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石

簡介

中文名稱:仙遊石

英文名稱:xianyoushi
仙遊石隸屬葉臘石,高嶺石、地開石,伊利石等礦物為主,顏色嫵媚溫柔,色澤豐富,顏色有五種分別為綠、黃、紅、黑、白等;尤其藍綠色的石頭是石中極品,極為稀有;綠
仙遊人在荒山挖出寶了——仙遊石仙遊人在荒山挖出寶了——仙遊石
似玉,藍如翡翠。石頭色彩層狀分布,色彩之間很是清楚,手感溫膩脂潤,富有光澤。
成礦母岩成礦構造主要成礦作用礦石礦物組成中心型火山構造酸性火山碎屑岩熱液噴氣蝕變型礦床富含火山物質的酸性火山碎屑岩,特別是在其上有沉積岩覆蓋的層位中心型火山構造,如火山窪地、火山穹窿,邊緣斷裂裂碎發育,主要在島弧帶內熱液噴氣交代蝕變葉蠟石為主,次為高嶺石、地開石、石英、水鋁英石,葉臘石質地細膩,硬度低(1-2)。
葉蠟石(Pyrophylite)晶體扁長板狀且常呈歪晶,多以葉片狀、纖維狀、放射狀和片狀塊體產出。白色、灰色、淺藍色、淺黃色、淺綠色和綠棕色,條痕白色。透明到半透明,新鮮面上呈珍珠光澤。葉臘石觸摸有油脂感。加熱成片剝落,且不溶於大多數酸。

礦區地質

礦區位於漱溪北東向新華夏系折斷帶南西段。受北東行構造影響,本區構造及地層均為北東向展布。
一、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自老至新有:侏羅繫上統南園組第二段(J3nb),侏羅繫上統南園組第三段(J3nc)及第四系(Q)。分述如下:
1、侏羅繫上統南園組第二段(J3nb)
礦區內分布廣泛,主要岩性為淺灰、灰綠色流紋質疑灰質、疑灰熔岩、流紋岩,偶夾矽質岩、粉砂岩、細砂岩及流紋質英安岩。該層位是含礦層位
2、侏羅繫上統南園組第三段(J3nc)
僅在礦區東南側少量出露。主要岩性為深灰、紫灰色英安岩,英安質、流紋質疑灰熔岩,夾英安質、流紋質疑灰岩、流紋岩。
3、第四系(Q)殘坡積層
主要為土黃色、土褐色亞粘土,見有大量流紋質疑灰岩、疑灰熔岩、流紋岩等滾石。
二、構造
礦區中南部有一性質不明斷層,走向100°,長800米。地層為單斜,產壯135<45°。
三、岩漿岩
區內未見岩漿岩出露。
四、礦床地質
礦區內出現三條葉臘石礦脈,為熱液充填型,分述如下:
1、1#礦脈
位於斷層中篇西段的南側,長約150米,最長2.5米,向下延伸情況不明。該脈兩側見有5~8米蝕變礦化帶
2、2#礦脈
位於斷層中篇西段的南側,長越30米,寬度及向下延伸情況不明。
3、3#礦脈
位於礦區中部,走向110°,長度50~60米,僅在地表見到礦化現象。

