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相魯

《仲尼相魯》是選自《晏子春秋·外篇》的故事,講述孔子做了魯國的宰相,齊景公深為優慮。晏子分析了魯國的形勢,告訴齊景公對孔子採取既拉攏又不收留的辦法,最後瓦解了魯國的政治力量。這篇文章,充分表現了晏子足智多謀的另一面。

仲尼相魯

仲尼相魯,景公患之。謂晏子曰:“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孔子相魯若何?”晏子對曰:“若其勿憂。彼魯君,弱主也;孔子,聖相也。君不如陰重孔子,設以相齊,孔子強諫而不聽,必驕魯而有齊,君勿納也。夫絕於魯,無主於齊,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魯之齊,景公不納,故困於陳、蔡之間。

(選自《晏子春秋·外篇》)

相:做……的宰相

患:認為……是憂患

陰:假意

憂:憂患

若:你

驕:認為……驕傲

納:接納

強諫:竭力規勸

困:窘迫

驕:驕橫

期年:一周年

譯文

孔子到魯國做宰相,齊景公認為孔子到魯國做宰相這件事是齊國的憂患,對晏子說:“邊鄰國家有聖人,這就是敵對國家的憂患。現在孔子當了魯國的宰相怎么辦?”晏子回答說:“君主你用不著憂愁。魯國的國君是個昏庸軟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眾的宰相。國君你不如暗地裡表示欽慕孔子的才能,假說許他做齊國的宰相.孔子努力勸諫而魯君不聽從,孔子一定會認為魯君驕橫而來到齊國。國君你不要接納他。這樣,他將自絕於魯國,又不能任用於齊國。孔子就窘迫了。”過了一年,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去,齊景公也不接納他,因此(孔子)被困於陳、蔡兩國之間。

賞析: 孔子做了魯國的宰相,齊景公深為優慮。晏子分析了魯國的形勢,告訴齊景公對孔子採取既拉攏又不收留的辦法,最後瓦解了魯國的政治力量。這篇文章,充分表現了晏子足智多謀的另一面。

文言知識

動詞的意動用法 動詞的意動用法是文言文中動詞活用的一種類型。動詞對它的賓語,含有“認為它(他)怎么樣”或“把它(他)當作什麼”的意思,叫意動用法。如上文“景公患之”中的“患”,就是意動用法。“患之”就是“以之為患”,解釋為“認為‘仲尼相魯’這件事是齊國的憂患”。又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中的“恥”,也是意動用法,“不恥下問”,意為“不以下問為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