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會學(第2版)

城市社會學(第2版)

作者:顧朝林、劉佳燕 等

圖書詳細信息:

ISBN:9787302337591
定價:58元
印次:2-1
裝幀:平裝
印刷日期:2013-12-16

圖書簡介:

我國城市問題的成功解決需要城市社會學的建設和發展。本書以城市社會空間為對象,重點介紹了城市社會學發展過程、城市社會結構、城市社會問題、城市社會學流派、城市社會分層與流動、城市社會極化與空間隔離、城市貧困與貧民窟、城市社會融合、城市社會轉型與空間重構、城市社會空間分析方法、城市社會學與城市規劃編制、社區發展與社區規劃、城市社會學調查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會調查分析與報告編制等內容。附錄A中收錄了北京城市社會空間調查研究的基礎資料供教學實習參考。
本書既可作為城鄉規劃專業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為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和地理學、環境科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等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參考用書。

前言

城市是人類聚落的一種形式。與鄉村相比,它是一種更高級的聚落形式。城市的形成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城市人口只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在世界範圍內快速發展。在最近一兩百年中,全球總人口中越來越多的人離開鄉村進入城市。2010年,全世界已有51.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聯合國預測,到202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將達到56.0%。亞洲是世界上人口較稠密的地區,城市化水平也將達到50.5%。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繼已開發國家城市化之後,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正在向開發中國家轉移,尤其是南美洲、亞洲和非洲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加速。因此,關注城市社會的科學研究將越來越成為科學家和政治家的重要課題。
城市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的規模和人數,同時還在於它在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早期的城市從一開始就是作為整個社會的政治、軍事、文化和貿易中心,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業革命以後,工業取代了農業而成為了經濟中的主導產業,工業化又進一步促進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使城市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中心地位進一步加強。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電子信息產業和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產業轉型使城市經濟更具活力,並使城市在整個社會經濟體系中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
然而,當我們更進一步考察城市發展和城市生活時,卻會看到城市的另一面,即城市中的各種社會問題。城市這種人口高密度的聚落方式本身就是產生各種社會問題的根源。工業化所帶來的城市人口膨脹使城市的弱點進一步暴露無遺。工業化和城市化儘管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現代城市文明,但同時也帶來了失業、貧民窟、住房困難、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犯罪增多等社會問題。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正值資本主義發展及工業化的高峰期,大量農村人口及外國移民湧向芝加哥,以致人口爆炸、罪案叢生、住房短缺等城市問題日趨嚴重,因此,芝加哥也成為當時社會學研究的重點城市,並孕育出城市社會學的人類生態學派。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推動了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2011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從改革開放之初,即1978年的3624.1億元上升到397983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城市化水平也從當時的17.9%上升到51.2%,城市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可以說,中國進入了城市化的世紀,也同時進入了一個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面轉型的發展時期。
