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剛

以柔克剛

以柔克剛(拼音:yǐ róu kè gāng),成語,指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我們既然沒有先天可憑藉其乘風直上的雙飛翼,那么我們唯一可依靠的就是這顆通靈的心了。正所謂:柔弱無須沮喪,何妨發憤圖強。太極之道細思量,管叫後來居上。凡事虛實明辨,言行柔曲溫良。《以柔克剛:太級之道,弱者制勝的法寶》是由農村讀物出版社出版的。

基本信息

成語相關

發音 yǐ róu kè gāng

解釋 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示例 他要拚老命,孤注一擲,我們則要忍耐,力避同敵人正面交鋒,~,在敵人的後方狠狠地打。 ★李連慶《風雲急》。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

其他

〖道德經以柔克剛〗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說的意思是: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

[注釋]

1、無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為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

2、受國之垢:垢,屈辱。意為承擔全國的屈辱。

3、受國不祥:不祥,災難,禍害。意為承擔全國的禍難。

4、正言若反:正面的話好像反話一樣。

[引語]

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八章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本章可與八章的內容聯繫起來閱讀。老子所舉水的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最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堅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軟弱無力,卻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擋的力量。這就清楚地說明,老子所講的軟弱、柔弱,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此處,由於水性趨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實際上反而能夠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堅強的力量。本章後面有一句話:“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辯證法思想,其含義十分深刻、豐富。

[評析]

本章內容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對水的讚美;二是“正言若反”。張松如說:“在世界上,弱能勝強,柔能制剛的事例是不乏見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的許多大變化,看到了曾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變,這不能不對他的思想發生重大影響;同時,在這個時期,隨著鐵器的廣泛使用,人類在征服自然界的鬥爭中,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在更遠的時代,水的特點還沒有為人們所了解,保留《山海經》中禹治洪水的傳說,和老子書中對於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認識,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認為,水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的東西必能勝過剛強的東西。這裡,老子所說的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堅韌無比。所以,對於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張,應該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認為,體道的聖人就像水一樣,甘願處於卑下柔弱的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

再說“正言若反”。老子所說“正言若反”是老子對全書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論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等等。孫中原說:“這裡連句子的結構都是類似的。……他們本來是彼此相異的、互相排斥的、對立的,但在某種條件下,某種意義上,表示某種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對方具有了統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滲透,彼此同一、一致。這樣,在同一個判斷中,就包含了對立概念的流動、轉化,體現了概念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有條件的,老子中的話也只在一定條件下才有意義。”

內容簡介

以柔克剛以柔克剛

《以柔克剛:太級之道,弱者制勝的法寶》內容簡介:太極的獨特,就在於它獨特的思維方式和運作方式,它不是硬碰硬、實打實、針鋒相對、以死相拼的做法,而是以小勝大、以柔克剛、避實擊虛、曲線靈活,這實在是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啊_.李商隱有詩云:“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我們既然沒有先天可憑藉其乘風直上的雙飛翼,那么我們唯一可依靠的就是這顆通靈的心了。正所謂:柔弱無須沮喪,何妨發憤圖強。太極之道細思量,管叫後來居上。凡事虛實明辨,言行柔曲溫良。學得流水幾分長,大道恢恢通暢。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太極之道

