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牌坊

余家牌坊

余家牌坊,位於湖南省澧縣城西北9公里車溪鄉牌樓村。系節孝坊。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成。三層通高12.7米,東西寬7.6米,正面呈“八”字形,進深3.1米。六柱三門仿宮殿式建築。全部為祁陽白石構築。上部飛檐挑角,枋柱皆鏤空,或浮雕人物、龍鳳、花鳥等紋飾,雕工精細,結構典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湖南省

余家牌坊VI-677

簡介

余家牌坊位於湖南省澧縣車溪鄉,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共費時十五年。東西長7.5米。此坊用漢白玉建成,高三層計12.7米,寬8米,為六柱三門四面九樓式,通體均浮、鏤雕人物、龍鳳、花鳥等紋飾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堪稱石雕藝術精品、民族文化瑰寶。現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余家牌坊又名余家節孝坊,位於澧縣車溪鄉牌樓村。建於清道光年間(1833~1842年竣工),坊高12.7米,東西長7.5米,南北寬5米,全部用祁陽白石建成,計3層,上層兩側飾立體蟠龍浮雕,中部刻有“聖旨”二字;中層刻有湖南省撫部院請旨準建旌表全文。整個建築結構嚴謹穩重,牌坊四面均作“八”字形。所有柱、坊及博風板上遍飾立體浮雕,有龍、鳳、花鳥、人物等圖案。下層石坊兩側刻有“龍翔”、“鳳翥”及“雙獅”圖案。6根石柱下側雕有4獅、4象、4麒麟。全坊為鏤空雕刻,造型生動、工藝精湛,是全省乃至全國石雕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被國務院頒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
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共費時十五年。東西長7.5米。此坊用漢白玉建成,高三層計12..7米,寬8米,為六柱三門四面九樓式,通體均浮、鏤雕人物、龍鳳、花鳥等紋飾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堪稱石雕藝術精品、民族文化瑰寶。現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余家牌坊又名余家節孝坊,位於澧縣車溪鄉牌樓村。建於清道光年間(1833~1842年竣工),坊高12.7米,東西長7.5米,南北寬5米,全部用祁陽白石建成,計3層,上層兩側飾立體蟠龍浮雕,中部刻有“聖旨”二字;中層刻有湖南省撫部院請旨準建旌表全文。整個建築結構嚴謹穩重,牌坊四面均作“八”字形。

記載

余繼泰之妻羅氏,夫早故,24歲守節,有二子。長子早卒,次子余日稟任州同(五品)官時,為感母養育之恩,要求為母親建節孝坊。道光皇帝準予建坊,資金自籌。余家資產耗盡,從奠基到竣工共費時十二年,終於將牌坊建成。

故事

老家有座牌坊很是精美,歷來人們只關注它的藝術價值,最近我和我的學生對它背後的故事進行收集和整理,有所發現,願與諸位藏友交流。

..

最早見到余家牌坊是在三十多年前,一行到車溪公社(舊稱)參觀省級水稻種植勞模金德時的實驗田,那時走的是澧縣到壋市的舊道,牌坊就坐落在公路邊的檀木崗,勞模也在這個村。上世紀八十年後期我讀了台灣籍作家高陽演繹曹雪芹家世的《紅樓夢斷》後,對牌坊主人羅氏老太太始心生敬意。該書第二部《茂陵秋》里寡居守節勤勞善良的朱二嫂這般訴說她們的苦楚:有位做大官人家,造了貞節牌坊的老太太七十多歲時臨終交代,孫媳婦、重孫媳婦倘或守了寡,最好改嫁。接著老人向圍在床前滿臉疑惑的兒孫們解釋說,她二十二歲守寡,一直到五十歲,心還是活的;到深更半夜熬不過去的時候,黑頭裡抓一把青銅錢撒在地板上,再一個一個去撿,去找,滿地亂摸;要撿齊了才歇手。不過等撿齊了,人也精疲力竭了,倒頭就睡;一座貞節牌坊就是這樣熬出來的。讀後掩卷,沉思長息,打定主意,將來有閒暇時間後要寫寫老太太,後因公路改道,一直沒有機會再次走近牌坊。不曾想這一天因病休居家而提前到來。

