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梭菌性腸炎

仔豬梭菌性腸炎

仔豬梭菌性腸炎又叫仔豬紅痢或仔豬傳染性壞死腸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豬的急性傳染病。其特徵是排出紅色糞便,小腸黏膜瀰漫性出血和壞死;發病快,病程短,致死率高。常常造成初生仔豬整窩死亡,損失很大。 本病首先由英國報導,以後在美國、丹麥、美國、荷蘭、紐西蘭、前蘇聯和日本等國陸續報導了本病。我國於1964年首次從患紅痢仔豬分離到產氣莢膜梭菌,據調查,我國近20個省、市有本病發生。我國已研製出仔豬紅痢滅活疫苗用於預防,基本上控制了本病的危害。

基本信息

概述

解剖病變的仔豬解剖病變的仔豬

仔豬梭菌性腸炎(Clostridial enteritis of piglets)是初生仔豬(3日齡以內)的高度致死性腸毒血症。又稱仔豬傳染性壞死性腸炎,俗稱仔豬紅痢。其特徵是排出紅色糞便,小腸黏膜瀰漫性出血和壞死;發病快,病程短,致死率高。常常造成初生仔豬整窩死亡,損失很大。 本病首先由英國報導,以後在美國、丹麥、美國、荷蘭、紐西蘭、前蘇聯和日本等國陸續報導了本病。我國於1964年首次從患紅痢仔豬分離到產氣莢膜梭菌,據調查,我國近20個省、市有本病發生。我國已研製出仔豬紅痢滅活疫苗用於預防,基本上控制了本病的危害。

診斷要點

1、主要發生於3日齡以內的新生仔豬。

2、臨診症狀:排出淺紅或紅褐色稀糞,或混合壞死組織碎片;發病急劇,病程短促,死亡率極高。

3、剖檢變化:小腸特別是空腸黏膜紅腫,有出血性或壞死性炎症;腸內容物呈紅褐色並混雜小氣泡,腸壁黏膜下層、股長層及腸系膜有灰色成串的小氣泡;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或出血。

4、實驗室檢查:病原分離與鑑定;腸內容物毒素檢查,接種小鼠或家兔;將毒素與C型和D型抗毒素混合作中和試驗,接種小鼠,以鑑定魏氏梭菌的型別。

病原

仔豬紅痢的病原為C型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也稱魏氏梭菌(C1.Welchii)。此菌革蘭氏染色為陽性,是梭菌屬中較長的大桿菌,長4~8µm,寬1~1.5µm,菌體短粗,兩端鈍圓,單個、成對或短鏈排列;本菌能形成芽孢,芽孢大於菌體的寬度,位於菌體中央或偏端,呈橢圓形,似梭狀,故名梭菌。本菌無鞭毛,不能運動,在動物體內及含血清的培養基中能形成莢膜,是本菌特點之一。

本菌為厭氧菌,最適溫度為37℃,在馬丁氏血液瓊脂平皿上,菌落呈圓形,邊緣整齊,表面光滑、隆起,菌落周圍有明顯的透明β溶血環,其外圍有不完全溶血區。在厭氣肉肝湯中生長較快,如在37℃條件下培養2~3h即開始生長,肉湯呈均勻混濁,並產生大量氣體。在葡萄糖鮮血瓊脂表面厭氧培養生長的菌落,在25℃以上溫度時,菌落與空氣接觸後可變成綠色,是其特徵。

本菌能發酵葡萄糖、半乳糖、乳糖、麥芽糖、蔗糖、果糖,產酸產氣。不發酵水楊素、衛芽醇、甘醇、鼠李糖。液化明膠,不產生靛基質,H2S陽性,MR和VP試驗陰性。石蕊牛乳培養基的“爆裂發酵”,產生的大量氣體使乳凝塊變成多孔海綿狀,甚至沖成數段或將試管棉塞衝出管外。

本菌能產生強烈的致死性毒素。根據產生的毒素不同可分為A、B、C、D和E 5個血清型。C型產氣莢膜梭菌主要產生α、β毒素,特別是β毒素,它可引起仔豬腸毒血症和壞死性腸炎。根據毒素種類的不同,用以鑑定不同的菌型。

本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通常存於土壤、飼料、污水、糞便及人、畜腸道中。梭菌繁殖體抵抗力並不強,一旦形成芽孢後,對熱力、乾燥和消毒藥的抵抗力就顯著增強。加熱80℃ 30min、100℃ 數分鐘可殺死本菌。

