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論

人格理論

人格特質理論(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起源於40年代的美國。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和雷蒙德·卡特爾(Raymond Bernard Cattell)。特質理論認為,特質(trait)是決定個體行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組成元素,也是測評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單位。在時間的作用下,行為決定關係,形體造就特徵,情感影響態度,精神成就氣質,認知左右能力,目的決定計畫,歷史帶來經驗,未來設定理想,從而人性的內容可以概括為行為關係、形體特徵、情感態度、精神氣質、認知能力、目的計畫、歷史經驗、未來理想、多面多維和多變多態十大類,各類之間有過渡,因而產生新的性質,總共十八大類。

人格特質理論

(一)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

奧爾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質理論。奧爾波特把特質分成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

共同特質是在某一社會文化形態下,大多數人或一個群體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質。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異時,可以比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質。個人特質指的是個體身上所獨具的特質。個人特質又分為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首要特質是一個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質;中心特質是構成個體獨特性的幾個重要的特質,每個人身上大約有5個~10箇中心特質;次要特質是個體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質,在一般情況下並不表現出來。往往只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表現出來。

(二)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

卡特爾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對人格特質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基於人格特質理論的一個理論模型。模型分成四層,即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

1.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與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觀點相同。

2.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表面特質是從外部行為直接可以觀察到的特質。根源特質是制約表面特質的潛在基礎,是人格的內在因素。

3.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從根源特質可以區分出這兩種特質。體質特質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決

定,如16PF中的興奮性、情緒穩定性等。環境特質由後天的環境因素決定,如16PF中的憂慮性,有恆性等。

4.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動力特質具有動力特徵,使個體朝向某一目標。包括生理驅力、態度和情操。能力特質表現在知覺和運動方面的差異,包括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氣質特質是決定一個人情緒反應速度與強度的特質。卡特爾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種相互獨立作用的根源特質,從而編制了"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調查表"。他認為在每個人身上都具備這16種特質,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現有程度上的差異。所以可以對人格進行量化分析。

(三)現代特質理論

1.艾森克依據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這三個因素是:

(1)外傾性:表現為內、外傾向的差異;

(2)神經質:表現在情緒穩定性上的差異;

(3)精神質:表現為孤獨、冷酷、敵視、怪異等負面人格特徵上。

這三個因素上的不同程度的表現構成了千姿百態的人格特點。艾森克依據這一模型編制了艾森克人格問卷,這個量表在人格評價中得到了廣泛的套用。

2.人格大五理論(The Big Five)

塔佩斯用辭彙學方法對卡特爾的特質變數進行再分析,發現五個相對穩定的人格因素。

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反映出想像、審美、情感豐富、求異、創造、智慧型等特質。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顯示了勝任、公正、條理、盡職、成就、自律、謹慎、克制等特質。

外傾性(extraversion):表現為熱情、社交、果斷、活躍、冒險、樂觀等特質。

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出信任、直率、利他、依從、謙虛、移情等特質。

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包括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衝動、脆弱等。

這五個特質的頭一個字母構成了"OCEAN"一詞,代表了人格的海洋。麥可雷和可斯塔編制了"大五人格因素測定量表"。這是目前套用最為廣泛的人格測定量表之一。

3.七因素模型

特里根等人用不同的選詞原則,獲得了七個因素,構成了七因素模型。這七個因素是:正情緒性、負效價、正效價、負情緒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襲性。

二、類型理論

類型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40年代的德國,主要用來描述一類人與另一類人的心理差異,即人格類型上的差異。類型理論主要有三種:

(一)單一類型理論

單一類型是根據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來確定的。最典型的單一類型理論是T型人格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法利提出來。T型人格是一種好冒險、愛刺激的人格特徵。

T型人格的細分:

根據冒險行為的性質分為:T+和T-。

T+:表示冒險行為朝向健康、積極、創造性方向。如賽車,探險等。

T+型人格根據活動特點又可分為:體格T+類型和智力T+類型。

體格T+:如運動員。

智力T+:如科學家對科學技術的探新。

T-:表示冒險行為朝向破壞性質,如酗酒、吸毒、暴力等。

(二)對立類型理論

依據某一人格特性的兩個相反方向來確定的。

1.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羅斯曼描述了A-B型人格類型,人們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壓力的關係時,常用到這種人格類型。

