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營運能力分析

企業營運能力分析

企業營運能力(Analysis of Enterprises' Operating Capacity)主要指企業營運資產的效率與效益。企業營運資產的效率主要指資產的周轉率或周轉速度;企業營運資產的效益通常是指企業的產出額與資產占用額之間的比率。企業營運能力分析就是要通過對反映企業資產營運效率與效益的指標進行計算與分析,評價企業的營運能力,為企業提高經濟效益指明方向。

流動資產

一、全部流動資產周轉率的計算與分析 流動資產周轉率,既是反映流動資產周轉速度的指標,也是綜合反映流動資產利用效果的基本指標,它是一定時期流動資產平均占用額和流動資產周轉額的比率,是用流動資產的占用量和其所完成的工作量的關係,來表明流動資產的使用經濟效益。

(一)流動資產周轉率計算 流動資產周轉率的計算,一般可以採取以下兩種計算方式:

流動資產周轉次數=流動資產周轉額/流動資產平均餘額 流動資產周轉天數(周轉期)=計算期天數(360)/流動資產周轉天數=流動資產平均餘額×計算期天數/流動資產周轉額 流動資產的周轉次數或天數.均表示流動資產的周轉速度。流動資產在一定時期的周轉次數越多,亦即每周轉一次所需要的天數越少,周轉速度就越快,流動資產營運能力就越好;反之,周轉速度則慢,流動資產營運能力就越差。

從上述公式可知,流動資產周轉期的計算.必須利用“計算期天數”、“流動資產平均餘額”“流動資產周轉額”三個數據。對於計算期天數,為了計算方便,全年按360天計算,全季按90天計算,全月按30天計算。對於流動資產平均餘額的確定.一要注意範圍,不同的周轉率,流動資產的範圍就不同;二要注意用平均占用額而不能用期末或期初占用額。周轉額一般指企業在報告期中有多少流動資產完成了,即完成了出貨幣到商品,再到貨幣這一循環過程的流動資產數額。它套用銷售額來表示,既可用銷售收入,也可用銷售成本表示。因此,企業全部流動資產周轉率的計算公式是:

全部流動資產周轉次數=銷售收入/全部流動資產平均餘額 全部流動資產周轉天數=全部流動資產平均餘額×計算期天數/銷售收入 或:全部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銷售成本/全部流動資產平均餘額

全部流動資產墊支周轉天數=全部流動資產平均餘額×計算期天數/銷售成本 (二)流動資產周轉率分析 進行流動資產周轉率因素分析,首先應找出影響流動資產周轉率的因素。根據流動資產周轉率的計算公式,可分解出影響全部流動資產總周轉率的因素如下:

流動資產周轉次數=銷售收入/流動資產平均餘額 =(銷售成本/流動資產平均餘額)×銷售收入/銷售成本 =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成本收入率 可見,影響流動資產周轉次數的因素,一是墊支周轉次數;二是成本收入率。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準確地反映了流動資產在一定時期可周轉的次數;成本收入率說明了企業的所費與所得之間的關係。當成本收入率大於1時,說明企業有經濟效益,此時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越快,流動資產營運能力越好;反之,如果成本收入率小於1,說明企業所得彌補不了所費,這時流動資產墊支次數加快,反而不利於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確定這兩個因素變動對流動資產周轉次數的影響,可用連環替代法或差額計算法,公式是:

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影響=(本期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基期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基期成本收入率 成本收入率變動的影響=本期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本期成本收入率-基期成本收入率) 在流動資產周轉次數分析基礎上,進一步對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進行分析;影響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的因素可從以下分解式中得出:

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銷售成本/流動資產平均占用額 =(銷售成本/平均存貨)×平均存貨/流動資產平均占用額=存貨周轉次數×存貨構成率 運用差額計算法可確定存貨周轉次數和存貨構成率變動對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的影響程度。

案例-2流動資產周轉率分析

因素分析:

