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於慶

何於慶(1920-1946),男,安徽嘉山人,1946年5月間,國民黨軍隊向六合解放區大舉進攻,1946年5月間,國民黨軍隊向六合解放區大舉進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於慶(1920-1946),男,安徽嘉山人,1920年3月,出生於一個貧農家庭。1929年,進入國小讀書。何於慶從小聰明伶俐,學習異常刻苦,國小畢業後,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了省立鳳陽中學就讀。
1937年7月,由於日本侵略軍發動的侵華戰爭,鳳陽中學被迫提前解散。在鳳陽中學僅讀一年多書的何於慶,不得不結束他學生時代的生活。為了抗日救亡,何於慶返回嘉山舊縣鎮,積極投身革命活動,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書寫抗日標語、傳單,發動民眾參加抗日鬥爭。同年底,為便於開展革命活動,何於慶與傾向革命的人一起在舊縣鎮開一爿小鹽行,以此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當時,地方抗日武裝經費困難,何於慶積極向地方紳士募捐,支持抗日武裝打擊日寇。1939年7月,何於慶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他擔任交通聯絡員,負責中共盱眙特支和上級黨委之間的聯繫。1940年元月,特支得到情報,縣長秦慶霖要逮捕特支黨員,鄧一凡、李乾一、陳一萍、朱友群等人不得不迅速轉移,撤到洪澤湖北岸半城。這時,共產黨員吳少基(朱友群的愛人)等還沒來得及撤走,身為交通員的何於慶得知後,不顧個人安危,隻身冒險來到盱眙城內,找到了吳少基,連夜帶領吳少基等人轉移到舊縣。不久何於慶進支隊教導隊學習,在半塔集受訓了3個月,結業後,他被分配到五支隊任羅炳輝司令員的秘書,從此跟隨羅司令轉戰淮南各地。1945年春,何於慶主動要求到基層鍛鍊,經組織上批准,他被派往盱眙開展地方抗日鬥爭。何於慶到任後首先積極發展區武裝力量,打擊日偽地方勢力,同時開展減租減息活動,提高人民民眾的革命熱情,使新區的革命政權得到鞏固和發展。抗日戰爭勝利後,何於慶被調回新四軍二師政治部任組織科副科長,不久又任淮南軍區組織部組織科科長。何於慶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生活儉樸,平易近人,從不搞特殊。在他祖父、父親相繼去世時,為了服從當時革命鬥爭的需要,他放棄了回家料理二老喪事,節哀忍痛,寫信回家,表明他“忠孝不能兩全"的心跡。
1946年5月間,國民黨軍隊向六合解放區大舉進攻,國民黨七十四師一七三團的一個加強連約200餘人進犯東溝區,占領了東溝鎮,以此作為控制沿江、南圩等地區的重要據點。淮南軍區獨四團和六旅十八團奉命反擊,痛擊來犯敵人,何於慶主動向上級要求隨四團到前線陣地參加戰鬥。在這次戰鬥中,何於慶被敵人炮彈擊中,光榮獻身,年僅26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