2005年3月5日應縣文物處考古隊封劍平隊長之邀有幸與幾位領導同車去看了常在心頭的牌坊。

余家牌坊,又名節孝坊,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其精妙絕倫的雕刻藝術和古老的文化內涵而名聲遠播。它位於縣城西北約9公里的車溪鄉牌樓村清道光九年準旌建坊,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竣工。牌坊平面呈三角形,高 15.7米,東西長7.5米,南北寬5米,6柱3層12殿式。上層兩側飾浮雕蟠龍,其中有“聖旨”而字,頂上置有一金鼎,現已不存。中間一層刻有“節孝坊” 三個大字,右邊有石刻小篆一百餘字,記載湖南省撫院請旨準建旌表全文。下

層石坊兩側雕刻“龍翔”“鳳翥”及雙獅圖案。6根石柱下側雕有4獅、4象、 4麒麟,意在護柱。全坊為鏤空雕刻,所有柱、坊及博風板上遍飾立體浮雕 龍、鳳、花鳥、人物圖案。

——摘自《武陵古今》《澧州史話》

..

此行來去匆匆,只是在車上聽封隊長他們講牌坊躲過文革劫難之事。文革以破四舊砸毀文化遺存開始,它能倖免,背後一定有高人保護,其人確有再造之功,改日一定尋訪拜見。當晚早年學生任職澧縣澧東鄉中學的龔健夫婦來訪,說到此事,小龔同樣興致盎然。剛好翌日星期天,我們相伴乘車到了牌樓村,又步行了約一公里。我們先到牌坊邊小商店落腳,與老年店主攀談,一會兒又來了兩位老者,說起牌坊老人們滔滔不絕,滿懷虔誠講述祖輩口耳相傳的羅老太太母子德行孝道,讓我們肅然起敬。當打聽牌坊文革險遭不測時,他們說:六五年造反派打砸搶鬧得最厲害時,某日,一大幫城裡和本地年青人還夾雜其他看熱鬧的人,抱著大字報,提著漿糊桶,最可怕的是幾個莽漢背著大鐵錘來了。一夥人大呼小叫,揮腳舞手,往牌樓上糊大字報,要“砸它個稀巴爛”。緊要關頭,公安局文化館派人及時趕到,軟硬兼施,勸走了那伙人,不久縣上又立了保護碑。是誰在關鍵時刻向縣上報告的呢?老人指引我們去找守坊的廖姓老人。來到坊西南百餘米處一幢寬敞整潔的農舍前,向正在陽光下閒坐的老人說明來意,他很高興地接待我倆。屋前小池邊清波蕩漾,艷陽高照,滿眼是碧綠的莊稼,很是恬然。老人姓廖名貽釗,清爽健旺,只少了幾顆牙。他告訴我們常有頑童和愚昧之徒攀爬牌坊,也有盜割精美石雕的歹人,老人常半夜三更巡查護衛,現在幾件雕飾物還深埋在牌坊下,等候維修時拼裝上。問到當年是誰報告縣上時,老人說:金勞模!當時金勞模得知訊息後,當即搖電話找到縣裡主要負責人請求迅速派人制止。不是大名鼎鼎的金勞模,誰能認識縣上的人,說得上話?遺憾的是勞模早已作古,筆者之一曾有緣教授過老人家的孫男金明明,他在華中科技大學讀完碩士研究生後到深圳發展。與其父縣紡織廠退休幹部金自洪先生電話聯繫,他當時在部隊服當兵,後來也沒聽老父親說起過。也許勞模認為這是份內之事,不值得張揚,所以知道此事的不多。竊以為勞模護衛之義舉應與牌坊建造者余公同樣青史留名。

最後向廖老打聽羅老太太的後人和她的墓地,得知墳墓早毀,他也不知確切位置,但可到新民磚場附近打聽到。臨別時,老人托我們轉告縣博物館,最近三年承諾的津貼他一分錢也沒得到。

迎著和煦的春風,望著高大煙囪在田間小道士繞行。穿過磚場——後來得知此處出土過幾件國家一級文物,這一帶地勢隆起,遠遠近近盡收眼底,果然風水寶地,難怪余氏始遷祖勝寶公400年前選擇此處定居——看到一中年農婦正在團柴草,簡要打聽,不料開口就讓我們喜出望外,她指著不遠處說:“轉過前面就是那塊大碑。”幾分鐘,果然一塊大石碑高高矗立在眼前,近前一看卻是“始遷祖余氏勝寶公墓地遺址”。拍了資料照片,又向附近農舍走去,遇一年輕王姓後生,聽說來由後他很熱心地先領我們到一戶高齡老人家,可惜他不知情,後又不厭其煩地帶著去找另一位老人——對我們尋訪至關重要的餘澤元老先生,此後多次相聚合作,成為忘年交。