流動資產周轉次數=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成本收入率 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影響;(0.66一0.75)×152.75%=-0.14(次)

成本收入率變動影響=0.66×(149.75%—l52.75%)=-0.02(次)

分析結果說明流動資產周轉率緩慢受流動資產墊支周轉率緩慢和成本收入率下降兩個因素共同影響,但墊支周轉速度緩慢是主要原因。

2.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分析 分析對象:0.66—0.75=0.09(次)

因素分析:

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存貨周轉次數×存貨構成率 存貨周轉次數影響=(2.22—2.09)×36.01%=0.05(次)

存貨構成率影響=2.22×〔29.86%—36.01%〕=0.14(次)

可見,流動資產墊支周轉次數的減少主要是存貨構成率下降引起的緩慢0.14次;存貨周轉次數加快使墊支周轉次數加快0.05次。

二、各項流動資產周轉情況分析 (一)企業存貨周轉情況分析 存貨周轉率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記憶體貨占用資金可周轉的次數,或存貨每周轉一次所需要的天數。因此,存貨周轉率指標有存貨周轉次數和存貨周轉天數兩種形式:

存貨周轉次數=銷售成本/平均存貨 其中:平均存貨=(期初存貨+期末有貨)÷2

存貨周轉天數=計算期天數/存貨周轉次數=計算期天數×平均存貨/銷售成本 應當注意,存貨周轉次數和周轉天數的實質是相同的。但是其評價標準卻不問,存貨周轉次數是個正指標,因此,周轉次數越多越好。(但過高的周轉率也可能說明切要管理方面存在其他的一些問題)

影響存貨周轉率的因素很多.但它主要還受材料周轉率、在產品周轉率和產成品周轉率的影響。這三個周轉率的計算公式是:

(1)材料周轉率=當期材料消耗額/平均材料庫存 (2)在產品周轉率=當期完工產品成本/平均在產品成本 (3)產成品周轉率=銷售成本/平均產成品庫存 這三個周轉率的評價標準與存貨評價標準相問,都是周轉次數越多越好,周轉天數越少越好。通過不同時期存貨周轉率的比較,可評價存貨管理水平,查找出影響存貨利用效果變動的原因、不斷提高存貨管理水平。

在企業生產均衡和產銷平衡情況下,存貨周轉率與三個階段周轉率之間的關係可用下式表示:

存貨周轉天數=材料周轉天數×材料消耗額/總產值生產費+在產品周轉天數+產成品周轉天數 運用因素分析法可確定出各因素變動對存貨周轉率的影響。

(二)企業應收賬款周轉情況分析 應收賬款周轉情況分析,主要應通過對應收款周轉率的計算與分析進行說明。應收款周轉率的計算公式是;

應收賬款周轉率=賒銷收入淨額/應收賬款平均餘額 其中:

賒銷收入淨額=銷售收入—現銷收入—銷售退回、銷售折讓、銷售折扣 應收賬款平均餘額=(期初應收賬款+期末應收賬款)÷2,為未扣除壞賬準備的應收賬款餘額。 應收賬款周轉率可以用來估計應收賬款變現的速度和管理的效率。回收迅速既可以節約資金,也說明企業信用狀況好.不易發生壞賬損失;一般認為周轉率愈高愈好。

反映應收賬款周轉速度的另—個指標是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或應收賬款平均收款期:其計算公式為: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計算期天數(360)/應收賬款周轉次數 =應收賬款平均餘額×360/賒銷收入淨額 按應收賬款周轉天數進行分析,則周轉天數愈短愈好。

影響該指標正確計算的因素有:第一,季節性經營的企業使用這個指標時不能反映實際情況(淡季應收賬款水平偏低);第二,大量使用分期付款結算方式;第三,大量地使用現金結算的銷售;第四,年末大量銷售或年末銷售大幅度下降。這些因素都會對該指標計算結果產生較大的影響。財務報表的外部使用人可以將計算出的指標與該企業前期指標、與行業平均水平或其他類似企業的指標相比較,判斷該指標的高低。但僅根據指標的高低分析不出上述各種原因。

