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養戰,勝敵益強

以戰養戰,勝敵益強是指善於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徵集兵員,不用多次運送軍糧。武器裝備由國內供應,從敵人那裡設法奪取糧食,這樣軍隊的糧草就可以充足了。

原典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①,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②,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③,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④。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⑤,百姓之費,十去其七⑥;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冑矢弓,戟盾矛櫓⑦,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⑧,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忌桿一石⑨,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⑩;取敵之利者,貨也⑾。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⑿,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⒀,是謂勝敵而益強。

註解

① 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役,兵役。籍,本義為名冊,此處用作動詞,即登記、徵集。再,二次。意即不二次從國內徵集兵員;三,多次。載,運送。即不多次從本國運送軍糧。

② 遠輸:這裡指長途運輸。

③ 近於師者貴賣:近,臨近。貴賣,指物價飛漲。意為臨近軍隊駐紮點地區的物價會飛漲。

④ 急於丘役:急,在這裡有加重之意。丘役,軍賦,古代按丘為地方行政單位徵集軍賦,一丘為一百二十八家。

⑤ 中原內虛於家:中原,此處指國中。此句意為國內百姓之家因遠道運輸而變得貧困、空虛。

⑥ 十去其七:指百姓私家財產損耗十分之七。

⑦ 戟盾矛櫓:戟,古代戈、矛功能合一的兵器。

⑧ 智將務食於敵:智將,明智的將領。務,務求,力圖。意為明智的將帥總是務求就食於敵國。

⑨ 桿,泛指馬、牛等牲畜的飼料。石,古代的容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⑩ 殺敵者,怒也:怒,激勵士氣。言軍隊英勇殺敵,關鍵在於激勵部隊的士氣。

⑾ 取敵之利者,貨也:利,財物。貨,財貨,此處指用財貨獎賞的意思。句意為若要使軍隊勇於奪取敵人的財物,就要先依靠財貨獎賞。

⑿ 賞其先得者:獎賞縣奪得戰車的。

⒀ 卒善而養之:卒,俘虜、降卒。言優待被俘的敵軍士兵,使之為己所用。

譯文

善於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徵集兵員,不用多次運送軍糧。武器裝備由國內供應,從敵人那裡設法奪取糧食,這樣軍隊的糧草就可以充足了。國家之所以因作戰而貧困,是由於軍隊遠征,不得不進行長途運輸。長途運輸必然導致百姓貧窮。駐軍附近處物價必然飛漲,物價飛漲,必然導致物資枯竭,物財枯竭,賦稅和勞役必然加重。在戰場上,軍力耗盡,在國內財源枯竭,百姓私家財產損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財產,由於車輛破損,馬匹疲憊,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車的損失,而耗去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將軍,一定要在敵國解決糧草,從敵國搞到一鐘的糧食,就相當於從本國啟運時的二十鍾,在當地取得飼料一石,相當於從本國啟運時的二十石。所以,要使士兵拚死殺敵,就必須怒之,激勵之。要使士兵勇於奪取敵方的軍需物資,就必須以繳獲的財物作獎賞。所以,在車戰中,搶奪十輛車以上的,就獎賞最先搶得戰車的。而奪得的戰車,要立即換上我方的旗幟,把搶得的戰車編入我方車隊。要善待俘虜,使他們有歸順之心。這就是戰勝敵人而使自己強大的方法。

古語智慧

戰爭消耗巨大,必須從國內進行沉重的賦稅以給與戰爭強大的支持,長期加重人民的負擔,必然會使得百姓貧窮,民怨聲聲,更可怕的是財物枯竭——“軍無糧食則亡”而“以戰養戰”的軍事思想是人性化的體現之一,也是現在軍事重視後勤思想的體現。在外作戰,將令首先要做的最好是奪取敵人的糧草,這樣一方面使得敵人物資短缺,還能使得我方的戰糧得到補充,同時這樣得到的糧食,比起在國內運輸至邊疆要少費力許多;另外一方面能消耗敵人的力量,使得“一箭雙鵰”。

學會藉助別人的力量,使得自己站在有利的位置,同樣也使得戰鬥力加強。“聯盟”這個概念運用於國家管理中就好比“以戰養戰”,聯盟國家之間必定也會有利益衝突,但是這並不妨礙國家在世界大範圍的競爭,只要競爭力得以將強,自然就把別人比下去了。因此,“因糧於敵,以戰養戰”的思想同樣適合政治層面。

現代商戰中,“以戰養戰”表現為企業一下這些行為: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銷售。這些行為措施能降低企業成本,提高成本競爭優勢,克服高運輸成本和高庫存成本,以最小的付出占取市場。“勝敵益強”的思想表現為取長補短,謀略表現為引進技術、資金和人才。這樣市場的敏感度和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對於企業而言就無嚴重影響了,是提高競爭力量的重要手段。

智慧故事

奪糧“戰”

《孫子兵法》認為富有軍事才幹的將領不會多次從本國運送糧食輜重等作戰物資,而是從敵國獲取糧草。這樣做,既可以節省從本國運輸糧草所花費的巨額開支,又能夠削弱敵國的物資保障,可取一舉兩得之功效。三國時期的袁紹便曾成功運用此道,不僅奪了對方的糧草,使得自身實力增強,削弱了敵方的物資保障,進而取了對方的城池。

袁紹與冀州牧韓馥曾共同討伐董卓,自此成為了朋友。有一回袁紹正在河內屯兵待戰,但是日見糧食已不多,很是犯愁。韓馥知道袁紹的難處,於是派兵給他送去了糧草,解決了袁紹的燃眉之急。袁紹因此覺得韓馥很夠朋友,心底非常高興。但是在他身旁的謀士逢紀卻說:“大丈夫出兵打仗闖天下,等別人送糧食來算是什麼?既然冀州是糧倉,為什麼不去奪取呢?”聽到這個建議,袁紹大為驚喜,連忙問:“你有什麼妙計?”逢紀說:“公孫瓚假借討董卓之名,引燕代之兵進入冀州境內,準備襲殺冀州牧韓馥。將軍可派人送信與公孫瓚,約好與他共同打冀州,公孫瓚必然發兵。而韓馥屬無謀之輩,他必然請將軍去保衛冀州,冀州便唾手可得”。袁紹聽了逢紀的計謀十分高興,便給公孫瓚發了書信。公孫瓚見信,知道與袁紹共同攻打冀州,可平分其地,大喜,即日發兵。同時,袁紹又派說客去冀州。說客見到韓馥後說:“公孫瓚已是勢不可當,袁紹也是一時之豪傑,如果二人聯合攻城,恐怕此城難保。而袁紹是您的舊友,不如您把城讓與袁紹,既保住了性命,又得了讓賢之名。”韓馥素來膽小怕事,聽到這個建議即時表示同意。於是,袁紹帶兵是以客人的身份進入冀州的,但他逐漸任用自己的部下田豐、沮授、許攸、逢紀主管冀州之事,反客為主,盡奪韓馥之權。直到這時,韓馥才懊悔不及。袁紹奪糧一招可謂了得,等占據了冀州這個大糧倉之後,糧草軍備等後勤物資有了保障,軍事實力也大大加強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