中國過去的30年是一個巨變的年代。作為經濟、社會和文化中心的城市無疑是醞釀、促進和導致這些巨變的核心所在。在這一時期的變化,城市正是國家改革和發展的縮影。西方學者曾經公認,在社會主義國家,社會空間結構差距已經在逐步縮小。但自1978年改革開放,尤其是1984年城市改革實施以來,受城市功能結構轉變、外國直接投資和流動人口的影響,中國城市的社會結構正在經歷巨大的轉變。而且,毫無疑問,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中葉,在中國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征程中,城市是先鋒,是中心,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城市社會問題也將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尖銳、複雜和嚴重得多。
前言[][][][]城市社會學(第2版)我們正處在變傳統農業國為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強國的重大轉型發展時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快速的城市化可以說既是歷史機遇,也是巨大的挑戰。從中國國情來看,巨大的城鄉社會轉型和日益緊張的人口—資源—生態環境關係,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重大的研究課題。如何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解決好幾億農民從農村到城鎮的地域流動?如何解決好幾億新城市居民的安居樂業?如何塑造21世紀和諧繁榮的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無疑,這些都需要城市社會學的課程建設和越來越多的城市規劃師參與到城市社會空間的研究之中。
本書第1版是在中國科學院“九五”重點項目(K295Z?J1?206)、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40025102)和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9831030)等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著而成,於2001年在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在這11年間,約有40所大學院校使用本書作為教材,合計印刷超過兩萬冊。本書在2006年曾被作為中國“兩會”(政協和人大)指定調閱書籍,在學術界、教育界和社會研究領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012年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計畫面向建築學、城鄉規劃學本科生開設城市社會學課程,為本書再版注入動力,並順利列入清華大學“985”三期名優教材建設項目,同時在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40971092)“中國城市化多維視角研究架構研究”也近於尾聲,為本書的再版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礎。我的同事劉佳燕老師幫助我進行修編準備,重慶大學的黃瓴老師、鄭州航空學院的朱曉娟老師和王峰玉老師積極參與了修編過程,我昔日的學生如華南理工大學的劉玉亭、中國人民大學的鄶艷麗、中山大學的李志剛和何深靜、南京大學的黃春曉、湖南大學的周愷、山東大學的李少星,他們有的長期從事城市規劃的教學和研究,有的已經是國際著名的城市社會空間研究專家,也花費了寶貴時間參與本書的修編工作,這讓我非常欣慰和自豪。
真誠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及該社的周莉樺老師為本書的編輯出版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貢獻。也特別感謝東南大學出版社的徐步政老師為本書第1版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勞動和傑出貢獻。最後,還要感謝我的妻子李傑,正是她對我工作的長期支持,悉心照顧三位年邁的老人以及對家庭的默默奉獻,才使本書得以完成出版。
顧朝林
2013年4月6日於日本別府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社會學1
1.1.1社會學的由來1
1.1.2社會學的研究對象2
1.1.3社會學的學科特點2
1.2社會發展3
1.2.1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3
1.2.2社會運行7
1.2.3社會運行狀態評價12
1.3城市社會學及其發展16
1.3.1什麼是城市社會學16
1.3.2城市社會學的萌芽16
1.3.3芝加哥人類社會學派19
1.3.4科學社會學的發展24
1.3.5激進主義社會學的發展27
1.4戰後城市社會學復興30
1.4.1西方城市社會學的復興30
1.4.2費孝通套用社會學(小城鎮)研究31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32
習題33
參考文獻33
第2章城市社會結構35
2.1個人35
2.1.1個人的基本屬性35