分布區域

以賴店鎮為中心,分布游洋鎮、社硎鎮、園莊鎮、石蒼鎮等

歷史記載

最早記載女媧補天的是《淮南子》和《覽冥訓》。這兩部著作中對女媧補天的神話是這樣論述的。在遠古時候,“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煉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說,天塌地裂,大火延燒,洪水泛濫,飛禽作孽,走獸橫行。在百姓哀號、冤魂遍野之際,一位叫女媧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從而克服了這一重大的自然災害。
從人類藝術的起源就開始了石雕的歷史。可以說,迄今人類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沒有哪一種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工巧匠它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萬古不衰。石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從那時候起,石雕便一直沿傳至今。在漫長的歷史中,石雕藝術的創作也不斷地更新進步。石雕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也是文化內涵豐富的歷史,更是形象生動而又實在的人類歷史。
《地質專報第一號》永泰、莆田二縣位於福建省東南部,一處閩江之南,一位東海之濱,兩縣南北相毗連(其中一,永泰縣面積2475萬公畝,莆田縣面積1775萬公畝,兩縣地層有:侏羅紀砂岩頁岩;白堊紀下中部火山岩系;上白堊至第三紀初侵入岩;第三紀玄武岩;第四紀沖積層;兩縣區內礦產有:永泰縣城東太原大樟溪南鏡鐵礦;永泰葛頭北樓溪內銀鉛礦;永泰莆邊鄉犁壁坑等地之鉬礦;永泰極樂寺等地之銀鉛礦;莆田新縣五虎山之鎢礦;莆田連峰金榜嶺坑柄坑之錳礦及永泰白雲鄉石岸之明礬石礦;莆田北部印章石;莆田樟峰寨之黃鐵礦。成礦作用為:花崗岩自身汽化作用,交換作用,礦床成因為接觸變質礦床及熱液礦床。(南延宗嚴坤元1938-03)
1958年5月,成立福建地方礦產儲量委員會(1960年更名為福建省礦產儲量委員會)。1958年各地區(專署)市、縣、陸續成立地質隊,發動民眾找礦、報礦,全省掀起普查找礦的高潮,當時仙遊和福清漁溪有幾批石雕師傅,曾經幾回在仙遊境內勘找雕刻用的礦石,後因找不到礦石線脈而放棄。[據當民眾口傳資料]
1972年賴店公社組織一批民間工藝師傅利用賴店境內的礦石,在賴店楓林寺舉辦雕刻工藝廠。因品質太差而停止。[據當時雕刻師傅口傳資料]
1973年壽山石書刊記載仙遊縣來店公社的雕刻礦石起名為“仙遊石”。[現有書刊記載]
1998年傅志雄號“石雲”,壽山石雕界戲稱為“老二”(家中兄弟排行老二)帶著當地的一個傳說,開始在福建省仙遊縣內山脈尋找傳說中的五彩石,功夫不負有心人,2000年的一個下雨天,他終於在賴店境內葉臘石礦和高嶺土中發現了傳說中的五彩石,這五彩石起初起名為“羅源石”"石後石",後來石雕界也稱之“仙遊石”,他尋找到的礦石在仙遊歷史記載以來中最好的品質。“石雲”為了開發雕刻材料在游洋、社硎、園莊、石蒼也尋找到品質大致相同的雕刻材料。

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賴店鎮古稱“南豐”,位於福建省仙遊縣城南郊。相傳,明代賴姓庶民從異地遷徙於此居住,後遂成望族,並在此開設店鋪經商,賈商雲集,生意興旺。後來大部分是姓賴族人開設的店鋪,人們便叫賴店。

賴店鎮這裡地傑人靈,境內有鳴峰寺、東山寺、白石院、楓林寺、少師紀念堂、東溪水庫古洋水庫景觀。還有聖泉法主祖媽、鄭宅千年古樟、鄭良士墓、陳燮墓道碑等景點。曾出過鄭良士、鄭元弼、鄭元振、鄭元龜、朱紱、傅楫、傅傅淇、傅誠、陳燮等名人,及現代名畫家李霞。賴店鎮素有仙遊“魚米之鄉,甘蔗之鄉,國畫之鄉,工藝之鄉”的雅稱。又有名揚國內外古玩、石雕一條街。
賴店鎮境內擁有豐富的礦泉水、溫泉水、葉臘石、高嶺土、粘土、石英、花崗岩(也稱大麥石)、石英閃長岩(俗稱青頭石)、黑石等。粘土是燒制磚瓦和陶瓷器的原料。花崗岩、石英閃長岩是建築園林裝飾雕刻材料、室外有大型雕塑到室內擺設觀賞品、日用器皿等。內容有石坊、石柱、門古、石窗、案幾、石桌、魚缸、石獅、佛像等。石英礦,每個礦石一出土就有天然的菊花狀,是一件件天然精美的工藝品。黑石,是加工硯台的好材料。葉臘石、高嶺土、礦中有一小部分是雕刻材料與壽山石品質大致相同,這雕刻材料大家稱為“仙遊石”,“仙遊石”為材基的藝術品,題材豐富,除了用來生產印章外,主要題材有人物、動物、花鳥、樹木、昆蟲、海底世界、山水風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種藝術品。

