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萬雲

何萬雲

何萬雲,全國知名土壤學家,農業教育家。長期從事土壤肥料研究和農業教育工作,創立了全國第一個土地規劃專業和籌建了土壤農化和農田水利專業,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在松嫩、三江兩大平原農業開發中,對黑土研究、荒地勘測、泥炭資源開發、鹽鹼土改良及黑龍江省土壤普查和創建生態農業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何萬雲,1920年6月25日生於遼寧省葫蘆島市江家屯鄉北地碾子村的一個農民家庭。9歲就讀私塾,12歲隨父遷居奉天(現瀋陽市)。1932年就讀於奉天市市立第一國小,成績優異。自學日語,考入南滿中學堂,為留學日本打下基礎。1941年考入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預科,1943年升入該校農學部農業化學科攻讀土壤化學專業。在朦朧思想支配下,選擇一條科學救國的道路,並為之奮鬥終生。

1946年1~10月行先後在興業公司和東北生產管理局錦州分局任化工科長;1946年10月以後便投身於高等農業教育事業,迄今已有52年。先後任東北大學農學院兼中正大學講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瀋陽農學院講師,1950年10月該院遷往哈爾濱,任農學系土地規劃系副主任、主任,1979年晉升為教授,1982年兼任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副所長。195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會。1960年起任哈爾濱市政協及黑龍江省政協委員多年。1992年退休。何萬雲教授退休前任教於東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是一位退而不休、學習不輟、運動不止、老有所為的陽光老人. 1920年6月出生的何萬雲教授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舉手投足穩健利落,聲音洪亮.與何老的談話輕鬆、自然,你能夠感受到他的心中充滿著樂觀和希望.

1920年8月出生在遼寧省葫蘆島市,國內知名土壤農化專家。1945年畢業於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農藝化學科。任黑龍江省土壤、泥炭、水土保持學會名譽會長,兼任中科院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所長。出版專著17部,譯校著作6部。發表俄、英、日國際交流論文8篇,國內期刊論文36篇,內部刊物40篇。長期從事東北和黑龍江省土壤資源調查與綜合治理工作。經常為省領導提出大量諮詢建議,對建設黑龍江農業強省和生態示範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00年後,共參加社會活動35次。何先生本著“貴在參與”精神,為“三下鄉”編寫《種、養、加可選擇的致富信息》、《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調查、改造的建議》、《黑龍江省全面小康建設的戰略性思考》、《科學發展關於振興老工業基地》研究會上的發言等,對省政府有關領導決策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何先生參加重要學術活動12項次。2003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發起的“瑞馳杯”“我為龍江獻一策”有獎徵文活動中,何先生獲得二等獎,獎勵電腦一台。何萬雲老先生多次接受新聞媒 體採訪,2003年4月1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李國紅採訪,主談“水土流失與土壤保護問題”;接受黑龍江日報社記者王彥專訪,並以“從田野里長出來的工業”為題,登在2003年6月25日《黑龍江日報》上。2004年初冬接受黑龍江省老區開發促進會陳治中的採訪,以題為《歲老根彌壯 驕陽葉更蔭》刊登在《開發研究與老區建設》2005年1期和《活力》2005年2期上。

簡歷

1920年6月25日 出生於遼寧省錦西縣鋼家屯。

1937-1940年 在奉天南滿中學堂學習。

1940-1943年 在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預科學習。

1943-1945年 在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農藝化學科學習。

1945-1946年 任東北生產管理局錦州分局化工科長。

1946-1949年 任國立東北大學農學院講師兼中正大學講師。

1949-1950年 任瀋陽農學院講師。

1950-1956年 任東北農學院講師。

1956-1978年 任東北農學院副教授兼農學系副主任。

1979-1996年 任東北農學院教授,1981-1984年兼任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副所長。

1997至今 任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現任黑龍江省土壤、泥炭、水土保持三學會名譽理事長和哈爾濱歸國留學生聯誼會副會長等社會工作。

技術成就

杏壇執教五十載 樹人育才獻國家

何萬雲,1946年10月起進入高等農業教育界迄今長達半個世紀,先後主講過土壤學、肥料學、土壤調查與製圖、世界土壤、土壤分析和生物化學等課程。1952年負責創建土壤農化系(1954年院系調整,合併到瀋陽農學院)復又於1958年在東北農學院再創辦該專業,培養了大批本科生和12名碩士以及1名俄羅斯進修生;1956年又創建了全國唯一的土地規劃專業,聘請了前蘇聯B.契斯辛(B.Чewин)博士和T.布瓊尼(Г.буyиoнны)教授講課。為全國培養了大批本科生和8名研究生,成為全國從事土地規劃事業的骨幹力量。鑒於黑龍江省水利專業人材奇缺,於1958年籌建了農田水利專業,培養了大批獻身於農田水利事業的人材。

在長期的教學和科學實踐中,正式出版著作16部書,出版譯校著6倍(俄、日語種),國際交流論文(日、英、俄語種)8篇。國內刊物發表的論文30篇,兩項科研成果達世界選進水平,五次獲省內獎勵。

1964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共同召開的全國農業發展規劃會議,何萬雲作為農業教育專家參加了會議,有幸受到毛主席、朱德、劉少奇和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在懷仁堂合影留念,這是他獲得的最大殊榮。

