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

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

詩歌直率地表達了詩人與混濁官場的不合,身為掌管典獄之事的縣尉,眼見百姓無辜為囚徒,這就難怪詩人要“愧負荊山”了。三句用典,在直率中見深警,卞和刖足之悲及不為人認識和理解的哀傷,何嘗不是詩人自我的傷嘆,“卻羨”二字乃是憤激之語,二字一出,既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的蔑視,又為塑造詩人耿直的性格添上了精彩一筆。

基本信息

名稱:《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
李商隱李商隱

作者:李商隱
朝代:唐
體裁:詩李商隱

詩詞原文

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
《李商隱詩選》李商隱詩選

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復沒階趨。

詩詞題解

文宗開成四年(839),李商隱由秘書省校書郎調任虢州弘農縣尉(今天河南靈寶),由於減免冤屈囚犯的處罰,觸怒了上司陝虢觀察使孫簡。詩人憤然辭官。這首詩就是寫給州刺史請求離職的。

注釋譯文

封印點刑徒:封存官印,清點囚徒。根據《新唐書·百官志》,典獄事務為縣尉執掌。此句每天散衙前的例行公事。
荊山:山名,在今天河南靈寶縣境內。座隅:座位旁邊。這句詩的意思是:因為拘押無辜百姓感到愧對荊山。
李商隱李商隱

卞和雙刖足:據《韓非子·何氏》,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塊玉,先後獻給厲王和武王,因被人說成是石頭,先後被砍去左腳和右腳,等到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玉在楚山下慟哭,文王知道後,命令玉工琢磨此玉,終於得到寶玉,於是命名為“和氏之璧”。 刖:斬斷。
沒階趨:在台階前奔走,不停步。形容拜見長官時卑躬屈膝的樣子。
沒階:盡階,走完台階。
趨:小步疾走,表示恭敬。這兩句的意思是:我羨慕被砍去雙足的卞和,一生之中不必再在台階前奔走迎合上司。
《李商隱詩選》

詩詞鑑賞

言為心聲,詩歌直率地表達了詩人與混濁官場的不合,身為掌管典獄之事的縣尉,眼見百姓無辜為囚徒,這就難怪詩人要“愧負荊山”了。三句用典,在直率中見深警,卞和刖足之悲及不為人認識和理解的哀傷,何嘗不是詩人自我的傷嘆,“卻羨”二字乃是憤激之語,二字一出,既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的蔑視,又為塑造詩人耿直的性格添上了精彩一筆。

作者簡介

李商隱,男,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婉約派,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博愛縣),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於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47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 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後因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而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後,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鬥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各藩鎮幕僚當幕僚,鬱郁而不得志,後潦倒終身。晚唐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並稱“小李杜”,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有《李義山詩集》。李商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