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蝌蚪文

仙居蝌蚪文

蝌蚪文也叫“蝌蚪書”、“蝌蚪篆”,是在於筆畫起止,皆以尖鋒來書寫,其特色也是頭粗尾細,名稱是漢代以後才出現的,在唐代以後便少見到,在浙江仙居縣淡竹鄉境內發現。

仙居蝌蚪文

仙居蝌蚪文是在浙江仙居縣淡竹鄉韋羌山附近一個高達百餘米的高山陡壁蝌蚪崖上人工鑿刻的形似日紋、月紋、蟲紋、魚紋等奇異的圖案符號。

蝌蚪文也叫“蝌蚪書”“蝌蚪篆”,為書體的一種,因頭粗尾細形似蝌蚪而得名。蝌蚪文的名稱是漢代以後才出現的,意指先秦時期的古文。而關於仙居蝌蚪崖上的圖案究竟是否就是蝌蚪文還存在很大的爭議。對於仙居蝌蚪崖上的圖案的含義和來源說法不一,基本上沒有什麼參考價值。目前存在的一些觀點有:這是少數民族留下的文字;是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仙居的下湯人的遺蹟;為大禹治水時所刻。

仙居蝌蚪文仙居蝌蚪文

石壁上的蝌蚪文

目前中國已發現的有待破解或正在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號共八種。即:倉頡書夏禹書夜郎天書、貴州的紅岩天書、四川的巴蜀符號、雲南的東巴文、紹興禹廟的岣嶁碑文字和仙居的蝌蚪文。從發現的時代看,仙居的蝌蚪文發現的年代最早,也最難解讀。其他七種文字均有據可查,而唯獨蝌蚪文撲朔迷離,至今還未見其篆文摹本。

(參考:上古文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