(三)營業周期分析 營業周期是指從取得存貨開始到銷售存貨並收回現金為止的這段時間。營業周期的長短取決於存貨周轉天數和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營業周期的計算公式如下:

營業周期=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把存貨周轉天數和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加在一起計算出來的營業周期,指的是需要多長時間能將期末存貨全部變為現金。一般情況下,營業周期短,說明資金周轉速度快,管理效率高,資產的流動性強,資產的風險降低;營業周期長,說明資金周轉速度慢,管理效率低,風險上升。因此,分析研究企業的營業周期,並想方設法縮短營業周期,對於增強企業資產的管理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三、流動資產周轉加快效果分析 流動資產周轉加快、一方面可使一定的產出所需流動資產減少;另一方面可使一定的資產所取得的收入增加。

(—)加速流動資產周轉所節約的資金 加速資產周轉所節約的資金就是指企業在銷售收入一定情況下,由於加速流動資產周轉所節約的資金。其計算公式為:

(流動資產平均占用額=賒銷銷售收入/流動資產周轉次數) 流動資產節約額=報告期銷售收入×(1/基期流動資產周轉次數-1/報告期流動資產周轉次數) 上式計算結果為正數時,表示流動資產節約;當其計算結果為負數時,說明企業流動資產周轉緩慢浪費。

案例4-3A企業上年度產品銷售收入為14400萬元,流動資產平均占用額為3600萬元。該企業流動資產周轉次數為14400/3600=4次,流動資產周轉天數為3604=90天。

假定企業本年度產品銷售收入不變,流動資產周轉速度由4次提高為5次,則該企業流動資產節約額為14400/4-14400/5=36002880=720萬元

假定企業本年度產品銷售收入擴大到18000萬元,流動資產周轉速度由4次提高到5次,則流動資產節約額為18000/4-18000/5=4500-3600=900萬元

流動資產由於加速周轉而形成的節約額,可以區分絕對節約和相對節約兩種形式;流動資產絕對節約,是指企業由於加速流動資產,因而可以從周轉中拿出一部分資金支付給企業的所有者或還給債權人。流動資產相對節約是指企業出於加速流動資產周轉,可以在不增資或少增資的條件下擴大本企業的生產規模,因而有可能不需要或減少由債權人或所有者對企業的新投資,可見,流動資產絕對節約和相對節約的區別只在於運用的情況不同,後者是以節約的資金提供本企業擴大再生產之用,而前者則是以所節約的資金退出企業經營。區別與計算流動資產絕對節約額和相對節約額可分別三種情況進行:

(1)全部節約額都是絕對節約額。如果企業流動資產周轉速度加快,而銷售收入不變.這時所形成的節約額就是絕對節約額;

(2)全部節約額都是相對節約額。如果企業流動資產周轉加速,而實際占用流動資產大於或等於基期占用流動資產,這時所形成的流動資產節約額就是相對節約額。

(3)同時具有絕對節約額和相對節約額。如果企業流動資產周轉加速,同時銷售收入增加,流動資產占用額減少。這種情況下形成的流動資產節約額就同時具有絕對節約額和相對節約額;它們的計算公式是:

絕對節約額=報告期流動資產占用額-基期流動資產占用額 相對節約額=流動資產總節約額-絕對節約額 當然,把流動資產節約分析中的各種條件反過來,得到的就是流動資產的浪費額,它同樣存在著絕對浪費額和相對浪費額。

(二)加速流動資產周轉所增加的收入 加速資產周轉所增加的收入是指在企業流動資產占用額一定情況下,由於加速流動資產周轉速度所增加的銷售收入。其計算公式是:

銷售收入增加額=基期流動資產平均餘額×(報告期流動資產周轉次數-基期流動資產周轉次數) 上式計算結果為正數時,說明加速流動資產周轉增加的銷售收入;計算結果為負數時,說明流動資產周轉速度緩慢所減少的銷售收入。

