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光[光武帝名將]

任光[光武帝名將]

字伯卿,南陽宛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少忠厚,為鄉里所愛。初為鄉嗇夫、郡縣吏。漢兵至宛,軍人見光冠服鮮明,令解衣,將殺而奪之。會光祿勛劉賜適至,視光容貌長者,乃救全之。光因率黨與從賜,為安集掾,拜偏將軍,與世祖破王尋、王邑。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字伯卿,南陽宛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少忠厚,為鄉里所愛。起初為鄉嗇夫、郡縣吏。漢兵至宛,軍人見光冠服鮮明,令解衣,將殺而奪之。劉縯的所屬部將——劉賜及時趕到,制止了殺人越貨的行為。任光於是率黨眾投奔了劉縯,為安集掾,拜偏將軍,參與了破王尋、王邑之戰。
更始至洛陽,以光為信都太守。及王郎起,郡國皆降之,光獨不肯,遂與都尉李忠、令萬脩、功曹阮況、五官掾郭唐等同心固守。廷掾持王郎檄詣府白光,光斬之於市,以徇百姓,發精兵四千人城守。更始二年春,世祖自薊還,狼狽不知所向,傳聞信都獨為漢拒邯鄲,即馳赴之。光等孤城獨守,恐不能全,聞世祖至,大喜,吏民皆稱萬歲,即時開門,與李忠、萬脩率官屬迎謁。世祖入傳舍,謂光曰:“伯卿,今勢力虛弱,欲俱入城頭子路、力子都兵中,何如邪?”光曰:“不可。”世祖曰:“卿兵少,如何?”光曰:“可募發奔命,出攻傍縣,若不降者,恣聽掠之。人貪財物,則兵可招而致也。”世祖從之。拜光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留南陽宗廣領信都太守事,使光將兵從。光乃多作檄文曰:“大司馬劉公將城頭子路、力子都兵百萬眾從東方來,擊諸反虜。”遣騎馳至巨鹿界中。吏民得檄,傳相告語。世祖遂與光等投暮入堂陽界,使騎各持炬火,彌滿澤中,光炎燭天地,舉城莫不震驚惶怖,其夜即降。旬日之間,兵眾大盛,因攻城邑, 遂屠邯鄲,乃遣光歸郡。
城頭子路者,東平人,姓爰,名曾,字子路,與肥城劉詡起兵盧城頭,故號其兵為“城頭子路”。曾自稱“都從事”,詡稱“校三老”,寇掠河、濟間,眾至二十餘萬。更始立,曾遣使降,拜曾東萊郡太守,詡濟南太守,皆行大將軍事。是歲,曾為其將所殺,眾推詡為主,更始封詡助國侯,令罷兵歸本郡。
力子都者,東海人也。起兵鄉里,抄擊徐、兗界,眾有六七萬。更始立,遣使降,拜子都徐州牧。為其部曲所殺,餘黨復相聚,與諸賊會於檀鄉,因號為檀鄉。檀鄉渠帥董次仲始起茌平,遂渡河入魏郡清河,與五校合,眾十餘萬。建武元年,世祖入洛陽,遣大司馬吳漢等擊檀鄉,明年春,大破降之。
是歲,更封光阿陵侯,食邑萬戶。五年,征詣京師,奉朝請。其冬卒。子隗嗣。
後阮況為南陽太守,郭唐至河南尹,皆有能名。

史籍記載

原文

任光,字伯卿,後漢光武帝時名將,南陽宛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少忠厚,為鄉里所愛。初為鄉嗇夫、郡縣吏。漢兵至宛,軍人見光冠服鮮明,令解衣,將殺而奪之。會光祿勛劉賜適至,視光容貌長者,乃救全之。光因率黨與從賜,為安集掾,拜偏將軍,與世祖破王尋王邑

任光[光武帝名將]後漢光武帝時名將 任光
更始至洛陽,以光為信都太守。及王郎起,郡國皆降之,光獨不肯,遂與都尉李忠、令萬脩、功曹阮況、五官掾郭唐等同心固守。廷掾持王郎檄詣府白光,光斬之於市,以徇百姓,發精兵四千人城守。更始二年春,世祖自薊還,狼狽不知所向,傳聞信都獨為漢拒邯鄲,即馳赴之。光等孤城獨守,恐不能全,聞世祖至,大喜,吏民皆稱萬歲,即時開門,與李忠、萬脩率官屬迎謁。世祖入傳舍,謂光曰:“伯卿,今勢力虛弱,欲俱入城頭子路、力子都兵中,何如邪?”光曰:“不可。”世祖曰:“卿兵少,如何?”光曰:“可募發奔命,出攻傍縣,若不降者,恣聽掠之。人貪財物,則兵可招而致也。”世祖從之。拜光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留南陽宗廣領信都太守事,使光將兵從。光乃多作檄文曰:“大司馬劉公將城頭子路、力子都兵百萬眾從東方來,擊諸反虜。”遣騎馳至巨鹿界中。吏民得檄,傳相告語。世祖遂與光等投暮入堂陽界,使騎各持炬火,彌滿澤中,光炎燭天地,舉城莫不震驚惶怖,其夜即降。旬日之間,兵眾大盛,因攻城邑,遂屠邯鄲,乃遣光歸郡。