2.1.2個人的社會化36
2.2家庭37
2.2.1家庭的概念38
2.2.2家庭的起源及其演變38
2.2.3家庭的結構39
2.2.4家庭的功能41
2.2.5家庭的發展趨勢43
2.3初級群體43
2.3.1初級群體的概念43
2.3.2初級群體的形成44
2.3.3初級群體的基本特徵44
2.3.4初級群體的作用44
2.4社會群體45
2.4.1社會網路45
2.4.2社會關係45
2.4.3社會群體46
2.4.4社會群體類型46
2.4.5社會群體成員互動47
2.5城市社會群體47
2.5.1城市人47
2.5.2鄰里48
2.5.3工作群體50
2.5.4單位制51
2.5.5城市弱勢群體54
2.6社會組織56
2.6.1社會組織的含義及要素56
2.6.2社會組織的分類57
2.6.3社會組織的結構58
2.6.4社會組織管理系統60
2.6.5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60
2.7社區與城市62
2.7.1社區62
2.7.2城市社區63
2.7.3城市64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67
習題67
參考文獻67
第3章城市社會問題68
3.1城市社會問題概述68
3.1.1社會問題的含義68
3.1.2城市社會問題的特點68
3.2城市化問題69
3.2.1城市化及其趨勢69
3.2.2中國城市化內涵69
3.2.3中國當代半城市化特徵明顯70
3.2.4中等收入國家陷阱與貧民窟城市化71
3.2.5大城市病71
3.2.6城市蔓延72
3.3城市就業問題74
3.3.1城市就業問題的成因74
3.3.2失業的社會效應75
3.3.3中國城市就業壓力沉重76
3.3.4就業與城市化77
3.3.5城市農民工與非正規就業78
3.4城市貧困問題80
3.4.1貧困與城市貧困80
3.4.2城市貧困的成因81
3.4.3貧困的循環82
3.4.4中國城市貧困問題83
3.4.5反貧困鬥爭84
3.5城市住房問題86
3.5.1什麼是住房短缺86
3.5.2城市住房短缺的成因87
3.5.3住房問題的社會影響88
3.5.4中國城市住房問題88
3.5.5低成本住房供給89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91
習題91
參考文獻91
第4章城市社會學流派Ⅰ94
4.1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社會學基礎理論94
4.1.1結構功能主義94
4.1.2衝突論95
4.1.3交換論95
4.1.4社會互動理論96
4.1.5本土方法論96
4.2人類生態學派96
4.2.1帕克的人類生態學97
4.2.2牟健時的生態過程論98
4.2.3伯吉斯的同心圓理論99
4.2.4現代人類生態學派100
4.2.5當代人類生態學派101
4.2.6人類生態學派的發展演進101
4.3馬克思主義學派101
4.3.1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性102
4.3.2馬克思主義學派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分析103
4.3.3馬克思主義的城市制度價值105
4.4韋伯學派106
4.4.1韋伯學派的基本概念106
4.4.2城市經理學說108
4.4.3住房階級研究109
4.5消費社會學學派112
4.5.1消費社會學的興起112
4.5.2消費的概念和屬性112
4.5.3消費社會學的經典理論113
4.5.4當代消費社會學的研究領域115
4.5.5消費的城市空間116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117
習題117
參考文獻117
第5章城市社會學流派Ⅱ119
5.1城市性理論119
5.1.1城市性的概念119
5.1.2關於城市性的早期研究119
5.1.3作為城市生活方式的城市性120
5.1.4關於城市性的不同解釋121
5.1.5新城市主義122
5.2社會網路理論123
5.2.1社會網路研究的發展123
5.2.2社會網路分析的基本觀點123
5.2.3社會網路研究的主要理論124
5.2.4社會網路分析方法126
5.2.5城市社區社會網路研究127
5.3新馬克思主義學派128
5.3.1新馬克思主義的形成與發展129
5.3.2新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130
5.3.3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研究131
5.4女性主義及其城市社會空間研究134
5.4.1女性主義思想的形成與發展134
5.4.2女性主義理論的分化135
5.4.3女性主義城市社會空間研究137
5.4.4女性主義研究的特點141
5.5後福特主義城市社會空間研究142
5.5.1經濟全球化相關理論142
5.5.2後福特主義城市及其特徵145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147
習題148
參考文獻148
第6章城市社會分層與流動152
6.1社會分層152
6.1.1社會分層的一般理論152
6.1.2社會分層的標準153
6.2階級與階層155
6.2.1階級155
6.2.2階層158
6.2.3階級與階層的關係160
6.2.4社會層界160
6.2.5中國城市社會階層的劃分161
6.3城市新富裕階層162
6.3.1群體組成163
6.3.2基本特徵165
6.3.3分層與流動167
6.3.4地位與效應169
6.3.5空間分布170
6.4中產階層171
6.4.1中產階層劃分方法與標準171
