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祠[澳門地名]

何家祠亦稱何氏宗祠,座落於澳門美副將大馬路。祠內無其他神像,盡供奉何族先人。檐下壁上多碑刻,彩繪。內設祭台一座,擺供何氏先世神像及其他祖先牌位。

澳門何家祠

何家祠亦稱何氏宗祠,座落於澳門美副將大馬路。祠內無其他神像,盡供奉何族先人。檐下壁上多碑刻,彩繪。內設祭台一座,擺供何氏先世神像及其他祖先牌位。

越秀何家祠

廣州廬江書院(何家祠) 位於西湖路流水井,又名何家祠。始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道光光緒年間曾重修。布局很有特點,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倒座、照壁、正祠,兩側為

何家祠何家祠

東、西試舍,東南有何家祠道門樓,東北有魁星樓。

書院占地共1722平方米,是越秀區內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書院。現為居民住宅。書院的門樓為鍋耳風火山牆、磁筒瓦面、綠琉璃瓦剪邊,高兩層,門上鑲石額“何家祠道”。照壁現存石座,壁身已毀。正祠深三進,硬山頂,灰塑博古瓦脊,亦磁筒瓦面,綠琉璃瓦剪邊,漆金木雕花檐板。梁架為台梁與穿斗式相結合。頭面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磨磚對縫,墀斗有磚雕,花崗石額上刻“廬江書院”,石額上方有“必得其壽”壁畫。第二進面闊進深各三間,前後出卷廊,前廊為博古木雕承檁,廳堂上有金錢形通花圖案木拱披。第三進前東、西兩廊內共有古碑12方,記載自南宋至清廣東何氏家庭世系及鼎建、重修廬江書院的情況。魁星樓又稱登雲樓,分三層,鍋耳風火山牆,瓦脊立琉璃鰲寶珠,牆身鑲石額兩題。

高者刻“文光射斗”,低者刻“登雲”。東、西試舍和倒座均高兩層,為省內何氏客房子弟來穗備鄉試之用,各間門上有石客如“新會房”、“恩平房”等。

何家祠位於中山五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大馬站、小馬站、流水井的書院,始建於清代康熙以後。當時的廣東總督趙洪燦、巡撫范時崇等在大馬站首建越秀書院,隨後,這一帶書院林立,共20家之多。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廣州書院對嶺南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典型地反映了地區的書院文化特色,還深刻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

僕射何家祠

僕射何家祠僕射何家祠

僕射何家祠位於小欖鎮雲路街,建於清代同治癸酉年(1873年)。該祠為三進三間布局,1960年被拆去前進,現只存中、後兩進,面積400平方米。建築為硬山式頂,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構架。置有人物雕刻舵墩,雀替有人物雕刻,雕花斗拱出兩跳 ,一斗三星出兩跳,雕龍托腳。具有鮮明的清代晚期地方建築特色。現為中山市致高制線廠使用。
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華何宗祠

何宗祠堂何氏宗祠

郭洞村歷代尊師重教,人才輩出,僅明清兩代就出了秀才、貢生、舉人146名。其中何時氏家族文化深厚,宏偉古樸、保存完好的何氏宗祠,是郭洞家族文化的縮影,豐富的古文化遺存令人讚嘆。探尋秦余古風,體驗家族文化,分享天人合一的秀美環境,郭洞是你的選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