城頭子路者,東平人,姓爰,名曾,字子路,與肥城劉詡起兵盧城頭,故號其兵為“城頭子路”。曾自稱“都從事”,詡稱“校三老”,寇掠河、濟間,眾至二十餘萬。更始立,曾遣使降,拜曾東萊郡太守,詡濟南太守,皆行大將軍事。是歲,曾為其將所殺,眾推詡為主,更始封詡助國侯,令罷兵歸本郡。

力子都者,東海人也。起兵鄉里,抄擊徐、兗界,眾有六七萬。更始立,遣使降,拜子都徐州牧。為其部曲所殺,餘黨復相聚,與諸賊會於檀鄉,因號為檀鄉。檀鄉渠帥董次仲始起茌平,遂渡河入魏郡清河,與五校合,眾十餘萬。建武元年,世祖入洛陽,遣大司馬吳漢等擊檀鄉,明年春,大破降之。是歲,更封光阿陵侯,食邑萬戶。五年,征詣京師,奉朝請。其冬卒。子隗嗣。後阮況為南陽太守,郭唐至河南尹,皆有能名。

譯文

任光字伯卿,南陽郡宛縣人。年輕時忠厚,為鄉里所愛。起初為鄉嗇夫,郡縣吏。漢兵到宛,軍人見任光冠服鮮明,令他解下衣服,準備把他殺掉而奪其衣服。剛好光祿勛劉賜到了,看任光容貌像個長者模樣,就把他救了。任光就率領黨徒跟從劉賜,為安集掾,拜為偏將軍,與世祖破王尋、王邑。更始到洛陽,以任光為信都太守。王郎興起,郡國都投降了王郎,任光獨不肯,就與都尉李忠、令萬修、功曹阮況、五官掾郭唐等同心固守。廷掾拿著王郎的檄文到任光家去說服任光,任光把廷掾斬之於市,以宣示於百姓,發精兵四千人加強城守。
更始二年(24)春,世祖自薊回來,狼狽得不知往何處去,聽說信都獨為漢拒王郎,就奔赴信都。任光等獨守孤城,恐不能保全,聽說世祖到了,大喜,官吏民眾都稱萬歲,即時開門,與李忠、萬修率領官屬歡迎晉謁。世祖到住所,對任光說“:伯卿,今勢單力薄,想與你一起到城頭子路、力子都兵中去,你看怎樣呢?”任光說:“不可。”世祖說:“你兵少,怎么辦呢?”任光說:“可招募快速部隊,出攻旁縣,如不投降的,就任其掠奪。人貪財物,這樣兵就可以招到了。”世祖聽從了。
拜任光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留南陽宗廣領信都太守職務,使任光帶兵跟從自己。任光就多作檄文說“:大司馬劉公率領城頭子路、力子都兵百萬之眾從東方到來,征討各部反賊。”遣騎賓士到巨鹿界中。官吏民眾得到檄文,互相傳告。世祖於是與任光等在日暮時進入堂陽界,令騎兵各持火炬,使火光瀰漫於澤中,火光照耀天地,舉城莫不震驚恐怖,當夜就投降了。
旬日之間,兵力大盛,因而轉攻城邑,攻克邯鄲,於是遣任光回郡。城頭子路,是東平人,姓爰,名曾,字子路,與肥城劉詡起兵盧城頭,所以稱他的兵是“城頭子路。”子路自稱“都從事”,劉詡稱“校三老”,在黃河、濟水之間侵略掠奪,部眾達二十多萬。更始立,爰曾遣使歸降,更始拜爰曾為東萊郡太守,劉詡為濟南太守,都行使大將軍事。這年,爰曾被他的部將所殺,眾推劉詡為主,更始封劉詡為助國侯,令他罷兵回到自己郡里去。力子都,是東海人,在鄉里起兵,劫掠攻擊在徐州,兗州一帶,有部眾六七萬人。
更始立,遣使投降,拜力子都為徐州牧。被其部下所殺,其餘黨再聚集起來,與諸賊相會檀鄉,因此號為檀鄉。檀鄉大帥董次仲開始時起於茌平縣,於是渡河入魏郡清河,與五校會合,有眾十多萬。
建武元年(25),世祖入洛陽,派遣大司馬吳漢軍襲擊檀鄉,第二年春,檀鄉失敗投降。這年,更封任光為阿陵侯,食邑萬戶。
建武五年(29),徵召到京師,奉朝請。其年冬去世。子任隗嗣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