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心理學

環境心理學

人類生態學是研究人與生物圈相互作用,人與環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科學·人類生態學是研究人類與其環境間的關係的學科·人類生態學是研究人類在其對環境的選擇力,分配力和調節力的影響下所形成的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聯繫的科學· 人類生態學就是運用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人口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其他學科的相關理論和方法,探討人與環境相互關係的一門科學,研究主題包括對環境的影響、環境對人進化與發展的影響以及人與其他生物物種之間的關係,是一門源於普通生態學,並隨著普通生態學發展而發展的基礎理論學科(Bates et al.2010). 作為一門特殊的生態學,人類學生態學是研究“人”這種特殊生物物種的生態學,重點研究人處於中心位置的不同組織水平上的生態(Kryazhimskii,2005),或與人類密切相關、受人類影響或受人類控制的生態系統(Catton,1994).

發展史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 人類生態學研究轉向以生態學為主的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焦點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通過第一個人類環境宣言,標誌著 人類生態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大有前途的學科.

1982年通過的《奈洛比宣言》,使 人類生態學進一步得到了世界科學界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從而極大地推動了它的發展.

1985年,國際 人類生態學會成立,標誌著 人類生態學已成為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此後,國際 人類生態學會每18個月召開一次世界性的學術年會,不斷推動 人類生態學研究向縱深發展.

1999年5月,在加拿大蒙特婁召開了第十屆世界 人類生態學學術大會,會上,中國科學院王如松研究員當選為國際 人類生態學會副主席,這標誌著中國的 人類生態學研究在國際上居於較高地位.

研究對象

人既具有生物生態屬性又具有社會生態屬性.作為生物人,人對環境的生物生態適應使人類形成了不同的人種和不同的體質形態;作為社會人,人對環境的社會生態適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人類生態學既要研究作為生物的人,又要研究作為社會的人;既要研究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係,又要研究人類文化與環境的關係.

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人類生態系統

人類生態系統是人類及其環境相互作用的網路結構,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改造,開發和利用而建造起來的人工生態系統.

在人類生態系統中,人類在同地球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過程中存在和發展;人類構成了食物網中最重要的一環,是人類生態系統中最活躍的因素;地球環境保證並制約著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人類必須同地球環境協同發展,和諧共進.

解釋

1. 生物學解釋(biological interpretation),即用生物生態學得理論和方法來研究人和環境的關係問題;

2. 隱語性解釋(metaphorical interpretation),即用社會環境(制度和組織關係)代替自然環境來研究人與社會環境關係問題;

3. 意識形態解釋(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即在生物與環境關係問題上賦予價值判斷標準,以便規範人類的個人和組織行為(Freese,2001)。

人類的任務

揭示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關係,研究生命的演化與環境的關係,人種及人的體質形態的形成與環境的關係,人類健康與環境的關係,人類文化和文明與環境的關係,人類種群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生態文化的內涵,用生態文化創造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

人類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可持續發展理論. 人類生態學以"自然-社會-經濟"複合的人類生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以城市生態系統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任重而道遠.生態技術雖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但最根本的是全人類生態意識的覺醒和公眾參與.

亟待解決問題

1. 人口爆炸

世界和中國人口呈幾何級數爆炸式增長,人口爆炸在不同發展水平國家之間的不平衡狀態,尤其在那些最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經濟成長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遠遠趕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

沉重的人口壓力,不僅帶來了諸多的社會問題,也使得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進一步加劇.

而這些國家和地區對人口爆炸的危害既缺乏認識,又缺少解決這些問題的實力,導致這些地方人類生存條件越來越惡化,國際社會的努力也往往收效甚微.

2. 人口老齡化

當特定區域的總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達到7% 以上,該區域已進入了老齡社會.

在許多國家,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被稱為"白髮浪潮"。"白髮浪潮"首先出現在西方已開發國家.法國(1866年).到1950年,進入"白髮社會"的國家和地區為15個;到1988年增加到57個.目前,已開發國家大多數都已進入老齡社會,1990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已達到12% 左右,而開發中國家只有4.5%,尚未進入老齡化階段.

據聯合國預測,到2020年前後,開發中國家也將跨入老齡社會,並以比已開發國家更快的速度加深人口老齡化程度。

意義

當今世界,人類社會和地球環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隨著人口、環境、資源問題的尖銳化,人類與地球協同共進,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最強音。因此,要求生態學的研究對象逐漸從以生物為主體發展到以人類為主體,其基本理論和方法,不僅涉及人類與地球自然環境的關係,也必然囊括人類與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關係。作為“聯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橋樑”的人類生態學,正是順應時代發展、能夠承擔上述重任的、由生態學派生出來的新學科。

人作為生物的人和社會的人,既具有生物生態屬性又具有社會生態屬性。人類之所以成為世界最廣布的一個生物種,就因為人類具有文化。作為生物的人,人對環境的生物生態適應使人類形成了不同的人種和不同的體質形態;作為社會的人,人對環境的社會生態適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由於環境的多樣化,人類的文化也是多樣化的。環境與文化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為了使環境朝著有利於人類文明進化的方向發展,人類必須調整自己的文化來修復由於舊文化的不適應而造成的環境退化,創造新的文化來與環境協同共進,實現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