流行病學

在發病豬群中,C型魏氏梭菌常存在於一部分母豬的腸道中,隨糞便排到體外,污染周圍環境。豬舍的地面、墊草、飼養管理用具和運動場,以及周圍的土壤、下水道等處存有此菌。初生仔豬出生後很快接觸被污染的母豬體表和乳頭、泥土和墊草,將本菌芽孢吞入消化道內而感染髮病。芽孢在豬體小腸中發芽繁殖,侵入絨毛上皮組織,沿基底膜繁殖擴散,並產生大量毒素,引起腸黏膜發炎、充血、出血或壞死。毒素通過腸壁吸收而引起毒血症,致使仔豬發病和死亡。本菌還可侵入腸道漿膜下和腸系膜淋巴結中,引起炎症,並產生氣體。

本病主要發生在生後1~3天以內的仔豬,1周齡以上的很少發病。發病快,病程短,死亡率極高。在同一豬群各窩仔豬的發病率不完全相同,發病率最高可達100%,病死率50%~90%或以上。品種和季節對發病無明顯影響,但以冬春兩季發病較多。

臨床症狀

1.最急性 仔豬紅痢常在仔豬出生後數小時到1~2天發病,發病後數小時至2天可死亡。最急性病例的病狀很不明顯,生後吃奶及精神不好。常突然不吃母奶,精神沉鬱,病仔豬不見拉稀即死亡。在虛脫或昏迷、抽搐狀態下死亡。

2.急性 急性的病例,可見病仔豬不吃奶,精神沉鬱,離群獨處,怕冷,四肢無力,行走搖擺,腹瀉,排出灰黃或灰綠色稀糞,後變為紅褐色糊狀,故稱紅痢。糞便很臭,常混有壞死組織碎片及多量小氣泡。體溫不高,很少升到41℃以上。大多數病仔豬死亡,甚至整窩仔豬全部死亡。此型病程多為2天,第3天可死亡。這是我國常見的病型。

3.亞急性 病仔豬表現為持續下痢,病初排出黃色軟糞,以後變為水樣稀便,內含壞死組織碎片。病仔豬消瘦、虛弱、脫水,最後死亡。病程通常為5~7天。

4.慢性 病豬呈間歇性或持續性腹瀉,病程在1~2周或以上。排出黃灰色、黏糊狀糞便。尾部及肛門周圍有糞污黏附。病仔豬逐漸消瘦,生長發育停滯,最後死亡或被淘汰。

A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病仔豬,症狀基本與C型所致病仔豬相似。不同之處是僅50%左右的發病仔豬拉稀,而拉血色稀便仔豬更為少見,糞便顏色為灰黃、橘黃色、紫紅色不等,易誤認為是仔豬黃痢。

病理變化

本病不同病程的死亡仔豬,其病理變化基本相似,只是由於病程長短不一,病變的嚴重程度有差異。典型的病理變化在空腸,有的可波及到迴腸。剖開腹腔後,清楚地看到某一小腸段(多數在空腸)呈深紅至黑紫紅色,病變和正常腸段兩端界限明顯,剪開腸管可見腸腔內充有紅黃色或暗紅色內容物,其內混雜多量氣泡,腸黏膜潮紅、腫脹、出血,甚至出現灰黃色麩皮樣壞死。病程稍長的病例,腸管以壞死性變化為主,腸管壁變厚,腸黏膜上附有黃色或灰色壞死假膜。有些病例在腸漿膜下及腸系膜內積有數量不等的小氣泡。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或出血。腹腔內有多量紅黃色積液。有的病例可見到胸水及心包液增多,心外膜出血。肝淤血或出血,色澤深淺不均,質較脆,脾臟邊緣和腎皮質部有小出血點。

A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病理變化與C型菌引起的仔豬紅痢相比基本相似,但心包液、胸水、腹水未見明顯增多,腸系膜、漿膜上的氣泡較為少見,多為腸管充氣,頜下、胸腹部皮下有淺黃色膠凍樣浸潤或水腫。

診斷鑑別

1.仔豬紅痢的流行特點、症狀和病理變化都很典型,不難做出診斷 本病主要發生在出生後3天內的仔豬,出血性下痢,發病急劇,病程短促,死亡率極高。剖檢可見空腸段有出血性炎症及壞死,腸漿膜下有小氣泡,腸腔內容物呈紅色並混雜小氣泡,這些都是本病診斷特徵。