種類劃分

仙遊石,產於福建省仙遊縣荒山一帶,目前仙遊石有五個不同的礦點,質地溫膩脂潤,極為稀有;色澤豐富,仙遊五彩石顏色有五種分別為.綠.黃.紅.黑.白;綠:藍綠、芽綠、黑綠、草綠.青綠。黃:土黃、桔黃、赭黃.紅:朱紅、肉紅、桃紅、老紅.黑:褐黑、灰黑、紫黑。白:純白、灰白.等;綠似玉,藍如翡翠,層狀分布,色彩之間很是清楚,手感溫膩脂潤,富有光澤。與壽山石品質大致相同,是壽山石雕界的上等好材料。

基本內容

“仙遊石”為珍稀的石,在雕刻藝術上,仙遊石雕講究相石取巧,就是根據石料的形狀、色彩和紋理等特點進行構思,因勢造型,因材施藝,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奧妙神工渾然一體。仙遊石雕的最大特點是巧色的利用,藝人們雕刻之前要經過一番相石的過程,這相石的過程就是要看它表面的形狀和顏色進行初步構思,刻進去以後出現其它顏色還要進一步地構思。仙遊石雕不僅具有邊創作邊構思、巧色利用非常好的特點,而且強調不要拼接,一般好的作品是沒有任何拼接的,整塊石頭原來什麼樣刻出來基本上是什麼樣,都是純天然的。
總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現是和藝術家所能獲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仙遊石雕藝術正是如此。
“仙遊石”為材基的藝術品題材豐富,自成流派,奔放大氣,細膩精巧,形神兼備。基調寫實而尚意;“仙遊石”除了用來生產印章外,主要題材有人物、動物、花鳥、樹木、昆蟲、海底世界、山水風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種藝術品。手法有圓雕、鏤雕、薄意、浮雕、微雕、篆刻、鑲嵌及線刻等;工序分相石,開坯,粗雕、細雕、磨光、封蠟、等。
“仙遊石”雕刻藝法
打坯——運用雕刻工具,將原料的多餘大塊面切除,使其適合於作品題材的需要並在粗坯的基礎上,繼續雕琢景物的各部結構,達到表現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內容。
鑿坯——鑿坯時先粗後細,由表及里,通過鑿坯,使作品所表現的景物如人體的結構、衣飾、動物的毛髮、肌肉、山巒的皺法,樹木、花卉的枝葉,瓣蕊以及配景的細節等,都應該達到基本清晰精確。
修光——修光是雕刻的最後修飾過程,依靠不同的刀向和刀法,刻劃出景物的氣質和精神。
磨光——石雕產品在雕刻完成後,還需要經過精心磨光,才能充分顯現出壽山石的特質和天然色澤,使作品外表光潤明亮,磨光可用砂紙、木賊草、冬稻莖、竹籤、桐油瓦灰磚等,磨光分粗磨、細磨和“揩光”三道過程。
養護——“仙遊石”因礦山不同石質也不同分兩種養護,一種產品雕刻完成後進行加熱打蠟處理即可,在一定濕度的環境下不會再出現格裂,特別是有綠色的石質,對油有敏感不可用油養護。透明度變得灰暗,不自然,尤其鮮艷奪目芽綠色的石質長期用油泡,會失去昔日的光彩。另一種用油塗抹在雕刻完成後的產品上,石質更加濕潤瑩澈,則流光溢彩。油須選用白茶油,因其色白又不粘手,是理想的護石油。切不可用菜油、花生油、又粘手,又會影響石的色澤,使石色呈暗黃。陳列時宜放置在不受陽光直射的地方,玻璃櫥應加以密封,因為抹過油的產品,容易粘灰塵。雕刻成品表面被灰塵、污物沾染時,不宜水洗,只要用細軟的綢布輕輕擦抹、即可恢復光彩。“仙遊石”硬度低,約在摩氏二至二點五度之間,切忌用金屬片或其它硬物修刮。

