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學

人名學

研究人名產生髮展的規律、人名的結構及其社會功能和地理分布的學科。人名的產生和發展與各民族的社會情況和風俗習慣密切相關。

人名學

正文

研究人名產生髮展的規律、人名的結構及其社會功能和地理分布的學科。人名的產生和發展與各民族的社會情況和風俗習慣密切相關。由於社會情況和風俗習慣不同,各民族的人名結構及其構成方法常有差異。
漢語人名系統中,屬於人的專有名稱的有姓(氏)、名字、別名、乳名、綽號。過去還有諡號和美稱。姓和名(字)是現代漢語社會中每個人必不可少的名稱,用來代表一個人,區別於別的人。
姓(氏):表明家族系統的稱號。姓和氏本有分別,姓起於女系,氏起於男系。後來說姓氏,即指姓。南宋鄭樵的《通志·氏族略序》(116:“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
漢族人究竟有多少姓,尚無精確統計。北宋時編的《百家姓》收集 488個姓。 明代的《皇明千家姓》收集1968個姓。《現代漢語詞典》只收錄現代漢族姓氏930多個。 除單姓(趙、錢、孫、李等)、複姓(歐陽、司徒等)外,還有雙姓,多見於舊時已婚婦女,一般無正式名字,雙姓後加“氏”字即作為稱呼,如李楊氏(夫姓李,父姓楊)、劉張氏(夫姓劉,父姓張)之類。
名字:人的基本名稱,一般是一生下來時被人們賦與的,也有少數是成人時自己選擇的。名字是任意起的,但有些又有限制,比如一個家族同一輩人的雙字名中的前一個字按照家譜的規定是相同的,如志剛、志強、志新。
別名:基本名稱(或正式名字)以外的名字,包括“字”、“號”、“ 乳名或小名”、“假名”。“字”是根據本名的涵義另取的別名,如班固字孟堅,岳飛字鵬舉。“號”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別名,後來也泛指名以外另起的字,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宋以後在士大夫之間起別號之風尤盛,有多達十幾個的。字和號皆為美稱。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儀禮·士冠禮》:“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周禮注》:“號,謂尊其名,更為美稱焉。”
假名:包括藝名、筆名、法名或其他代替真名的別名。如麒麟童是周信芳的藝名,魯迅是周樹人的筆名,一行是張遂的法名,朱紅燈是義和團早期首領朱占鰲的別名。
乳名或小名:小時候起的非正式的名字,長大後在長輩口中有時還沿用。
綽號:也叫外號,由周圍的人給起的補充名,常常是根據人物的某種特點或生活環境而起的,如智多星吳用,黑鏇風李逵,泥人張,烤肉宛。
屬於人名範疇的,還有所謂“謚”。謚為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如諸葛亮謚“忠武”,岳飛謚“武穆”。
另外,過去還有以官稱、以地稱的,如嵇中散(嵇康),杜工部(杜甫);孟襄陽(孟浩然),韓昌黎(韓愈)。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名的結構發生不少變化。例如,舊時的諡號早已廢除,避諱之說(如丘之為邱,則以避孔子諱而加阝)也不復存在;今天的中青年一般不再有字和號。現在人們的正式名稱就是姓(氏)和名(字),各種證件也只要求記錄姓名。
中國世襲的姓氏制度始於周朝。當時只是貴族有名有姓,而一般平民有名無姓(這一點與古代希臘、羅馬相同,奴隸也是有名無姓)。複姓是後來出現的,而且多是從官職和封邑而來的,如公孫、司馬、上官、司徒、歐陽等等。複姓變化較大,不少人把複姓改成了單姓,如公孫改姓孫,鍾離改姓鍾。自古以來,姓氏變化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所謂賜姓。唐代封建帝王賜姓最多,所以李氏遍天下。