余老八十餘高齡,余羅氏長子曰成公六代孫,老人身高俊朗,精神矍爍,談吐儒雅,涵養敦厚。其時正與幾位老友聊天,一問才知,余老是民國時師範大學畢業生,這在澧縣鄉下可不多見。欣然應允我們的請求,老人攜兩個六七歲的小孫子領著我們前往。田間小路,上坡下坎,余老步履穩健,輕鬆自如。行走十多分鐘後來到一個叫焦田堰的地方,找到羅氏母子的墓葬遺址,拍照留念後,又繞行一段小路,一塊從未見過的漢白玉石碑端立在堰堤坡坎腰上。我們欣喜地俯下身仔細辨讀碑文。碑正中鐫刻:大清例贈孺人顯妣余母伍老孺人之墓。右款:大清鹹豐八年十月吉日。左款上首字跡漫漶不清,可辨認的為:繼室生於仁宗睿皇帝十八年癸酉……亡於宣宗二十七年丁未歲四月(前者為公元1803年,後者為1844年)。我們當時都多少有些意外,余老師說回去一查族譜便可弄清,因為天晚,我們只得暫時告別老人和兩個可愛的小朋友。

第二天上午我們到文物處向封隊長他們反映尋訪情況,他們很高興,說牌坊正在申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找到墓碑和墓地遺址將來可修復一處文物景觀。可當把訊息電話通報給余老師時,老人卻說,記憶有誤,焦田堰墓地墓碑為余曰亶余老爺的繼室伍老孺人的,余老爺的墓地沒記錯,是在那裡。余老還與我們約定,幾天后再聯繫,一定可以找到羅老太太的墓地和墓碑。

清同治十一年修訂的《余氏族譜·余母羅太安人傳》記載:“羅太君者,余公(道光七年敕命儒林郎)萬一配也。年二十九(澧州志記為二十四)居孀。時則君姑在堂,日夜左右之,逮於寢疾,一夕十起者年有餘。不幸長君甫弱冠,復早世。當是時,夫亡猶可,子亡奈何,子孤猶可,孫孤奈何,惟太君苦節也。”《澧州志林·羅氏傳》載:“道光年間,予旌建坊,氏且泫然泣下曰:聞節孝者,婦道之常,何坊焉,況演劇以慶。此慶也,氏烏乎當之?”青年喪夫,中年喪子;上有高堂臥病侍奉,下有遺孤兒孫養育;日常操持家務,守住偌大家業。非大慈大悲大德大孝之人不可為也!當鄉賢族人為其“請旌”蒙恩旨允建坊時,羅老太太面對應膺之榮耀卻苦苦辭謝,守節行孝,婦道人家應盡之職份。如此深明大義,母儀鄉梓,難怪百餘年後的今天,當地老人說起老太太還滿臉肅然動容。

有其母必有其子。《余氏族譜·信亭公傳》記述:“公(名曰亶,字德元,號信亭)自幼有至性,晚年孺慕尤篤。以母早孀,彬士兄(名曰成)又早世,輒獨力自奮,事不避難。方其為母祈福,遍於各寺進跪香,每步一拜,遠及五雷山寺(湖南省慈利縣境內),自正月初朔告行於祖,往返數百里數十日。……公之建斯坊也,日惟思貽母合命,始而躬赴遠縣購一色白石(史志上稱祈陽白石,但考古專家說湖南祈陽縣境內並無白石,據餘澤元老人聽上輩人說,實乃祈陽縣一大戶人家購自外地後轉讓給余俯的),既乃無晝無夜無寒暑躬自督工……蓋閱九年,始竣。而公以督工故,毀飢骨立,甫竣遂卒。……其好善樂施,終身不懈。”公舉業有成,官至五品州同。購石建坊歷程民間則另有神奇傳說:打動凶殘的江洋大盜,悉數歸還兩次劫掠的萬金於前;感動仙姑下凡,奉送天宮牌坊圖樣又特遣各路巧匠爭相獻藝於後。節母孝子,令名遠貽,嘉言懿行,感天動地。

..