仙遊石雕刻手法

一、圓雕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從前、後、左、右、上、中、下等各個方位雕刻物體的方法。所雕作品逼真如實物,特別富有立體感。因為圓雕最近於實物的主體,所以圓雕所要選擇“石材”,都應該有如按實物比例的厚度。然後按比例“打坯”。圓雕是很講究“打坯”的,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甚至要離開壽山石材,在泥土上“打坯”,完成並修訂“泥稿”後,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選擇石材的厚度是保證雕品有如實物的先決條件,然後在選好的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保證雕品的各個部件既能按實物的比例,更能比實物傳神。圓雕要特別注意的是各個方位統一、和諧和融合。
二、鈕雕
鈕雕是專指印章上部印鈕的雕刻,起裝飾印章作用。其雕法居於“圓雕”的範疇,有其豐富的立體感。但它另有特點:1.物像小。限於印章的規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2.不表現物像的下方。這是與“圓雕”最大的異點。“圓雕”從各個方位表現物像,而鈕雕就差“下方位”。“下方位”被印章的方柱所替代。
三、鏤雕、鏈雕
鏤雕和鏈雕是圓雕中的部分絕技雕法。鏤雕也稱鏤空,它是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去,但要在石材中保留原石材能表現物像的部分。“鏤空”常與圓雕或其他技法相結合,成為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依靠擴大人刀方向的辦法來彌補操作上的困難,故鏤空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刻就愈易,效果也愈佳。鏤空雕刻的順序是“先外後內”,應待外層景物及其他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行鏤空。
四、浮雕
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一種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不同的主要是只從前面的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位)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後面的方位或貼在石壁上,或根據石料層情況,簡略雕刻。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鏟去非物像的部分。如果鏟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淺薄,那凸起的物像也淺,稱“淺浮雕”;反之則稱“高浮雕”。“高浮雕”就十分接近“圓雕”。浮雕最好選擇色層分明的薄形石料,利用外層石色雕刻景物,以裡層石色作為襯底,形成自然套色。若將裡層石色再刻薄意襯景,更加精妙。其製作過程:通過相石,分析石色的分布情況及色層深度,然後確定作品的題材和構圖。設計畫面要有中國繪畫的風格。景物的層次重疊應視色層之深淺而定。構圖宜豐滿,襯底出露面積不可過大或過於集中。設計定稿後,以尖刀順著景物的輪廓“線勒”一遍,再用平口手鑿或卡鑿削除畫面空間部分,謂之“刮底”。待達到預定深度或裡層石色顯露後,再進行刻制。刻制景物主要使用手鑿和小型鑽具,在高起的景物層上雕刻出畫面的層次,力求使所表現的物像在結構上富有立體感,最後再用修光刀具進行“修飾”。
五、薄意
薄意,即極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故名。是仙遊石印章的一種獨特的表現技法。由於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畫細緻,影影焯焯,備受金石畫畫家欣賞和推崇。薄意雕刻首先要選擇優質石材,有皮者尤佳。其次是相石,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第三是清石,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第四是作畫,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第五是勾勒,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第六是雕刻。第七是核稿,即校對效果,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最後為磨光。
六、鑲嵌
鑲嵌雕又稱屏雕,屬於小件浮雕的範疇,要緊的是選擇各種顏色的石片,根據預先設計的圖畫進行分解,刻成浮雕。然後嵌飾於漆器屏
風、掛聯或器皿之上。製作程式分為設計、雕刻和貼上3個步驟。
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兩個部分。二者應做到統一協調,相互襯托。貼上石刻的板面一般應略低陷於外框。底板的漆料,宜選擇深暗的色調。雕刻畫面的繪製,多取人物故事、花鳥蔬菜及博古器皿等為題材。布局宜疏不宜密,穿插宜簡不宜繁。設計時既要使景物便於分解刻制,又要達到構圖完整,符合畫理。
畫稿確定後,將其分解為若干部分,分別繪成分解圖。然後根據設計的要求,選擇相適應質料與色彩的石片。選材時要有整體觀念,合理配料,要注意通過自然石色的對比作用,使畫面更加耀目多彩。
刻制時,先將分解圖紙貼於石片上,按圖鋸坯。凡遇到與前景交接之處,要留出適當的余石,這樣才能使成品銜接緊密。
雕刻方法與高浮雕略同,不過分解而已,但景物隆起邊沿、側面,要稍向內斜,使作品更富空間感和立體感。
刻成的分解浮雕石片,經過光蠟處理後即可進行組合貼上。常用的粘合劑有面漆糊和樹脂粘劑兩種。面漆糊適合於大塊面及不透明石質部分的粘合;樹脂粘劑適用於白色或透明景物的粘合。景物雕件按圖稿逐件貼上於器物板面上,貼上完畢並經過檢驗後,應平置涼乾。若以面漆糊貼上,則需放置陰房內,數天后方可取出陳列。
七、微雕
微雕是在小顆壽山石材上雕刻細微的畫面或文字。微雕特別講究的是選材。其石材要絕對質地精純,含不得有半點沙隔和有半絲裂紋,因為半個沙點就可能要刻10多個漢字。其次應該備有特殊的細刀,既要尖細,又得鋒利。第三,應該有特別精熟的書法和國畫功底。雕刻的時候可進行“意刻”。第四,臨場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釐千鈞,一氣呵成。第五,運刀要穩、準、狠。
八、篆刻
篆刻的藝術始於秦。秦定小篆為文之後,於是篆文便成為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內容,以後世代相襲,成為獨特的一門雕刻藝術。篆刻分為陽刻和陰刻兩種。陽刻即白底朱文,筆畫往往纖細流利;陰刻即朱底白文,筆畫粗獷蒼勁,更富有原始銘文的韻味。陽刻和陰刻成雙結對地採用,相得益彰,特別耐人尋味。篆刻特別要講究篆書。篆書有大篆、小篆等20多種,此外還有“變篆”。要採用哪一種篆書,都要根據印面的布局需要,以朱白相間,出神人化者為妙。因此篆刻者都應該有很好的篆書功底,同時應該熟悉書法的章法。雕刻時同樣要審石、打稿、開雕等程式。但為了保留古樸、有力的刀法,可以不必修光,反見生動和自然。
九、線雕
即先在經拋光的石面上描摹圖案,然後依線條雕鏤成型。此種線法吸收中國畫的寫意、重疊、線條造型、散點透視等傳統筆法,刻畫出圖像的意境。此類作品大多用作建築物的牆壁貼面裝飾。