6.4.2家庭調查分析173
6.4.3現狀特徵175
6.4.4中產階層的組成176
6.5城市貧困階層178
6.5.1貧困標準和規模178
6.5.2城市貧困的基本特徵180
6.5.3城市貧困階層的基本特徵184
6.6社會流動184
6.6.1社會流動的含義185
6.6.2社會流動的特徵185
6.6.3社會流動的類型186
6.7紳士化及其過程189
6.7.1紳士化的傳統定義189
6.7.2紳士化的發展演化與表現形式190
6.7.3紳士化的解釋191
6.7.4紳士化的社會空間影響192
6.8吊絲的形成和社會學研究意義192
6.8.1吊絲的含義193
6.8.2吊絲的基本特徵193
6.8.3吊絲的社會學研究意義194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195
習題195
參考文獻196
第7章城市社會極化與空間隔離198
7.1城市社會極化198
7.1.1城市社會極化及其原因198
7.1.2城市社會極化的空間表現200
7.2城市社會空間隔離202
7.2.1城市社會空間隔離的研究方法202
7.2.2城市社會空間的隔離形式203
7.3城市社會空間分異205
7.3.1城市社會空間分異的動因205
7.3.2城市社會空間分異的模式208
7.4城市社會空間的生產208
7.4.1“空間生產”理論概述209
7.4.2中國城市的“社會空間生產”211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212
習題212
參考文獻213
第8章城市貧困與貧民窟214
8.1城市貧困214
8.1.1城市貧困的內涵214
8.1.2城市貧困的機理215
8.1.3新城市貧困及其機理216
8.2城市貧困空間217
8.2.1貧困空間的生產218
8.2.2城市貧困空間的特點220
8.3貧民窟222
8.3.1貧民窟的內涵222
8.3.2貧民窟的形成223
8.3.3貧民窟的清理與整治224
8.4城中村225
8.4.1城中村的內涵226
8.4.2城中村的特徵227
8.4.3城中村的改造與利用228
8.5城市社會排斥229
8.5.1社會排斥理論229
8.5.2城市社會排斥230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232
習題233
參考文獻233
第9章城市社會融合236
9.1社會融合及其理論236
9.1.1社會融合的概念236
9.1.2社會融合的相關理論237
9.2和諧社會建設239
9.2.1中西方文化視野中的和諧觀239
9.2.2和諧社會的現代意義240
9.3社會融合途徑240
9.3.1經濟融合241
9.3.2文化融合241
9.3.3行為融合242
9.3.4身份融合242
9.4城市內部融合242
9.4.1城市內部融合的內容242
9.4.2影響城市內部融合的因素244
9.4.3實現城市內部融合的途徑244
9.5城市與鄉村的融合245
9.5.1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形成245
9.5.2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對城市社會融合的影響246
9.5.3城鄉社會融合的實現途徑247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248
習題248
參考文獻249
第10章城市社會轉型與空間重構251
10.1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的理論與方法251
10.1.1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流派251
10.1.2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方法252
10.2城市社會空間結構模式254
10.2.1經典城市社會空間模型254
10.2.2現代城市社會空間模型257
10.2.3城市社會空間結構變化的影響因素與趨勢261
10.2.4全球化下的城市社會空間轉型262
10.3西方城市社會空間的演化262
10.3.1城市社會空間的歷史演化262
10.3.2西方城市社會空間新景象264
10.4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的演變265
10.4.1傳統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的演變265
10.4.2當代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的演變268
10.4.3轉型中的城市社會空間269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269
習題269
參考文獻270
第11章城市社會空間分析方法271
11.1因子生態分析法271
11.1.1方法與步驟271
11.1.2實例簡介272
11.1.3因子生態分析法在城市規劃中的套用276
11.1.4因子生態分析法研究的缺陷277
11.2社會區分析278
11.2.1社會區特徵分析指標278
11.2.2社會區分析方法280
11.3北京社會區分析282
11.3.1研究區與數據282
11.3.2數據分析285
11.3.3因子空間特徵286
11.3.4城市社會空間概念模型290
11.3.5城市社會區291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294
習題295
參考文獻295
第12章城市社會學與城市規劃編制297
12.1城市社會學與城市規劃的學科淵源297