蒐集的資料越多,對羅老太太崇敬日隆。

3月14日我們又來到車溪與余老師一起尋訪。半路上又邀約到一位剛聽完書從茶館出來的同樣八十高齡同樣健旺的余承旦老人,同樣還是余氏後裔。且行且談,不一會來到一個舊名叫小栗隴的一處涵洞處,承旦老指著說,碑就在下邊。小龔當即跳下,清理洞口雜草荊棘,先是俯身讀認露出一側碑身中段上鐫刻的半副對聯,還半鑽進涵洞吃力地辨讀正面碑刻。正中為楷書大字:誥封安人余母羅老太君之墓。兩旁均有密集的小楷字刻。因洞身狹小陰暗,碑身兩頭為騎牆遮掩又污跡斑斑而大部分文字難辨,但絕對保存完好,相當有文物、藝術、歷史價值。碑身高約150cm,寬約65cm,厚18cm。我們既慶幸又難過,正拍照記錄,這時來了一位持鍬下田勞作的中年農友,又姓余,大名余承東,不用說與前幾位同宗。他知道來意後很是熱心地帶我們去看老太君墓地,還告訴我們,二十多年前維修牌坊急需同質地石料,這塊漢白玉碑差點被抬走改作它用,被他們堅決阻攔。蒼天有眼,石碑得以完好倖存至今!余承東說,這一帶五十年代初以前是一片山崗,古木參天,綠水環繞,一九五八年大躍進砍樹改土,推平了一公尺多,挖毀無數古墓。老太太的墳頭也給平了,只是未挖出棺木。繞行幾分鐘後來到一塊油菜田——羅老太君墓地——按常理推測,老人家還應深睡長眠在地下。茁壯的油菜苗默默無語,煦暖的輕風颯颯有聲,老人家受委屈了!盛世再現,您的陵寢會得修復,它和牌坊將互相輝映,光耀千古!它們已經感動過千千萬萬的古人先輩,還會繼續激勵無數的今人後人!

..

《澧州志林》載:“此坊成,州文武官皆踵而賀,四方來觀禮者,不下十餘萬人。都人士鹹以為太君盛德節孝之感雲。”現代社會盛讚的中國古代花木蘭、佘太君、穆桂英等是保家衛國的巾幗英雄,我們長久以來多么缺失褒揚常態社會生活中孝順老人,苦心育子,克己奉家,和睦鄰里的偉大女性。和諧社會需要由千千萬萬個社會細胞和諧家庭構建——一個優秀的母親就會造就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有識之士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文明因子多多,積蘊厚重,是構建和諧社會汲取精神滋養和文明動力的寶貴資源。余承東又把我們一行帶到他的住宅邊,說來湊巧,上次給我們指路的團柴草婦人便是他妻子。他指著導水溝上的一塊扁石條(上鑿有大酒杯大小圓孔)說這就是你們要找的墓前桅柱,而兩位隨行老人卻不認可,說這是余老爺(曰亶公)宅第側門檻石。且說且行,為兩根桅柱沒有下落而嘆惋。說話間來到一處大池塘,地上水下覆臥著不少石碑。請余承東隨意板轉來一塊,用水稍事擦洗後顯露出的精美字刻讓我們一陣驚喜,右側落款為“乾隆五十四年月日立”。望著不遠處住宅階沿上的石條石鼓正要去看,一位長發花白老者走過來問我們來由,說到桅柱,他不經意地指著石條石鼓說在那裡,前些年從荒野地里抬來的。我們又是一陣驚喜,快步走過去,察看,撫摸,拍照,記錄。桅柱是古時大戶人家墓地墓碑前兩側豎立石料建築,高約兩米,一市尺見方,頂部蹲踞犼之類猛獸,意為守墓護碑之用。此柱上下均打鑿榫頭,應該還有基腳石和頂蓋,中間有斷裂痕(另一桅柱還在尋找中)。兩隻品相完好的大石鼓可惜被敲擊掉龍首,不用說是文革遺留的傷痕。還有兩大塊古舊完好石門檻也嵌砌在階台上。

