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貝

仿貝

仿貝,商周時代(公元前16—8世紀)經濟貿易發展,為彌補自然貨貝流通不足而仿製的石貝、玉貝、骨貝、蚌貝及陶貝等,通稱仿貝。仿貝交換價值約等於或稍低於天然貨幣

仿貝,商周時代(公元前16—8世紀)經濟貿易發展,為彌補自然貨貝流通不足而仿製的石貝、玉貝、骨貝、蚌貝及陶貝等,通稱仿貝。仿貝交換價值約等於或稍低於天然貨幣
仿貝仿貝

簡介

玉貝 公元24年玉貝 公元24年

仿貝是商周時代(公元16—8世紀)隨經濟貿易發展,為彌補自然貨貝流通不足而防制的石貝、玉貝、骨貝、蚌、及陶貝等,同稱仿貝,系分別用白滑石、玉石、獸骨及蚌殼等刻制而成。形態大抵仿自然海貝,大多背磨一至二隻穿孔,其交換價值約等於或稍低於天然海貝。至春秋貝貨趨向頹勢時,仿貝即逐漸喪失貨幣功能而變成一般裝飾品,許多作殉葬用。但邊陲地區如雲南等地少數民族,曾沿用至元、明時代。

分類

根據所選材質不同,仿貝分為銅仿貝、石貝、玉貝、骨貝、蚌、及陶貝等。 根據形制又分有孔仿貝、無孔仿貝、單孔仿貝、雙孔仿貝等。根據年代的不同,又分早期仿貝和晚期仿貝。

銅仿貝

銅仿貝銅仿貝

“銅仿貝”一般仿貨貝之形,早期者與天然貝形制相近,春秋以後南方楚國地區又鑄鑄造出有文字的“銅仿貝”,是為有文銅貝。它的外形有的像螞蟻爬鼻,有的像鬼臉的樣子,所以俗稱“蟻鼻錢”或“鬼臉錢”。其面文多達10餘種,但形制卻比較一致均為上廣下尖的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它廣泛行用於南方地區。“蟻鼻錢”鑄行於戰國早期(公元前5世紀),“鬼臉錢”則鑄行於大約公元前4-3世紀的戰國中晚期,是當時比較先進的貨幣形態之一。

除楚銅貝以外,春秋戰國時北方地區的金屬貝還有“金貝”、“銀貝”、“鎏金銅貝”等“仿銅貝”的出現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意義

仿貝的出現,把我國貨幣發展歷程大大地推向前進了並以其大小、重量、價值比較統一而且能夠大量地就地鑄造等其它“貨貝”和“仿貝”無法相比的優勢進入了流通領域。

考古發現

鳳陽考古發現的玉仿貝鳳陽考古發現的玉仿貝

考古發現中,山西侯馬地區發現大量的各類仿貝,均為有孔貝;山東沂水地區出土的一批骨石仿貝,均為單孔貝;《舟山錢幣》所載朝陽地區出土的60枚骨貝全部為雙孔貝;2007年在安徽鳳陽縣發現的兩件玉骨仿貝屬於棗核形雙孔仿貝幣,即屬於早期仿貝。該貝質地為白色玉滑石,長33mm,寬19mm,厚3mm。;骨貝,長33mm,寬19mm,厚2.8mm。這兩枚仿貝,正面中間刻有一凹槽,槽的兩側刻有櫛齒紋。貝的兩端各有一圓孔,背面平坦,製作精細、規整。

圖片

金屬鑄貝貨幣金屬鑄貝貨幣
骨貝 公元前16世紀骨貝 公元前16世紀
骨貝 公元前770-476年骨貝 公元前770-476年
綠松石貝 公元前7世紀綠松石貝 公元前7世紀
玉貝 公元前2世紀玉貝 公元前2世紀
陶貝 公元前2世紀陶貝 公元前2世紀
陶貝 公元前2世紀陶貝 公元前2世紀
玉貝 公元前1世紀玉貝 公元前1世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