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學認識論

人文科學認識論

該書是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一部題為《人類和社會科學研究的主要趨勢》的廣泛研究報告的一部分,全書貫穿了認識論的思考,一方面力求標誌出各種人文科學所共有的那種特殊認識的特徵;另一方面作者試圖以其“發生結構主義”的觀點,去理解這些人文科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瑞士.皮亞傑 著 鄭文彬

ISBN:10位[7801093143] 13位[9787801093141]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1
定價:¥16.40

編輯推薦

本書共有三章,這三章可以組成一個整體,儘管它們分別是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一部題為《人類和社會科學研究的主要趨勢》的廣泛研究報告的第一部分,即《社會科學》中的序言、第三章和第七章的重版。它們組成一個整體,這是因為它們中的每一章都主要是認識論的思考。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人文科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
一、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分類
二、正題法則科學史中的主要傾向
三、人文科學的特點及其認識論基礎
四、實驗方法與事實材料的分析
五、人文科學與哲學的或意識形態的大潮流
六、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科學體系
七、理論大方向:預見與解釋
八、專門化與整體化:基礎研究與套用
第二章 心理學
一、科學心理學與哲學心理學
二、無結構主義的經驗主義與心理學的解釋需要
三、有機論傾向及心理學與生物學之間的關係
四、物理主義傾向及知覺的不同階段
五、社會心理學傾向、一般與社會二者間的相互作用
六、精神特性的心理分析研究
七、行為的特殊性與記憶的結構
八、心理發生結構主義(動物與兒童)與有關智力的理論
九、抽象模式
十、心理學與其他科學的關係
十一、心理學的套用--基礎研究與“實用”心理學
第三章 跨學科研究的一般性問題和共同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
二、結構與規則(或規範)
三、機制與價值
四、意義及其系統
五、結論:認識的主體與人文科學

書摘

因此,問題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因為歸根結蒂,這是科學是否是“開放”的或者是否有穩定的、最終的、按其性質本身就能把科學問題與哲學問題分開的邊界問題。關於第二個問題即邊界問題,解決辦法曾是實證主義的辦法。在孔德時代,實證主義把建立規律的使命留給科學,而把探求被認為是不可達到的原因這個任務從科學領域裡排除了出去。在今天,實證主義企圖把科學歸結為對可觀察事物的描述和對邏輯一數學“語言”的套用,而把其它被認為是“無意義”的問題交還給形上學。與此相同但完全從另外一種觀點出發,胡塞爾的現象學企圖給科學保留研究空一時“世界”的任務,但在這一穩定的邊界之外,也容許有形上學的直覺提供的“本相”認識或對形式與本質的認識。
然而,自從物理學革命以來我們某些最基本的直覺改變了。這對懷疑論相對主義沒有好處,但對越發有效的關係客觀性卻確實有利。科學的總趨勢是把自己視為“開放”的,也就是說,概念或原則以及問題本身都是永遠可以重新檢查的。在歷史進程中科學沒有一個基本概念是永遠不變的,而這些變化甚至導致了邏輯本身的不斷重建。因此試圖在某組被認為是唯一科學的概念和另外某組只適宜於哲學的概念之間劃定永恆不變的界線很可能是徒勞的。但是,如果真是徒勞的話,那么,企圖在科學問題與哲學問題之間建立最終的或僅僅是穩定的界線也可能同樣是徒勞的了——至少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這種看法。一個問題在它只是用思辯方式被處理時就是哲學問題;而正如人們在第二節中所看到的,一旦人們充分地把它限定,以便檢驗的方法——實驗的、統計的或算術的——能在解決方面使各種思想通過規定的各項技術研究而非各種意見或信仰的匯合,獲得某種一致時,它就變為科學問題了。
既然如是,一種如現象學這樣的超科學哲學自然就有危險成為與它所批判的科學所考察的狀態相關的東西。胡塞爾(繼柏格森之後)曾經攻擊本世紀初的心理學,也就是某種經驗主義和聯想主義心理學,並且很正確地指出了它的不足之處。然而,他沒有用心去糾正它,改進它,反而原封不動地接受下來,僅僅想給它劃定界限,以便在界線之外建造只屬於“意向”、意義和直覺的另一種形式的認識。可是,在這期間,心理學發展了,內容也大大地豐富了,以致今天問題的提法也大不相同了。其結果,一些問題如相對於空一時“世界”(現象學“還原”)而言的邏輯智力的解放問題,今天在發展心理學的領域裡就可以用檢驗的方法來處理,同時現象學的直覺在邏輯學家看來比心理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