案例4-3A企業上年度產品銷售收入為14400萬元,流動資產平均占用額為3600萬元。流動資產周轉速度由4次提高到5次。

流動資產周轉速度加快增加的收入=3600×(5-4)=3600

固定資產

一、固定資產利用效率分析

(一)固定資產產值率分析 固定資產產值率,是指一定時期內總產值與固定資產平均總值之間的比率,或每百元固定資產提供的總產值。其計算公式是:

固定資產產值率=總產值/固定資產平均總值 公式中的分母項目是採用固定資產原值還是採用固定資產淨值,目前尚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主張採用固定資產原值計算,理由是:固定資產生產能力並非隨著其價值的逐步轉移而相應降低,比如,一種設備在其全新時期和半新時期往往具有同樣的生產能力:再則,用原值,便於企業不同時間或不同企業進行比較,如果採用淨值計算。則失去可比性。另—種觀點主張採用固定資產淨值計算,理由是:固定資產原值並非一直全部都被企業占用著,其價值小的磨損部分已逐步通過折舊收回,只有採用淨值計算,才能真正反映—定時期內企業實際占用的固定資金;實際上,單純地採用哪—種計價方法都會難免偏頗:為了既從生產能力又從資金占用兩個方面來考核企業的固定資產利用水平,必須同時採用原值和淨值兩種計價標準,才能從不同角度全面地反映企業固定資產利用的經濟效益。

公式表示每百元固定資產提供多少產值,提供的多,表明固定資產利用效果高,反之就低。反映總產值與固定資產關係的還可用另一指標表示,即百元產值固定資金占用,其計算公式為:

百元產值占用固定資金=平均固定資產總值/總產值×100% 公式表示每百元產值占用多少固定資產,占用少,固定資產利用效果就高,反之就低。

固定資產產值率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眾多的因素中固定資產本身的因素最為重要。全部固定資產原值平均餘額中,生產用固定資產占多少,在生產用固定資產中,生產設備占多少,都會影響到固定資產的利用效果。將固定資產產值率進行如下分解:

固定資產產值率=總產值/固定資產平均總值 =(總產值/生產設備平均總值)×(生產設備平均總值/生產用固定資產平均總值)×(生產用設備平均總值/固定資產平均總值) =生產設備產值率×生產設備占生產用固定資產的構成率×生產用固定資產構成率 從分解後的公式中可以看出:生產設備產值率是反映生產設備能力和時間的利用的效果,它的數值大小直接影響著生產用固定資產的利用效果,進而影響全部固定資產的產值率。生產設備占生產用固定資產比重和生產用固定資產占全部固定資產平均總值比重,反映了企業固定資產的結構狀況和配置的合理程度,其比重越大,則全部固定資產產值率就越高。因此,在分析固定資產產值率時應從固定資產的配置和利用兩個方面進行。特別是要提高生產設備的利用效果,不斷提高其單位時間的產量,才能提高固定資產產值率。

固定資產產值率的分析是以實際數與計畫數、上期實際數或歷史最好水平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影響該指標的不利因素,由此對企業固定資產利用效果做出評價。

案例-4固定資產產值率分析

某企業有關固定資產產值率分析有關資料如下表:(單位:萬元)

項目計畫實際 工業總產值8000070000 生產設備平均總值12800 15750 生產用設備平均總值2560026260 全部固定資產平均總值3200035000 固定資產產值率250%200% 根據表中資料可進行因定資產產值率分析如下:

1、分析對象:200%-250%=-50%

2、因素分析:

200%=(80000/12800)*(12800/25600)*(25600/32000)

=625%*50%*80%

250%=(70000/15750)*(15750/26260)*(26260/35000)

