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沃爾加匈奴城址

東西伯利亞匈奴城址。又名下伊沃爾加古城。年代約為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位於蘇聯烏蘭烏德市西南16公里﹐地當色楞格河支流的伊沃爾加河下游右岸。

基本信息

位置

東西伯利亞匈奴城址。又名下伊沃爾加古城。年代約為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位於蘇聯烏蘭烏德市西南16公里﹐地當色楞格河支流的伊沃爾加河下游右岸。1927~1929﹑1949~1950年先後由蘇聯考古學家..索斯諾夫斯基奧克拉德尼科夫主持進行局部發掘。

特點

城址大致呈長方形﹐南北長348米﹐東西寬約200米。東﹑南﹑西三面圍以4道土牆﹐每道土牆內側都有壕溝﹐牆與壕總寬35~38米。在城內發現80餘座住所遺蹟﹐發掘35座。一般為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居址﹐面積約6米×4米﹐居住面夯實或抹泥﹐發現火塘遺蹟。牆用土坯築成﹐內面抹草泥﹐沿牆用礎石承托木柱。屋頂用檀﹑椽及橫置的圓木桿搭成﹐上面苫蓋樺樹皮和草皮。屋內有炕及木板鋪位。門設在南牆偏東南處。城中心發現1座地面建築﹐面積13米×11.5米﹐結構與一般房屋相似﹐推測系首領住宅﹐其東側附建一小房﹐當系僕役居所。在此以東有一大型的生產性房屋﹐出土有生吹煉鐵爐﹐表明該城是外貝加爾地區的一個古代手工業中心。
城中出土的遺物有鐵器﹑青銅器﹑骨角器﹑石器﹑陶紡輪﹑寶石飾物等。出土的一件礪石上有“歲”“仇”“黨”3個漢字。陶器多輪制﹐器形有高達1米的瓮﹐還有罐﹑缽﹑壺﹐有的壺底部印一“宜”字﹔手制陶有炊用三足器﹑球形鑊和較小的缸形器。出土的鐵鏵﹑鐵鐮等農具﹐黍粒﹑縠窖和牛﹑羊﹑豬﹑馬﹑狗等家畜遺骨﹐證明居民過著定居農牧生活。該城的文化與漢文化有密切聯繫。城內居民一說屬匈奴族﹐一說系遷來的漢民。至今當地布里亞特人仍稱該城址為“中國地”。此城毀於大火﹐推測為丁零人所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