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安德烈耶維奇·凱洛夫

伊凡·安德烈耶維奇·凱洛夫

伊凡·安德烈耶維奇·凱洛夫原蘇聯著名教育家,四、五十年代蘇維埃教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1917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物理系,1935年被授予教育學博士學位。從1937年起先後任莫斯科大學和莫斯科列寧師範學院教育學教研室主任 。1942—1950年擔任《蘇維埃教育學》雜誌主編。他所主編的《教育學》一書曾對中國產生過很大影響。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1893年凱洛夫出生在俄羅期聯邦梁贊州一個教師家庭。 1917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數理系自然專業,同年4月

加入蘇共。 1937主要從事農業教育工作。 1937年起,先後任莫斯科大學和莫斯科列寧師範學院教育學教研室主任。

1942—1950年,擔任《蘇維埃教育學》雜誌主編。

1946—1966年,任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院長。

1949—1956年,任俄羅斯聯邦教育部部長。

1966年8月,任原蘇聯教育科學院第一屆院長。

凱洛夫1935年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1943年起成為俄羅斯聯幫教育科學院院士,曾當選原蘇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央檢查委同、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78年病逝,終年85歲。

主要思想

學校的主要任務

《教育學》 《教育學》

凱洛夫認為蘇維埃學校的主要任務應該是:“1.保證學生身體的正常發展;2使學生掌握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科學基本知識,培養他們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3.授予青年一代關於現代生產的科學基本知識以及反科學規律套用於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在生產勞動方面的一系列的技能、技巧,即給他們以綜合技術教育;4.保證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信念,培養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勞動者國際主義團結的情感,形成他們對勞動和公共財物的共產主義態度,培養他們的自覺紀律;5.給予多方面的勞動教育,培養熱愛勞動的情感和從事勞動的技能;6.對學生進行美育,教會他們正確地理解和評價藝術作品,形成他們的審美興趣,發展他們在藝術方面的創造力,授予他們藝術教育的原理。”

教學論

在教學論中,凱洛夫試圖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分析教學過程。凱洛夫肯定了教學過程必須遵循人類的認識過程,即列寧所指出的“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由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通過教學過程的分析,可以發現其中必要的環節和它們之間本質的聯繫。用知識、技能和技巧武裝學生的過程,也就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定的認識任務、給學生形成關於現實世界事物和現象的正確的觀念、用各種要領和規律闡明這些事物和現象的本?quot;。凱洛夫在總結別人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六條教學原則:即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原則;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教學上的理論跟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教學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原則;掌握知識的鞏固性原則;教學法可接受原則。在教育論中,明確提出了一系列德育教育內容。他說:“在蘇維埃學校中,德育包括有計畫地和有目的地影響學生的意識、情感和行為,目的在於培養他們的共產主義道德精神”。“共產主義道德是新的、高級類型的道德。為完成共產主義建設而鬥爭就是這種道德的基礎。在我們的社會裡,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就是說他要盡心竭力地去為建設新的共產主義的社會而鬥爭!”

德育的任務

他認為德育的任務在於:1.形成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他強調:“學生自覺地和牢固地理解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深刻地懂得這些要求,並且在實踐中遵行這些要求,是養成道德信念的基礎。”2.培養共產主義的行為習慣。他認為在“學生守則”里規定好了初步的行為習慣,嚴格執行,就會在學生身上逐漸地形成和鞏固起來。他說:“有了這些習慣,並且這些習慣是穩定的,這就是學生有道德修養的主要標誌”。3.培養道德情感。這主要是指“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的情感、跟其他民族友愛和兄弟般的團結的情感、關心和同情的情感。”凱洛夫認為:“社會義務感有助於克服某些學生行為中的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這些不良品質。”4.形成意志堅強的性格特徵。5.克服學生行為中不良的特徵。諸如無紀律、不負責、自高自大、自私自利、粗魯、不尊敬老人、說謊和虛偽、宗教殘餘等。