第一節 太極圖識

第二節 太極原理

第三節 虛實之道

第四節 柔曲之功

第五節 太極四字訣

第二章太極拳說

第一節 名正言順

第二節 不武之武

第三節 曲線至柔

第四節 以柔克剛

第三章 紙上談兵

第一節 太極論兵盡在其中

第二節 戰場風煙得道者勝

第四章 政壇角逐

第一節 處心養晦登峰造極

第二節 宦海風波優遊有術

第三節 審時度勢進退得宜

第四節 知人善任揚長避短

第五節 隨機應變柔曲解難

第六節 說辯論諫舌底風雲

第五章 外交縱橫

第六章 商海揚波

第一節 抓住需求開創市場

第二節 廣告推銷乘虛而人

第三節 避實就虛競爭以道

第四節 虛己足人葉茂根深

第五節 腳踏實地自強不息

第六節 溫柔禮讓和氣生財

第七節 迂迴曲進靈活應變

第七章 人際調和

第一節 不可逃避

第二節 創造運氣

第三節 知人之能

第四節 保持距離

第五節 掌握分寸

第六節 留有餘地

第七節 捨己從人

第八節 以柔克剛

第九節 委曲求全

第十節 立足自己

第八章 諸子雜談

第一節 老子

第二節 孔子

第三節 孫子

第四節孟子

第五節荀子

第六節莊子

第七節韓非子

第八節墨子

第九節晏子

第十節 管子

第十一節 雜家

後記

……

延展閱讀

【近義詞】以屈求伸

【反義詞】以暴易暴

編輯推薦

《以柔克剛:太級之道,弱者制勝的法寶》是由農村讀物出版社出版的。

文摘

至大者為“太”,至廣者為“極”,至大至廣即為“太極”。大到不能再大,廣到不能再廣的是什麼?只有宇宙。所以,太極就是宇宙。宇宙之大,無所不包,無處不有,它的發生、發展、運動變化的規律被抽象出來,實體的、變化萬端的宇宙被高度地概括,就是太極之道;把浩瀚無垠的大宇宙濃縮到一張圖上形象地表示出來,就是太極圖。中國古代卓越的自然科學著作、被稱為“六經之首”的《易經》,是古人觀察描述和解釋預測自然變化的經驗總結,“太極”的概念最早就是在《易經》中出現的:“易有太極,而生兩儀”。“易”這個字,實際上就是“日”和“月”上下疊合在一起組成的,在古人的眼中就是宇宙萬物的代表,因為在人所能看到的宇宙天體中太陽和月亮是最有代表性的,代表了白天和黑夜、時間和空間。所以,“易”就是宇宙,“易有太極”是說宇宙乃是一個太極體系。在宇宙未生之前,即混沌未開之時,宇宙就像太極圖外面的圓圈,除了有邊界,內中空洞無物。“而生兩儀”,指的是宇宙生成,初始的大爆炸,混沌初開,由無生有,太極圖上的圓圈被一分為二,產生了陰陽,逐次分裂下去,發展到今天的宇宙。古人的這種認識和現在的宇宙大爆炸理論驚人的相似。所以,太極就是宇宙,不過是抽象了的宇宙,濃縮了的宇宙,它既代表了宇宙本身,又是宇宙的本原,宇宙的基礎。太極之道就是宇宙變化之道,萬物雖然形貌各異,但變化之道卻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太極之道。

中國人只要稍有文化,沒有不知道“太極”這個詞的,也沒有不認識“太極圖”的。但是,太極的內涵是什麼?太極之道又是怎樣的一種理論?它和我們的人生以及我們周圍的世界又有怎樣的關係?對這些問題迄今還未有專門的研究,至多只是作為研究八卦的基礎。其實,八卦只是太極的演繹而已,怎可以本末倒置呢?八卦的基本元素是乾(一)和坤(一一),也就是陽和陰,恰恰是太極的最基本內容,按不同的規律排列組合就生成了八卦。所以,八卦雖繁複,其理卻只是陰陽的消長,即太極之道也。

後記

騎著太極之馬在幾個領域逛了一圈之後,現在該駐足稍息了。越是寫到後來,就越覺得太極之道至大至廣,至精至深,卻又至簡至易,至朴至真。譽之為東方智慧的精華實不為過。

本書只想把這樣一種高超的智慧、思想的藝術從神秘的象牙之塔中解放出來,使它能回到人民大眾中來,成為普通人運籌謀劃克敵制勝的有力的思想武器。權謀這東西,談多了,似乎總有些不那么正大光明之嫌,其實不然。這就像武器一樣,誰都可以用,正義與非正義雙方都能夠用來殺人。謀略也一樣。謀略就是智慧,沒有什麼人會拒絕智慧的吧?美國人講“民有,民享,民治”,孫中山講“民族,民主,民生”,如果離開了“民智"這一條就都談不上,所以古往今來的先哲都提倡啟迪民智,開發民智,凡是真正為老百姓著想的聖賢都應該儘自己的力量讓他們聰明起來,愚昧落後的土壤中是孕育不出來先進文明的。本書無它,只想把以太極為代表的優秀中華文明智慧濃縮為隨手可飲的思想補汁,好喝又好用,茶餘飯後,開卷有益,則於願足矣。

序言

“道”,就是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是須臾不可離的東西,可離非道也,它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解決問題的。

“大道”者,無所不在,無時不在也。大道就是最根本的道理,而不是可有可無,也不是枝節皮毛,而是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的東西。

大道至簡。

大道就應該是至簡的。如今說道理的書浩如煙海,去書店看看,什麼謀略大全之類的書比比皆是,不能說它們沒用,也不能說它們的道理不對,但都不是“大道”,因為太繁雜。而大道要越簡單越好,讓人好學,好懂,好記,好用。

太極之道就是這樣的大道,它簡單到只有四個字:虛、實、柔、曲。這是我從50年太極拳的經驗中得來的。

我自幼從祖父習練太極拳,至今50餘年矣。因是文人,業餘習武,又不耐勞苦,故武藝雖有長進,但比之方家,相去甚遠。然每於拳理多喜鑽研,練習之時,全神體味,舉手投足之間,一種和諧、充實、恬靜、圓滿的感覺油然而生,沛然而行,周身一體,融融和和,如沐春風,如飲甘霖,怡然自得,樂而忘身。每于欣然陶醉之餘,常常把太極拳的道理用來觀察、思考周圍的事物和古今中外的天理人倫,思之越多,越覺嘆服,太極之道博大精深,“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太極拳僅僅是體現了其九牛一毛而已,僅僅是太極哲學的形象外化罷了,至此方悟到先祖師孫祿堂先生所提倡的“拳與道合”之真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