=444%*60%*75%

(1)生產設備產值率影響=(444%-625%)*50%*80%=-72.2%

(2)生產設備構成率影響=444%*(60%-50%)*80%=35.5%

(3)生產用固定資產構成率影響=444%*60%*(75%-80%)=13.3%

可見,固定資產產值率降低主要是由於生產設備資產產值率下降所造成的,使百元固定資產產值降低了72.2元;在固定資產的組織安排上生產設備構成率有所提高使百元固定資產產值提高了35.5元,但生產用固定資產構成率卻有所下降,使百元固定資產產值下降13.3元。

必須說明,固定資產產值率是一個比較綜合的指標,容易計算.在考核固定資金利用效果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應該看到這個指標的局限性,由於按工廠法計算的總產值在有些情況下,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生產成果,這也就連鎖影響了固定資產產值率指標的正確性。

(二)固定資產收入率分析 固定資產收入率,也稱固定資產周轉率或每百元固定資產提供的收入,是一定時期所實現的收入同固定資產平均占用總值之間的比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固定資產收入率=銷售收入/固定資產平均總值(或固定資產平均淨值) 固定資產收入率指標的數值越高,就表示一定時期內固定資產提供的收入越多,說明固定資產利用效果越好。這因為收入指標比總產值和銷售收入更能準確地反映經濟效益,因此固定資產收入率能更好地反映固定資產的利用效果;

固定資產收入率的分析可根據下列出素分解式進行:

固定資產收入率=(總產值/固定資產平均總值)*(總收入/總產值)=固定資產產值率*產品銷售率 可見.企業要取得較高的固定資產收入率,一方面要提高全部固定資產產值率,另一方面要提高產品銷售率。

二、固定資產變動情況分析 固定資產變動分析主要是對固定資產的更新、退廢及增長情況進行分析,分析時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指標進行。

(一)固定資產增長率 固定資產增長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增加的固定資產原值對原有固定資產數額的比率。計算公式為:

固定資產增長率=(期末固定資產總值—期初固定資產總值)/期初固定資產總值×100% 固定資產的增長應結合具體原因進行分析,看其增長是否合理。一般來說,企業增加生產設備,生產也應相應的增長,這樣才能保證固定資產使用的經濟效益。如果是非生產用固定資產,也應考慮企業的經濟承受能力。

(二)固定資產更新率 固定資產更新率是指一定時期內新增加的固定資產原值與期初全部固定資產原值的比率。計算公式為:

固定資產更新率=本期新增固定資產原值/年初固定資產原值×100% 固定資產更新率,是反映企業現有固定資產中,經過更新的占多大比重,也反映了固定資產在一定時期內更新的規模和速度。在評價企業固定資產更新的規模和速度時,也應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企業為了保持一定的生產規模和生產能力,必須對設備進行更新是合理的,但如果更新設備只是為盲目擴大生產,就不合理了。

(三)固定資產退廢率 固定資產退廢率是指企業一定時期內報廢清理的固定資產與期初固定資產原值的比率。計算公式為:

固定資產退廢率=本期退廢的固定資產原值/期初固定資產原值×100% 企業固定資產的退廢應與更新相適應,這樣才能維持再生產。退廢數額中不包括固定資產盤虧和損壞的數額。

(四)固定資產損失率 固定資產損失率是指企業一定時期內盤虧、毀損的固定資產所造成的損失數與期初固定資產原值的比率,計算公式為:

固定資產損失率=本期盤虧、毀損固定資產價值/期初固定資產原值×100% 固定資產損失率,反映企業固定資產盤虧及毀損而造成的固定資產損失程度。在分析時,應查清原因,分清責任,並根據分析結果採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減少、杜絕盤虧毀損現象。

(五)固定資產淨值率 固定資產掙值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固定資產淨值總額與固定資產原值總額的比率。計算公式為

固定資產淨值率(折余價值)=固定資產淨值/固定資產原值×100% 固定資產淨值率提高,說明企業技術設備的更新較快。固定資產淨值率低,說明企業技術設備陳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