主要著作

簡介

《教育學》 《教育學》

凱洛夫一生著述甚多,象《偉大的教育家揚·阿姆司·夸美紐斯》 ,主編兩卷本的《教育辭典》以及四卷本的《教育百科全書》等。他還為普通學校和高等學校編寫過多種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他主編的《教育學》一書(有俄文1948年和1956年兩個版本)。

思想淵源

凱洛夫《教育學》的理論體系是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開始形成的。關於《教育學》的思想淵源,作者曾在書中指出,包括以下三個部分:“(1)作為科學一般方法論基礎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史達林關於文化和教育的學說;(2)經過批判地改造過了的教育學的歷史遺產,學校及其他教育機關的工作與發展的歷史經驗,特別是蘇聯進步的教育學對於科學的貢獻;(3)蘇聯學校及其他教育機關的現代工作經驗以及親職教育的經驗。”①凱洛夫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認真的領會、研究和吸收工作。這三個方面是30年代聯共中央為調整和整頓普通教育作出的各項決議的精神,以實施這些決議為主要內容的蘇聯教育經驗和經加工整理的教育歷史遺產特別是在資本主義上長時期形成的教育理論遺產。這三者是凱洛夫教育思想的主要來源和依據。正是這些重要的來源和依據,構成了凱洛夫《教育學》的基本體系和具體內容。這三個方面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聯共中央決議精神是凱洛夫《教育學》的核心部分;蘇聯教育經驗則是用以驗證中央決議的必要性和正確性的;至於教育歷史遺產特別是西方傳統的教育理論主要是作為充實和豐富〈教育學〉的具體內容而選用的。

主要貢獻

凱洛夫是蘇聯的重要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論代表著蘇聯教育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反映了從30年代後期到50年代後期這一歷史階段蘇聯教育理論的水平和特點。

凱洛夫的教育理論,是在清除了左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對蘇聯教育嚴重干擾的條件下產生的。這一理論的建立基本上適應當時蘇聯社會和教育的需要和要求。在堅決糾正極左思潮對社會主義教育的干擾之後,明確提出建立“蘇維埃教育學”的任務是必要的。這就使凱洛夫的教育思想與標榜“進步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劃清了界限。當然,這並不是說,他的教育理論與資產階級的教育無任何關係,而實際上,在教育理論、特別是教學論中,都吸取和採用了不少資本主義上長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教育家的教育觀點和做法。他的教育理論體系,在當時基本上適應蘇聯教育的實際需要和要求。這是凱洛夫教育思想的一個特點。

凱洛夫的教育理論,在蘇聯教育理論發展過程中占重要地位。以克魯斯卡亞和馬卡連柯為代表的早期蘇聯教育理論,集中注意於解決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和勞動教育等問題,這反映了30年代中期以前蘇聯教育的實際狀況。30年代中期開始的蘇聯教育理論發展進入到另一階段。它以凱洛夫的教育理論為主要代表 ,凱洛夫的教育理論反映了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的蘇聯教育實際情況。凱洛夫的教育理論對教育上的一些重要問題做了更系統的探討和闡述,形成一個較完整的體系。應該說,全面、完整、系統是凱洛夫教育思想的另一特點。

簡要評介

凱洛夫基本上是在蘇維埃社會成長起來的教育家,對待教育方面的許多問題,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論證、並大量吸收了人類教育史上的豐富遺產,實事求是地總結了二、三十年代原蘇聯教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此基礎上出版的《教育學》,是人類教育史上第一次試圖用馬列主義觀點,闡述社會主義教育學理論的專著。該書出版後,被指定為原蘇聯高等師範院校的教科書,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對中國、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事業,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凱洛夫的教育理論代表著原蘇聯教育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反映了三十年代後期到五十年代後期這一歷史時期原蘇聯教育理論的水平和特點。

應當指是,凱洛夫的教育理論,在當時基本是適應原蘇聯教育發展的需求的。但是,由於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理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他的一些觀點就顯得陳舊落後。如對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反作用研究不夠,對於發展學生的智力重視不夠,提倡教育的“大面積豐收”,卻把因材施教,培養“尖子”斥之為資產階級的天才教育等等。這些都是在借鑑時需要嚴格區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