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文化

休假文化

休假文化,所謂休假文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能夠自己選擇假期;二是假期規範;三是充分體現休假的輕鬆、快樂、休閒價值。因此,休假是養精蓄銳,休假是公民應該享受的社會福利,休假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文明。

概述 

中國將中秋端午清明設定為法定節假日,旨在增強節假日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

所謂休假文化,最少應該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能夠自己選擇假期;二是假期規範;三是充分體現休假的輕鬆、快樂、休閒價值。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我們是沒有休假文化的,因為我們沒有自己選擇假期的權利,因為我們現在的假期很不規範,往往是臨時確定長短;而且,由於假期集中,我們公民要集中處理一些問題,所以很勞累,根本沒有體現出休假的價值。

各國概況

中國

《明宣宗行樂圖》中宣宗觀看蹴鞠。《明宣宗行樂圖》中宣宗觀看蹴鞠。
古代休假制度最早始於漢代,那時除了規定基本的休息日外,還有很多法定節日。唐代時,元旦冬至清明各放假七天,中秋夏至、臘日各有三天假,至於給假一天的節日還有約二十個。到了宋代,節假日有增無減,為鼓勵官員認真工作,還以帶薪休假作為獎勵,最多時每年休假日超過一百二十天,這還不算外地官員的探親假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憲法提出要規定職工休假制度。根據勞動法等的規定,現行休假制度包括的內容有:公休假日、法定節日、探親假、年休假以及由於職業特點或其他特殊需要而規定的休假。按現行制度,各種休假日均帶有工資。

歐洲

大部分歐洲人眼裡,休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歐盟的有關規定賦予歐洲人每年最少四周帶薪假期的權利,許多歐洲國家在本國立法和勞資協定中規定的假期甚至超過這一標準。法國是帶薪休假制度的起源地,早在1936年,法國就立法保護平民帶薪休假權。太陽暴曬後留下的古銅膚色,不再僅僅為權貴富豪的“專利”,而是公民權利的體現。美國社會學家馬洛·吉蘭指出,歐洲人的自我價值與是否開雷克薩斯或保時捷無關,而是和能否享受精彩的假期聯繫在一起。在歐洲,懂得享受生活同樣是成功的標誌。當然,這有完善的福利制度作為保障。

美國

美國沒有法定的最低帶薪假期天數,美國人的帶薪休假時間大約只有歐洲人的一半。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清教徒構成了早期北美移民的主體,清教文化對美國有著深遠影響。清教文化崇尚的“虔敬、謙卑、嚴肅、誠實、勤勉和節儉”,塑造出美國人勤勞致富的觀念。美國社會普遍標榜高生產率和高收入,“工作狂”比比皆是。正因為此,一周左右的小假期在美國更為流行。與歐洲人強調完全從工作中抽身的休假方式不同,美國人即使度假也可能仍然同辦公室保持著聯繫。這種現象被戲稱為“黑莓之咒”,即在假期中仍通過黑莓等智慧型手機保持工作聯繫。對美國人來說,度假帶來的放鬆感,可能遠不及成功的榮耀那般誘人。

日本

一向以勤勉著稱的日本人,他們的平均休假還不到應休天數的一半。日本人之所以對工作高度投入,可以追溯其體制原因。二戰後建立起來的終身僱傭體系,使日本人對公司產生很強的認同感,發奮工作的日本人造就了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但近些年來情況也在發生改變,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許多公司改變了終身僱傭體系,以短工、派遣工、契約工為主的非正式員工迅速增加,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也隨之下降。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開始關注生活的質量,不再單線條地瘋狂工作。

差異

對“工作”和“閒暇”所持有的不同態度,或許是歐洲人和中國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差異之一。

一放暑假,中國的同行們大多苦哈哈地在家碼字寫文,而歐洲的同行們早就把工作拋到九霄雲外,帶著家人、攜著友人奔向陽光沙灘喝啤酒了。如果一位中國學者和一位歐洲學者合作從事一項課題研究,那么心急火燎想趕緊“出活兒”的通常都是中國人,而慢條斯理怡然自得的則往往是歐洲人。中國人湊在一起,最常抱怨的就是歐洲同事的“慢”或“懶”。

但中國人的勤奮在歐洲人看來,其實是一種混亂的生活態度,因為這種勤奮打破了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的界限,因而不利於人的成長和人際關係的和諧。這在一些日常交流的細節中可以得到清晰的體現。例如,歐洲人幾乎不會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印在名片上或寫在電郵簽名檔中,因為那個號碼是“私人的”;同理,就算你知道同事的手機號碼是什麼,在非工作時間致電過去講工作的事,也會被認為不禮貌。

原因

休假文化休假文化
儘管我們很難三言兩語說清中國人的這種“勤奮”是出於文化原因還是社會原因,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勤奮”已經成為貼在中國人身上的一個文化標籤,而這個標籤在西方的語境下是褒貶參半的。就像一位瑞士朋友所說的:我欽佩中國人的奮發向上,但也發現他們的努力往往具有冒犯性。顯然,這種“冒犯”既有實際層面上的,也有心理層面上的。那感覺就如同我們在過著安居樂業的小日子的時候,卻發現鄰居正在不斷囤積食物和財富以備不時之需時的心情一樣複雜。 

不過,對歐洲的“休假文化”有所體驗,終究有利於我們去反思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也許勤奮在我們的文化中是一種毋庸置疑的美德,但就如同我們不能用道德標準去衡量現代社會中的種種問題一樣,“美德”也有著自己的話語局限。無論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都沒有錯,關鍵在於對他人的生活方式保持平視。

作用

毫無疑問,適當休假對於上班族緩解壓力、調整節奏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假期過後飽滿的精神狀態有助於激發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尤其對於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來說,充實的假期不只是休閒娛樂,往往還可以開拓視野,迸發靈感。

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工作者的休假與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微妙關係。一方面,休假制度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適當的休假制度對於刺激消費、刺激生產都有著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長假期對經濟發展也有著負面影響,譬如許多歐洲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和生產率都低於美國。在維持經濟成長的同時保障工作者休假權益,是人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