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鎮

仙霞鎮

仙霞鎮位於湖南省醴陵市西北部,離城區20公里,1995年撤鄉建鎮。全鎮面積59.04平方公里,總人口2.25萬,轄獅形嶺、清安鋪、油田、篾織街、莫家嘴、仙霞、杉仙店、趙高塅、玉潘、東江沖9個村、1個居委會。全鎮共有247個村民小組,5400農戶。鎮政府駐莫家嘴居委會境內老320國道旁,沿此段國道建造了全長1.7公里的集鎮街道。

基本信息

簡介

醴陵市轄鎮。1950年屬第八區,1951年屬第十三區,1956年設仙霞鄉,1958年屬姚家壩公社,1961年為仙霞公社,1984年改鄉,1995年建鎮。位於市境北部,距市府20公里,面積58.7平方公里,人口2.2萬。鎮政府駐莫家嘴。農業主產水稻,兼產生豬等。盛產蔬菜油茶、柑橘,為市西北部農副產品集散地。瓷泥質地優良。瓷業、防水建材業發達。

街道兩側店面林立,貨物充盈,交通便利。仙霞鎮農業以生產水稻為主,兼產牲豬、雞魚、茶油、柑桔、蔬菜等農林牧副魚產品;第三產業以餐飲服務業為主,兼營娛樂休閒業,同時,該鎮每年外出打工、經商和從事建築及建築防水工程等人員達8000餘人,年收入達4000萬餘,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幸福路

仙霞鎮教育
仙霞鎮龍亭村大嶺頭村民組位於皖浙交界處,海拔810米,是仙霞鎮最偏僻的一個村民組。該組僅有22戶,人口92人。他們居家分散在崇山峻岭之中。這裡有著豐富的經濟資源,初步預計到2018年,光毛竹一項5—10萬斤的有10戶、10—30萬斤的有7戶,還有元竹、山核桃等經濟林。前景十分看好,但苦於交通閉塞,嚴重製約了大嶺頭生產的發展、生活的改善。為了改善村民的出行條件,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仙霞鎮黨委、政府、龍亭村兩委,廣泛徵求民眾意見後,採取政府引導,民眾籌資投勞的方式,克服重重困難,人均籌資4350元,共籌集資金40餘萬元。該村民組齊心合力、投工投勞。從2007年9月16日動工起,至2008年4月中旬竣工,憑著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的幹勁,歷經8個月的緊張施工,一條寬5米、長6公里的里平路,終於竣工並投入使用。當地村民情不自禁地說:“這是一條致富路,更是一條和諧鄰里的幸福路。”

下轄村

太陽村

龍門村龍坑村盤樟村
高山村獅山村柘亭村楊山村
東安村瑞林村深塢村水東村
孔夫村仙霞村龍亭村岩山村

農村建設

仙霞鎮基礎設施建設

2001年,仙霞鎮積極回響“融入蘇浙滬”的發展戰略,提出了“融入蘇浙滬、仙霞先一步”的口號,使該鎮的小集鎮建設、特色產業、民眾文化等經濟社會事業得到迅速發展。

實施產業提升工程,壯大特色產業。發揮資源優勢,扶優扶強早筍產業。積極推進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推動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逐步組建早筍產業發展集團,做大做強早筍產業。同時,積極發展西瓜中藥材、大棚蔬菜、高山蔬菜等特色種植和養殖業,以產業的提升帶動全鎮經濟的快速發展。

助農增收

仙霞鎮農民增收
推行竹林標準化生產,促進竹林豐產增收。該鎮圍繞竹業產業化經營目標,通過科技創新、示範帶頭、經銷聯營、能人引領、“龍頭”帶動等一系列舉措,帶動竹業產業化調整,加快竹業的流通、生產、加工、實現竹業轉化增值,大力推行毛竹林標準化生產技術,以培育毛竹材用林為主,畝收入超千元;大力推進無公害竹筍生產,建設早竹無公害生產示範基地5000畝,畝收入超2000元;大力推廣早竹覆蓋技術,畝均年純收入近5000元。

扶持竹加工企業發展,提高對竹產業的帶動。通過項目建設,使“香味源”農產品開發公司、安徽仙霞食品有限公司、寧國市菜籃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該鎮還通過利用林業周轉資金擴大早筍加工出口,穩定早筍價格。

產業優勢

仙霞鎮毛竹
以林業經濟為主的仙霞鎮,結合工作實際,把深入推進科學發展觀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與謀劃做大做強特色 產業結合起來,繼續發揮資源優勢,以項目建設為載體,重點發展早筍產業,以辦工業的理念促農業發展。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對竹產業的服務能力,該鎮組建了筍乾加工專業合作社,培育一大批竹筍經紀人,並依託早筍合作社帶動山核桃等其它產業快速協調發展,重點依託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民”的經濟發展模式,圍繞筍產品做精做強做好開放引智文章,引導企業加強與外地大企業和大院校的技術合作,圍繞主導筍產品開發拿出整體發展規劃。

烈士陵園

一座耗資12萬餘元的紀念碑和烈士陵園在醴陵市仙霞鎮杉仙店村竣工,這是由當地1760名村民自發出資出力修建的。

80年前,杉仙店村蘇俊德等數十名年輕男子在時代的號召下參加革命,並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此後還有村民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等。幾十年來,該村共有49人為國捐軀。2005年,杉仙店村支部書記蘇先禾倡議為49位烈士修建紀念碑和烈士陵園,得到全村黨員、民眾的一致贊成。大家以募捐的形式籌集資金,不到兩個月,村里就籌資5.6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