2.細菌學及毒素的檢查是實驗室診斷的可靠依據。

(1)細菌形態檢查 用病變明顯的腸內容物塗片,革蘭氏染色後鏡檢,常見到大量的形態一致的革蘭氏陽性大桿菌,單個、兩個或短鏈,菌端整齊,其中一部分呈芽孢形態出現。

(2)細菌的分離培養 主要從小腸內容物中分離細菌,內臟器官則不一定能分出細菌。少數病例能由肝、脾、心臟、血液、腸淋巴結、胸水、腹水及心包液等分離出細菌。

將腸內容物接種於厭氧肉肝湯培養基中,隔水加熱80℃(水鍋中)15~20min,然後置37℃培養24h,培養物呈均勻混濁,並有大量氣體產生。將培養物移種於葡萄糖血液瓊脂平板上,厭氧培養18~24h,可長出半透明、表面光滑、邊緣整齊的大菌落。可見菌落形成內層透明、外層不完全溶血的雙層溶血環;同時可見接觸空氣後的菌落變為綠色,是其特徵。

(3)生化試驗 取純培養物做生化試驗,生化特性見病原學部分。

(4)腸內容物毒素檢查 取剛死亡的病豬空腸內容物,酌加1~2倍生理鹽水稀釋,混合均勻後,以每分鐘3000轉離心30~60min,用滅菌濾器過濾後,取濾液0.2~0.5mL,靜脈注射一組體重為18~22g小鼠。大部分小鼠可於5~lOmin內迅速死亡,這證明腸內容物中有毒素存在。也可取一份濾液60℃加熱30min後,分別靜脈注射家兔1~3mL,或小鼠0.1~0.3mL,加熱組試驗動物不發生死亡。

為證明毒素是否為C型產氣莢膜梭菌所產生,可在0.2~0.5mL腸內容物的濾液中,加入C型和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0.1mL做中和試驗,這種毒素即被C型魏氏梭菌中抗毒素中和,再靜注小鼠,則不引起死亡,而不能被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中和。證明死亡仔豬腸內容物中的有毒物質是C型魏氏梭菌產生的毒素,這種毒素不能被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中和。

(5)培養物中毒素檢查 將分純的細菌接種於肉肝胃消化湯中,培養18~20h,取培養物離心,取離心上清液0.1~0.2mL,靜脈注射10~20g小鼠,如果小鼠迅速死亡,可證明培養物中含有毒索,再按上段介紹的中和試驗鑑定菌型。

有必要時,也可進行血清學定型鑑定實驗來判定菌型。

防制措施

由於本病發病快、病程短,發病仔豬日齡又小,發病後用抗菌藥物或化學藥物治療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對本病的預防應重點做好平時的綜合防制工作。

(1)免疫注射 預防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免疫妊娠母豬,使新生仔豬通過吮食初乳而獲得被動免疫,預防仔豬紅痢。

方法是:在發病豬群中,對懷孕母豬於產前1個月和產前半個月各肌肉注射1次仔豬紅痢氫氧化鋁滅活菌苗,劑量為5~lOmL。如前胎已用過本病疫苗,以後再產仔時,可於產前半個月注射3~5mL,能使母豬產生堅強的免疫力。初生仔豬可從免疫母豬的初乳中獲得抗體,對仔豬的保護力幾乎可達100%,基本上可杜絕本病的發生。如為A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仔豬腸毒血症,可用A型菌苗免疫母豬,仔豬通過吸吮初乳獲得被動免疫。

(2)搞好豬舍及周圍環境的清潔衛生及消毒工作 特別是產房要清掃乾淨,並用消毒藥液進行消毒。臨產前做好接產準備工作,母豬奶頭和體表要用清水擦乾淨,或用0.1%高錳酸鉀液擦拭消毒乳頭,以減少本病的發生和傳播。

(3)在常發病豬場,可在仔豬出生後,用抗生素類藥物(如青黴素、鏈毒素、土黴素)進行預防性口服,連用2天。如每頭用青黴素8萬~10萬IU注射或1:3服;或每頭1:3服恩諾沙星3~5mg。

(4)對病仔豬可用青黴素10萬IU和鏈黴素lOOmg,調成糊狀,抹入仔豬舌根部,讓其吞服,連用2~3天,據觀察有一定效果。也可用其他抗菌藥物與止瀉藥物配合治療。

(5)抗紅痢血清治療 有條件的單位,仔豬出生後用抗C型產氣莢膜梭菌血清預防和發病後治療,可獲較好效果。出生後按每千克體重3mL肌肉注射預防,可獲得良好的保護;治療時可連續注射2天,同時配合抗菌藥物,也可獲得好的療效。利用抗血清治療或預防時,一定要針對引起仔豬發病的菌型(A型或C型產氣莢膜梭菌),同時要爭取做到儘早注射,否則效果不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