州博物、民俗、稱謂,等,並續修任氏家譜;特為曹頂(曹鼎)、柳敬亭(曹永昌)作傳,編入鄉土教材,有靜海師山顧貴亭為之作序。
沒功名的童生,每月幾次,定期將文章呈送書院,讓老師批改,下次再送文章時,將批改後的文章帶回研讀,疑難處,在書院當面請教。一次,任罕文公批改作業至深夜,燈花掉落,引燃書簿,並燒至板壁,幸家人趕來拍滅,才未成災;現舊址正堂東邊板壁、豎柱,仍留有燒焦痕跡。
江蘇督學院部龍,為任壽母曹孺人立匾額一塊,懸掛精進書院正堂。上書顏體行楷:“荻筆春濃”帖金(繁體)四字,古樸遒勁,熠熠生輝!此匾額於1966年,被余西鄉余西街道“破舊立新造反隊”,破四舊,抬至東牆外,余西民辦國中內拆毀!現精進書院舊址,臨街店堂房已拆除,改為圍牆大鐵門,保存有兩進主建築。正堂房上還遺存著安裝匾額的鐵鉤、鐵钁。
1905年(光緒31年)停科舉辦學堂,精進書院被余西國小直接承繼,至今己118春秋矣。民國中期,余西精進中學成立,亦承繼精進書院。精進中學成了中國共產黨在南通縣東鄉的大本營,走出了任安家(岑喧天)、曹魯等一大批革命者!抗戰勝利後,精進中學併入南通中學。
精進書院舊址地標:
32。02,16.83,,N
121。09,46.63,,E
在谷歌地球,從長江口北岸的南通市,沿通呂運河一路向東,經通州市、金余鎮、即可見:“精進書院舊址”特寫:
仲春時節,萬里無雲,碧空如洗,明媚的陽光從東方天際灑下,古鎮老院,綠樹成蔭,鮮花盛開,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烈的書卷氣息!
江蘇南通州余西龍城任俠家記於古梅山莊。
(四)
古鎮余西遊民工廠。
通州余西場唐汝峒大使重修余西龍城四座城門:
南城門-迎江門,隔鹽運河,面向長江。
北城門-登瀛門,城門外乃余西場衙署,抗戰初期,通、如、啟、海四縣縣政府曾遷移至此,聯合辦公。
余西為龍城,衙門乃龍首。衙門東西兩眼古井,乃龍眼,筆者祖輩皆取用東龍目井水。登瀛門面對北海(黃海),余西成陸較東部沙洲早,向東突入長江口與黃海之間,故,自余西古鎮登高,可見正北八華里范公堤外的黃海灘盪。“登瀛”寓:繼承故鄉明代民族英雄曹頂(曹鼎)遺志,登上瀛州,永絕倭患。
西城門-對山門,面對狼山。出西城門,過西虹橋,轉而北行,有夾河車路-左龍鬚-北端為南通州名勝余西三官殿。此乃左龍鬚頂珠.
東城門-鎮海門,隔東虹橋面對古黃海,寓永鎮海潮,保民保田,子子孫孫平安
東城門內,過三門堂-有季氏百歲坊。折向北行,亦有夾河車路-右龍鬚,-北端亦為南通州名勝-余西大悲殿(一諾堂季氏宗祠),殿內有兩株宋代古梅。此乃右龍鬚頂珠。
自龍城余西鎮山門堂沿東后街大路南行數十步,途經馬場西側,繼讀南行途經余西國小南校東側,再南行百步,折向東行數十步,有四面園溝環繞,過壩莊,向北,可達孔廟(文廟),西有大成殿,東有文昌宮。
文廟是余西學派學人聚會活動的主要場所。光緒中期以後,余西祭孔大典多由秀才任煥文公帶領學人隆重祭祀,這是余西人民生活中一件盛事。祭祀結束後,可分得祭肉一塊,一家人共享。
文廟河東是城隍廟。辛亥革命後,民國初年,為改造、教育、按置遊民就業,讓他們自食其力,衣食有著落,地方人民得安居樂業,部份城隍廟殿宇被借用,創辦了余西遊民習藝所,鄉民俗稱之謂遊民工廠;後來有不少平民、(那時可不分什麼居民戶,農業戶呀,)工匠自願加入,一時發展壯大,蔚為壯觀,此乃我國近代鄉鎮工業之鼻祖!在此,為近代中國第一城南通市鄉鎮工業起源增添淡墨一筆!筆者家中,仍保存有餘西遊民習藝所出品的精美蓋籃一隻、針線匾子一個,哈哈。
城隍廟之東鄰是關岳廟(武廟),民眾俗稱關帝廟,供奉關羽、岳飛二武聖合身像,金面長髯。廟東隔纖路,緊挨通揚運鹽河。武廟東山牆上,鑲嵌著一塊玉蟹石碑,記載著余西場境內調解亭戶與盪民各守其界,和諧共處的文告,上世紀六十年代,余西玻璃廠改建廠房時拆除,此碑,被余西地方領導幹部呈送南通縣政府妥為保管;筆者人微言輕,無權追詢,希上級文化主管部門派員核查:此稀世文物下落,該不會落入不法之徒囊中吧?我想,不會!
龍城余西大姓曹氏,傳承練武習俗,在地方公共建設領域,占有較大主導權:武廟建在上首,居東;文廟屈居下首,居西;此乃余西地方特色!余西場曹王以武會友,廣收門徒,謀反清復明;逝世後,清廷破其墳以除潛龍;清廷還進一步破余西鎮風水,從余西鎮中間東西走向欄腰開挖一條市河,東西兩頭接通運鹽河;清庭這一毒招,反而更便利了龍城余西的水運交通,客觀上更助長余西龍城繁榮富裕;民諺曰:窮金沙富餘西,此言不虛。
余西文廟、城隍廟、關岳廟經歷淪桑戰亂,在傳承抗番抗倭英雄傳統的余西人民的奮力保護下,倖存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實乃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 . . . .後來,. . . . . .地方領導幹部. . . . . .哎!
四塊漢白玉城門石,鐫刻歐體正書,猶勁莊重。1958年,被地方領導幹部柝下,用作余西“大會堂”前腳踏石。為保其顏面,恕不詳述為歉!哎!
江蘇省通州市余西鎮古梅山莊任俠家於精進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