12.1.1城市空間規劃與社會關懷297
12.1.2城市社會學與城市規劃的結合298
12.2城市規劃中的社會規劃299
12.2.1社會目標與指標體系299
12.2.2社會人口分析300
12.2.3社會需求評估302
12.2.4專項社會規劃303
12.2.5社會影響評價308
12.3城市規劃編制中的社會空間規劃研究311
12.3.1城市社會空間規劃的目標311
12.3.2城市社會結構分析311
12.3.3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314
12.3.4城市規劃中的社會空間規劃319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327
習題328
參考文獻328
第13章社區發展與社區規劃330
13.1社區與社區發展330
13.1.1社區的基本概念330
13.1.2城市社區的分類與基本特徵331
13.1.3社區發展332
13.2關於社區規劃333
13.2.1社區規劃的定義333
13.2.2社區規劃的內涵和特點333
13.2.3社區規劃與城市規劃334
13.3社區規劃的類型334
13.3.1已開發國家的社區規劃334
13.3.2開發中國家的社區規劃336
13.3.3中國的社區規劃337
13.4城市社區規劃體系的建構341
13.4.1社區規劃的目標與原則341
13.4.2社區規劃的主要內容341
13.4.3社區規劃的編製程序342
13.5社區規劃的實施對策344
13.6我國社區規劃的發展展望345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346
習題347
參考文獻347
第14章城市社會學調查研究方法349
14.1城市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349
14.1.1城市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特點350
14.1.2城市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式350
14.2資料收集方法353
14.2.1訪談法353
14.2.2問卷法354
14.2.3社會觀察法358
14.2.4社會實驗法360
14.3社會調查方法360
14.3.1全面調查361
14.3.2抽樣調查361
14.3.3案例調查364
14.3.4典型調查364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365
習題365
參考文獻366
第15章城市社會調查分析與報告編制367
15.1社會抽樣調查方法367
15.2資料分析方法369
15.2.1定性分析方法369
15.2.2定量分析方法370
15.2.3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比較370
15.3定性數據分析方法372
15.3.1文獻資料研究372
15.3.2訪談、問卷與觀察研究372
15.4定量數據分析方法373
15.4.1通用計算機軟體套用373
15.4.2變數類型374
15.4.3數據錄入和操作375
15.4.4描述性統計分析376
15.4.5變數分布特點分析380
15.4.6變數相關性分析382
15.5社會調查報告編制388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389
習題389
參考文獻390附錄A北京城市社會空間調查實習資料彙編391
A.1北京傳統社會空間與演化391
A.2北京的城市中心392
A.2.1中央商務區392
A.2.2商貿區393
A.2.3金融中心394
A.3更新後的舊城社會空間395
A.3.1北京舊城的衰敗與復興395
A.3.2案例: 菊兒胡同改造工程397
A.3.3案例: 牛街社會空間更新398
A.4傳統單位制社會空間400
A.4.1單位大院的社會空間效應400
A.4.2北京單位大院的歷史變遷401
A.4.3案例: 中國人民大學單位大院401
A.4.4案例: 住建部單位大院404
A.5城市貧困空間405
A.5.1城市貧困空間的形成405
A.5.2城市貧困空間的社會效應406
A.5.3案例: 菸袋斜街的再生406
A.6城中村408
A.6.1北京的城中村408
A.6.2案例: 大紅門浙江村改造408
A.6.3案例:蟻族聚居村小月河410
A.6.4案例: 魏公村“新疆街”變遷412
A.7城市新貴社會空間415
A.7.1新富裕階層及其空間分布415
A.7.2案例: 紫玉山莊中央別墅區416
A.7.3案例: 釣魚台七號院417
A.8城市新移民空間417
A.8.1城市新移民的形成417
A.8.2新移民社區的形成原因和空間形態418
A.8.3案例: 萬柳社區419
A.8.4案例: 望京韓國社區420
A.9非正規城市社會空間423
A.9.1非正規就業423
A.9.2非正規就業社會空間424
A.10文化創意產業空間425
A.10.1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425
A.10.2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分布和特點425
A.10.3案例: 大山子(798)藝術區428
A.10.4案例: 宋莊藝術家群落428
A.11社會管制空間429
A.11.1社會管制及社會管制空間429
A.11.2治安行政處罰431
A.11.3刑事處罰434
參考文獻437索引439後記445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