A型人格:性格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進心強,有苦幹精神,工作投入,有時間緊迫感和競爭意識,動作敏捷,說話快,生活處於緊張狀態。社會適應性差,屬於一種不安定性人格。

B型人格:性情溫和,舉止穩當,對工作和生活的滿足感強,喜歡慢節奏的生活,可以勝任需要耐心和謹慎思考的工作。

2.內-外向人格

由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學家榮格依據心理傾向來劃分人格類型,最先提出了內-外向人格類型學說。

內向:把興趣和關注點指向主體。

外向:把興趣和關注點指向外部客體。

內向人格的特點:自我剖析,做事謹慎,深思熟慮,交往面窄,有時會出現適應困難。

外向人格的特點:注重外部世界,情感外露,熱情,當機立斷,獨立自主,善於交往,行動敏捷等。

三、精神分析人格理論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以弗洛伊德的理論為代表,他的人格理論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一)人格動力論:

人格的核心是人內在的心理事件,這些心理事件發動了行為,或構成了行為的意圖。人的行為的動機來源在於心理能量,這些能量來自先天的驅力和本能。行為的動機通常是無意識的。

(二)人格結構包括以下三個成分:

本我(id):本能需要的滿足,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ego):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super ego):遵循理想原則。

本我是無意識部分,自我和超我是意識部分,屬於人格控制系統。

(三)自我防禦機制

是指自我所運用的心理策略,以此保護自己避開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種種衝突。常見的有:

1.壓抑;2.投射;3.合理化作用;4.反向作用;5.升華;6.轉移等。

(四)人格發展觀

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性徵期以及認同、戀母情結等概念解釋個體心理發展的歷程。

四、18型人格理論

18型人格,又名人性人格學。是中國學者堯穀子(原名張鵬)的最新人格理論,他以人性為根本出發點,先分析出人性的十大層次,且在研究九型人格理論、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 、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人格大五理論等理論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十八種人格類型。其內容囊括人格的方方面面,在縱向上能把握人格的靜態結構,在橫向能解釋它的發展及動態過程,同時具有主動、靈活、開放的屬性,這樣一個框架就基本能使整個人格研究系統化。

人性就是人的性質,性格是人性發展的格調(級別或程度),人格是人性發展的定格。 人性、性格、人格的關係:

性格、人格是人性發展的不同階段。

性格中,相對於其它性格的最顯著的性格就是人格。

18個人的性質,每個有4個格調,這樣共有72個性格。

人性結構

從空間的結構上講,人性的要素包含行為、形體、情感、精神、認知、目的、歷史、未來、多面和多變十個基本層面。在時間的作用下,行為決定關係,形體造就特徵,情感影響態度,精神成就氣質,認知左右能力,目的決定計畫,歷史帶來經驗,未來設定理想,從而人性的內容可以概括為行為關係、形體特徵、情感態度、精神氣質、認知能力、目的計畫、歷史經驗、未來理想、多面多維和多變多態十大類,各類之間有過渡,因而產生新的性質,總共十八大類。

人的性質

1.開放性:描述是否願意與人交往,注重和諧發展;

2.完美性:描述追求完美,重視目標計畫的程度;

3.較真性:描述對事物的鑽研和完善程度;

4.認知性:描述是否重視積累知識,包括聰明程度;

5.成就性:描述是否注重成就的程度;

6.力量性:描述是否願意支配和影響他人;

7.浪漫性:描述在浪漫程度;

8.給予性:描述是否願意給予他人,包含仁愛,慈孝,正義等;

9.活躍性:描述情緒的興奮和活躍程度;

10.形體性:描述形體特徵的狀況以及重視享受的程度;

11.疑惑性:描述是否傾向於探究他人的動機;

12.隨和性:描述和平、隨和與安靜的程度;

13.傳統性:描述對傳統的堅守程度;

14.自由性:描述重視自由的程度;

15.智慧性:描述創造能力,智慧程度;

16.想像性:描述重視想像,追求至善的程度。

17.多面性:描述性格複雜程度;

18.多變性:描述機敏的程度;

性格是人性發展的格調(級別或程度),18個人的性質,每個有4個級別,這樣共有72個性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