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胎兒

人魚胎兒

人魚胎兒指胎兒肚臍以上部分與正常胎兒一樣發育正常,下肢完全融合,尾端呈魚尾狀翹起,與軀體幾乎形成直角,又稱“美人魚綜合徵”。

人魚胎兒簡介

人魚胎兒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先天性下肢畸形疾病,因患兒兩腿內側粘連或完全融合,形體近似西方神話中的美人魚而得名,發病率約為1.67/10萬。
人魚胎兒常合併其他器官發育不完整,出生後僅能存活幾個小時。
由於人魚胎兒缺少生殖器,性別無法判斷,只有通過染色體檢查才能確定。資料顯示,人魚胎兒男女比例為27:1。
人魚胎兒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先天性下肢畸形疾病,6萬—10萬人中才有1例,患病的新生兒由於血液循環系統在子宮中沒有正常發育,從而導致腎臟和其他器官也沒有發育完整,出生後只能夠存活幾個小時。
半個世紀以來,全國發現此類患兒總數不超過10例。

人魚胎兒案例

1、美國著名的“美人魚”小女孩夏伊洛?皮平身患奇症,在堅強樂觀地生存了10個春秋後,於2009年10月23日去世。
2、2012年2月17日凌晨2時,湖北孕媽媽出現腹痛。上午8點,引產成功實施,“人魚胎兒”順利娩出。

醫生們正在察看人魚胎兒的CT片醫生們正在察看人魚胎兒的CT片

“人魚胎兒”起因成謎

“人魚胎兒”的母親為武漢本地人,無遺傳病史,無不良嗜好,工作、生活環境也沒有明顯污染源。醫護人員對她的直觀印象是年輕靚麗、有文化有修養。目前,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魚寶寶”出現仍然是個謎。為了方便相關研究,在實施引產後,醫生通過B超定位抽取本次“人魚胎兒”的臍血,並留存胎兒部分組織,用以進行染色體及基因檢測。
五醫院婦產科主任黃玲介紹,目前國內出生缺陷發生率為10-14‰。五醫院自從去年10月開展產前診斷至今,短短5個月時間,發現胎兒畸形6例。除罕見“美人魚綜合症”外,還篩查出少見的兩性畸形、胎兒股骨骨折、先心病等。孕媽媽們除了常規孕檢外,一定要到有產前診斷資質的醫療機構進行產前檢查。

專家點評

懷孕3至8周是致畸高峰期

中華醫學會武漢婦產科分會主任委員、同濟醫院產科教授喬福元和同濟醫院婦產科教授、優生遺傳學專家陳素華教授介紹:一般說來,缺陷新生兒或胎兒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遺傳,二是環境。實際上,往往是這兩者共同影響而導致的畸形。如果在懷孕前及懷孕後做好充分的準備,就可以早發現、早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畸形兒的發生。
兩位婦產科專家強調,不少孕齡夫婦往往比較關注孕期健康,其實懷孕前也很重要。必要的檢查包括各種體檢常規檢查、B肝、性病等傳染病檢查;還可做遺傳學檢查,如男女雙方染色體檢查;女方還必須檢查torch,即人們常說的“脫畸”感染檢查。
在第一次懷孕前,建議以上檢查都做。如果經濟條件較差,可以先不查染色體。但如果過去曾有過異常妊娠史的,如自然流產早產畸形死胎等,應該檢查夫妻雙方染色體、血型。
在準備懷孕的前三個月,就應該開始服用葉酸,這對胎兒的生長發育有益,可減少諸如無腦兒、脊柱裂等胎兒神經管缺陷的發生。
到了孕期,懷孕的頭三個月正是胎兒器官發生期,即胚胎期,葉酸繼續補充,人體器官正處於分化的階段,易受到環境有害因素的影響,可能導致胎兒畸形。萬一在懷孕前沒有做“脫畸”等檢查,這個時候就應該趕快補查。
基本上,第3周到第8周期間是畸形形成的高峰期,應引起重視。11周到13周進行頸項透明層診斷;14到20周進行唐氏篩查;22周進行B超檢查,現在有學者建議30至34周還應再次進行系統超聲檢查,以查漏補缺。如果發現問題,還可以做臍血、羊水、絨毛等檢查。

父母職業、周遭環境對胎兒有較大影響

曾成功分離我省首例胸腹連體嬰兒荷順荷利,備受關注的坐骨連體雙胞胎玲瓏姐妹術後也雙雙存活,協和醫院小兒外科湯紹濤主任對小兒罕見畸形問題很有研究。
湯主任表示,雖然美人魚綜合徵的確切原因在全世界至今仍是個謎,但一般公認為基因變異和環境因素都是不可忽視的誘因。因為每個人都有2萬到2.5萬個基因負責控制身體結構和化學代謝。從遺傳因素考慮,其中任何一個基因出問題,都會導致先天性發育缺陷。
但他認為如今環境因素非常關鍵,尤其是父母從事化工、輻射等高污染職業的,容易生畸形兒。近年在臨床上,他發現尤其是母親所處的環境,對胎兒影響很大,如一位畸形患兒的母親懷孕期間特別喜歡上網,手機不離身,還有一對生下缺陷患兒的夫婦就住在油漆廠旁。經詢問,他們直旁系三代親屬都很正常,所以很大程度上是後天輻射、化工等環境污染造就。
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出現用藥不當、感染、飲酒、吸菸或長期受到聲光、電子輻射、磁場等外界物理因素等影響,胎兒發育缺陷的危險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如果基因變異和不良環境因素同時發生,患先天性疾病的風險就更大。
武漢市第五醫院昨日發布:近日該院通過產前診斷髮現一例罕見的“美人魚綜合症”胎兒。
超聲與CT影像顯示,懷孕26周準媽媽腹中的胎兒不僅明顯小於孕周發育,雙下肢還融合呈魚尾狀,多器官缺失。這是我省發現的首例“人魚胎兒”,半個世紀以來全國發現此類患者總數不超過10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