名字最初主要是單名,隋唐以後雙名漸多,此後1000多年雙名一直居於優勢。但近年來,單名又逐漸增多,致使重名現象更加嚴重。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84年的統計表明:1949年以前,單名僅占總人數的6.50%,1949年10月~1966年5月期間占總人數的8.98%,1966年6月~1976年10月占 27.81%,1976年11月~1982年 6月占32.49%。 另外,名字頗受時代影響,如“文化大革命”期間生的小孩,帶“紅”字的名字占第一位。
漢族人姓名的地理分布也有其特點。在上述的統計材料中,“陳”、“林”二姓為福建省的大姓;帶“”(福建方言字,意為“美玉”)字的人名88個,全部出現在福建;帶“奀”(廣東方言字,意為“矮小”)字的人名28個,全部在廣東地區。研究這種分布可以幫助人們探索人口流動的情況。
與漢族人名系統相近的,除國內一些少數民族外,還有朝鮮和越南(朝鮮的姓不到300個,“金”、“李”和“朴”三姓居大多數)。與它不同的,則非常多。如中國彝族、納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景頗族、怒族、佤族等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父系制度下父名子名世代相連的命名制度 (父子連名制), 即父親的名字最後一二個音節與兒子名字的頭一二個音節相連,如此世代相傳。這種連名制是父權制血統和財產繼承權的重要標誌。通過這種命名制度,人們可記誦數十代以前的祖先和譜系。
日本人的姓名數目龐大,且姓多於名,姓近7萬,名4萬多(據《圖說日本語》一書載,姓約10萬個,鈴木、佐藤、田中、山本、渡辺、 高橋、小林、中林、伊藤、斉藤為大姓)。日本人的姓名模式同中國漢族人一樣,姓在前,名在後。但轉寫成羅馬字時,則同英國人,名在前,姓在後。日本的姓名一般用漢字,而且字形絕大多數與中國漢字相同,但讀音迥然不同。
在英美等不少國家中,嬰兒洗禮時賦與名字,叫做洗禮名或教名。由於很多人得到同樣名字(教名),因而用別名加以區別,如John Redhead,John Hunter,John Scott 。許多這樣的別名分別固定在一些家庭中,並世代相傳,就成了姓。其基本模式是名字在前,姓在後,與漢語的姓在前名在後的模式相反,但匈牙利語姓名的排列與漢語相同。
基本模式當中也有一些差別:美國和加拿大一般在名與姓之間另加一個名字(書面上常用首字母表示,如Kenneth L.Pike),稱作第二名字或中間名,這個名字可以是已婚女人的娘家姓,也可以是其他。在歐洲,第二名字不太普遍,如果有,也是在洗禮(最晚在按手禮)時得到的。在歐洲大多數國家,第一個洗禮名是重要的,第二個常省略。但在德國,最靠近姓的名字(即第二個名字)重要,不能省略。 與漢語民族“名多姓少”相反,英語民族是“名少姓多”。據專家估算,整個英語民族的姓氏多達150萬個。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1992年發表的論文《英語姓名論》中指出:常見的英語姓氏有3000個左右,數量上居前十位依次為史密斯(Smith)、瓊斯(Jones)、威廉士(Williams)、布朗(Brown)、戴維斯(Davis)、詹森(Johnson)、安德森(Anderson)、泰勒(Taylor)、托馬斯(Thomas)和埃文斯(Evans);其人數大約占英語民族人口的一半。一項最新調查顯示,這十大英語姓氏目前仍保持同樣的排序。
俄羅斯人的姓名結構也是名在前,姓在後;它與漢族人姓名不同之處,還在於人的姓名結構中除姓、名字之外,還有父名。例如,父親名字叫Иван,兒子的姓名中加上Иванович(父名),意為“伊萬之子”;女兒的姓名中加上Ивановна,意為“伊萬之女”。名字、父名和姓是俄羅斯人姓名的全稱。各種證件要求用全稱,但在同事和熟人之間只用前兩個,即名字和父名。俄羅斯人姓名有明顯的性別標誌。另外,還利用各種後綴構成名字的表愛小稱、暱稱或卑稱,以表達一種特定的關係或感情。
人名學內容十分豐富,研究人名學對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語言學等學科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