雕刻工具

選擇適合石材類型的電鋸氣動錘錘子、鋼釺、鏨仔、電子機、吸塵器
防護眼鏡,耳塞,防塵口罩和手套。各種等級的粗銼刀和銼刀、鑽頭,

歷史價值

仙遊傳統石雕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優秀民間藝術發展的一個縮影,堪稱“典範”。仙遊傳統石雕藝術充分展現了勤勞智慧、善良樸實的仙遊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無窮的創造力,仙遊東門石坊石雕名家郭懷及其徒弟費時三十多年建成。仙遊雕匠藝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蘊涵特定歷史信息、題材豐富、異彩紛呈的作品,展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恆魅力。一部仙遊石雕史,就是一部弘揚南派石雕藝術的傳播史,更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光榮史。進一步挖掘、保護、弘揚仙遊傳統石雕藝術,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雕塑史,乃至對豐富和完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經濟價值

仙遊石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技藝巧奪天工,久負盛名。仙遊石雕在創造出寶貴的人文藝術價值的同時,也創造出令世人矚目的社會經濟價值。作為仙遊國民經濟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支柱產業之一。仙遊石雕石材業的繁榮,帶動起一大片與之相關行業的發展,石材機械製造業、木製品包裝業、磨料業、供水業、電業、運輸業、商業、建築業、服務業、旅遊業等行業都出現了空前的生機和活力。

收藏價值

仙遊石雕是石雕藝人和欣賞者們共同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有生命、有靈魂的藝術,其魅力是其他任何藝術不可替代的。它必將讓人嚮往,令人喜愛,給人啟迪,把美麗和幸福賜給熱愛它的知音。
“黃金有價石無價”體現出石雕的寶貴,石雕的材料是不可再生源。近年仙遊礦山資源日益枯竭,隨著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也隨著石雕藝術的不斷提高,收藏石雕成了欣賞、保值、考古、交流、珍藏等的重要內容,不但各地的博物館爭相收藏,社會上更湧現出許許多多石雕收藏家,掀起一陣又一陣的石雕收藏熱潮。
在質地上等石頭已難見其蹤的情況下,中等質地石頭的需求量在上升,導致其價格上升情勢較猛。在這幾年壽山石新品種較少出現的情況下,仙遊石漸漸成為一些收藏家的首選,許多收藏家和生意人已經在悄悄地大量購進一種以黃、綠、紫黑三色為主的仙遊石”,他們一致認為:仙遊石有相當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這對仙遊石發展提供一個有利的時間。
仙遊石是石雕藝人和欣賞者們共同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有生命、有靈魂的藝術,其魅力是其他任何藝術不可替代的。它必將讓人嚮往,令人喜愛,給人啟迪,把美麗和幸福賜給熱愛它的知音,它必將成為壽山石雕刻界一顆燦爛的新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