勘查東北土壤 為開荒建場作貢獻

1950年農業部組織由宋達泉任團長的東北土壤調查團,分三個組對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進行了考察。共歷時4年左右。

何萬雲,任該團的第一組組長,組員有朱顯謨、曾昭順等人。他們對松嫩平原黑土區的呼蘭、海倫、克山、拜泉、蘭西等14個縣市進行了路線調查,對黑土等土類的形成、分類、分布、特性、利用途徑及製圖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闡述,調查成果刊於《土壤專報》。

1951年6月,何萬雲任東北調查團副團長輔佐宋達泉團長,並分工考察松嫩平原的吉林西部的農安、乾安6縣的土壤。為開荒建場,創建高產穩產農田作了準備。

三江平原是個土壤肥沃的大草原,當時詳測面積達2萬多公頃,寫出了土壤詳查報告,並繪製了1∶5萬的土壤詳圖。

這次荒地土壤勘測成果及為數年後由王震將軍率領的十萬轉業官兵開進了三江平原,開荒建場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從此喚醒了沉睡的三江平原,如今已有數以百計的國營農場群星羅棋布在三江平原大地上,從它那裡散發出了陣陣的稻麥香,昔日的“北大荒”成了豐衣足食的“米糧倉”。

開發泥炭新肥種

何萬雲是中國最早從事泥炭資源研究的專家之一。1955-1958年,受吉林省農業廳的委託,首次對蛟河、靖宇等6縣進行了定點詳查,對泥炭資源的分布、分類、造炭植物組成、資源質量及開發利用途徑進行了全面分析。撰寫了《東北地區泥炭土的研究報告——吉林省六縣的泥炭資源調查和利用的研究》第一卷(1956),報告中列出泥炭資源面積、蘊藏量,附分布詳圖30 幅。同時認定這種泥炭資源在農林、園藝庭園以及工業、醫藥上套用前景廣闊,並可製成泥炭肥和腐殖酸肥料。1957年,又受黑龍江省的委託,對樺川、尚志等8縣的泥炭資源進行定點系統調查研究,重點放在評價泥炭在造肥、改土等方面的功能。最後寫成《東北地區泥炭土的研究報告——黑龍江省八縣泥炭資源調查和利用的研究》第三卷(1957)。

何萬雲在主持“三江平原治理”課題期間,曾組織省內科研院所和農場的36個單位62位人員,對三江平原的泥炭資源進行了廣泛研究,並寫出31篇論文,收集在何萬雲主編的《三江平原綜合治理科學研究論文彙編》(1976-1980)中。何萬雲還與曾廣驥合作撰寫了《三江平原泥炭資源及其利用》一文。為黑龍江省泥炭資源的開發利用做出了重要貢獻。

隨後,即著力把已有的有關泥炭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研製出一種結構優、功能好、低成本、高效益的有機無機複合的泥炭肥。目前,這項成果已開始工業化生產。

創建生態農業實體模型

何萬雲在擔任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副所長期間與顏春起合作,帶領中青年科學家,創建了三個現代生態農業實體模型:(1)肇東市澇洲鄉生態實體模式。該鄉位於松花江中游北岸的河漫灘上,水面、葦塘和沼澤濕地面積占39.4%,而人工建造的卻是以旱田為主的單一生產結構,為此,他們對全鄉農業系統結構進行最佳化設計,調整了土地資源利用的結構,增建了水田,並在“鹼巴拉”地上建魚塘,在沙丘上營造樟子松林;實現田路林渠的建設配套,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控制了土地沼澤化和鹽漬化;發展畜牧業。系統結構的改進取得了糧豆總產量和農業總收入增長70%以上,魚每公頃產增加10倍,全鄉產投比提高28.5%。(2)寶清縣東明村生態農業實體模式。東明村是由撓力河泛濫平原和丘狀剝蝕堆積台地兩個單元構成。該村曾是林茂草豐魚躍的富饒而美麗的村莊,數十年前的毀草毀林開荒使該村變成種植單調,糧食產量不高不穩,災害頻繁的窮村。通過對該村結構最佳化建設,使用地結構和產值結構趨於合理,綜合效益顯著提高。現在的東明村已是五穀豐登,六富興旺、山川秀美、生活富裕的新農村。(3)海倫市毛家山小流域綜合實體模式。該小流域處於崗地向河谷地轉折的生態脆弱帶上,在“以糧為綱”年代進行全面開荒之後,水土流失嚴重,開發不過百年,毛家山黑土區就變成溝壑縱橫,土地支離破碎,生產力很低,人民生活貧困。遵循頂極群落和因地制宜利用生態位的原則,1982 年對該小流域進行了綜合開發整治,並將四個專業承包戶,遷入流域內定居,進行莊園式開發。

主要論著

1 何萬雲.土壤學.上海:商務部印書館,1954.1~175

2 李昌華,何萬雲.松嫩平原鹽漬土主要類型性質及其形成過程.土壤學報.1963,11(2):196~209

3 朱祖詳,何萬雲.土壤學(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313~395

4 何萬雲.三江平原農業開發與治理戰略.地理科學.1984,4(4):289~293

5 何萬雲.黑竜江—ヒしに海倫縣の農業現代化にフソフ.札幌:北海道農村環境研究會.1983.1~15

6 何萬雲.黑龍江土壤.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1~846

7 何萬雲,日漢國土·土地·土壤·肥料綜合詞典.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96.1~85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