夕陽西沉,天色向晚,我們作別老人回城。

當再次把情況反映給文物處封隊長曹主任時,他們表態,一定會敦促儘早修復墓地,保護好這一份難得的文化遺產。

最近讀到《隨筆》上吳克敬先生撰寫的《讀碑札記》,很有同感。陝南納溪河畔湯劉氏十七歲上孀居,小心育雛,終身守寡。蒼天有眼,獨苗兒子,詩書讀得,生意做得,至老母六十大壽時,富甲一方,經族中長輩應允,延請一班江西石工,為母親建造貞節牌坊,經年累月,僅辣椒麵兒就吃了三石六斗。完工之時,僅餘一方“石帽”折騰幾日總戴不上,湯劉氏在一旁看了,盤點一生,捫心自問,想起初寡三年,曾見兩隻野狗交配而羞澀一笑,此外並無絲毫不貞之處。莫非上天懲罰那天凡心一閃念?湯劉氏俯身對著即將竣工的牌坊本欲一頭撞死,討個清白。無奈旁人死死拽住,只教焚香懺悔,割破手指滴血盟誓。如此“石帽”戴上了,但卻總擺不正,就這么百餘年以來一直歪著。真的是無獨有偶,兩個傳說如出一轍,大同小異,只是余家牌坊傳說的是什麼中層刻有“節孝坊”的大石樑總攏不上架。我們疑心或工匠技藝火候欠佳,或工匠總到關鍵工序時討彩敲榨,加上好事之徒好逞口舌生花之能,迎合污濁世俗、不良文化糟踐孤兒寡母。惡意編造,傷天害理。還是讀讀作者一語道破點到要害的話來得痛快:“明明是人為地製造了那一個歪著的‘石帽’,還要血口噴人,給一個孤苦的寡婦扣一個屎盆子。為人母親的舊時婦女,怎么就這樣不如人呢?”

補記:2005年3月19日上午我們又到了牌樓村與餘澤元老人、余海林老師、余承東兄弟倆小心翼翼地把“誥封碑”發掘出土。埋沒幾十年的漢白玉依然光彩照人,由舉人周守隆“頓首志銘並書”的墓誌,書寫雕刻均屬精品。小楷墓誌大部分筆畫清晰可讀,小部分漫漶難認。墓誌下款有篆章兩枚:一為“棟臣”、一為“流芳百世”。墓誌中有一個內容史志族譜及拙文均未提到,那就是夫妻相愛“伉儷情篤”,老太太無愧傳統女性完人。墓碑上部有精美的浮雕圖案,朵朵祥雲中,二龍翻騰戲珠,活靈活現。碑身兩側雕刻聯語一副:“鸞分影郜寄歌嗣青史貞風列女堪增一席;鳳銜書龍持節沐彤庭湛露茲墳自占千秋。”碑高152cm,寬65cm,厚18cm。碑基座據余承東兄(今天才得知他已年逾花甲,真乃老當益壯,“誥封碑”出土,他可算頭功)講現還在不遠處水下。拍照、記錄後我們又小心翼翼地讓碑面朝下放倒,再覆蓋土層保護。(正文及補記中碑刻文字均為繁體)

..

牌坊,又名牌樓,不是隨便可建的。它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牌坊中的“節孝坊”和“貞節坊”,都是對婦女守節的表彰,但表彰重點卻有所區別。“貞節坊”一般表彰為丈夫守節的婦女;“節孝坊”則多用於表彰子孫成才的婦女,表彰婦女在丈夫去世後獨自守節,將子孫培養成出眾的人才的節孝精神。余家牌坊就是節孝坊。州志載:此地余繼泰之妻羅氏,二十四歲夫故守節,養育二子。長子早卒,次子余日稟任州同(五品)官時,為感母養育之恩,要求為母親建節孝坊。道光皇帝準予建坊,資金自籌。余家資產耗盡,從奠基到竣工共費時十二年。《余氏族譜》記載更為詳細:“年二十九居孀,時則君姑在堂,日夜左右之,逮於寢疾,一夕十起者年有餘。不幸長君甫弱冠,復早世。當是時,夫亡猶可,子亡奈何,子孤猶可,孫孤奈何,惟太君苦節也。”《澧州志林·羅氏傳》也載:“道光年間,予旌建坊,氏且泫然泣下曰:聞節孝者,婦道之常,何坊焉,況演劇以慶。此慶也,氏烏乎當之?”羅氏青年喪夫,中年喪子,侍奉臥病高堂,養育遺孤兒孫,操持日常家務,守住偌大家業,且苦辭榮譽,力阻建坊,真乃深明大義,母儀鄉梓,可嘉可旌。

有其母必有其子。《余氏族譜》記述:“公自幼有至性,晚年孺慕尤篤。以母早孀,彬士兄(名曰成)又早世,輒獨力自奮,事不避難。方其為母祈福,遍於各寺進跪香,每步一拜,遠及五雷山寺,自正月初朔告行於祖,往返數百里數十日。……公之建斯坊也,日惟思貽母合命,始而躬赴遠縣購一色白石,既乃無晝無夜無寒暑躬自督工……蓋閱九年,始竣。而公以督工故,毀飢骨立,甫竣遂卒。……其好善樂施,終身不懈。”節母孝子,令名遠貽,嘉言懿行,感天動地。澧州志林》載:“此坊成,州文武官皆踵而賀,四方來觀禮者,不下十餘萬人。都人士鹹以為太君盛德節孝之感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