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賦[原《京都賦》由班固、張衡所作。]

京都賦[原《京都賦》由班固、張衡所作。]
京都賦[原《京都賦》由班固、張衡所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京都賦》,兩漢之際的社會動盪,導致東漢初期的社會生活乃至文化思想發生了較大變化。作家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視野同漢賦發展的鼎盛時期相比產生了明顯的差異。

簡介

京都賦的由來

兩漢之際的社會動盪,導致東漢初期的社會生活乃至文化思想發生了較大變化。作家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視野同漢賦發展的鼎盛時期相比產生了明顯的差異。光武帝定都洛陽,而不回遷長安,引起朝野震動,成了牽動全社會的中心問題,也為文學家普遍關注。杜篤《論都賦》是這些轉變的重要標誌,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題材轉化為關乎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廣泛的社會題材。

京都賦代表作

《兩都賦》前有序,說明作賦原委和宗旨:一方面則是“海內清平,朝廷無事,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制度”,另一方面則是“西土耆老鹹懷怨思,冀上之眷顧”。於是,他作《兩都賦》,“以極眾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這說明他作比賦的背景同杜篤是一致的,只是兩人的觀點、感受正相反。他把西都、東都的選擇,人們感受、主張的差異,歸結為法度的不同,從而賦予作品以較強的理性色彩。 《兩都賦》對天子風範的嚮往和描繪,帶有鮮明的理想化的色彩。然而這正來自他對京都和京都生活的認識和感悟,也是他賦予作品的較高的宗旨。這一宗旨與其同時代的杜篤、傅毅等人的有關作品相比,無疑要遠勝一籌。在以都會或京都為題材的作品中,具有一定的成就並在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還有張衡(78-139)的《二京賦》。張衡是東漢中期著名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他見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乃擬班固《兩都賦》,創作了《二京賦》。《二京賦》在結構謀篇方面完全模仿《兩都賦》,以《西京賦》、《東京賦》構成上下篇。《西京賦》假託憑虛公子對長安繁盛富麗的稱頌,敘長安地勢的有利,建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都的必然,然後逐次描繪宮室的輝煌、官署宿衛的嚴整、後宮的侈靡,離宮苑囿,華美壯麗。縱獵上林苑,水戲昆明池,無不縱情殺戮以為快事。其間又穿插商賈、遊俠、角牴百戲、嬪妃邀寵等方面的描寫,展現出一幅繁榮富貴、窮奢極侈的京都景象。作品中所鋪敘的品物之盛,人們對待物質享樂的態度,都在極度誇張的描寫中見出其荒謬的方面,見出作者的否定之意。《東京賦》表現安處先生對西京奢靡生活的否定。在對東都城市構築、宮殿建設的描繪中,在對朝會、郊祀、祭廟、親農、大射、田獵、大儺等上層統治者的盛典禮會的陳述間,使人感受到東漢君主崇尚懿德,修飭禮教,奢未及侈,儉而不陋的禮治成就。 《二京賦》中安處先生的兩句話:“苟好剿民以媮樂,忘民怨之為仇”,凝聚了作者的創作宗旨。這是較為寬泛的諷喻,意在突出奢與儉的對比。這同班固的《兩都賦》及其前後產生的以京都為題材的作品相比,都有所不同。作者務求在作品的體制、規模方面超越前賢,在鋪陳過程中面面俱到,而不追求素材的代表性與典型意義。儘管如此,《二京賦》以規模宏大被稱為京都賦之極軌,緊隨班固之後,推動了以京都、都會為題材的文學創作的發展。

京都賦的影響

在以京都、都會為題材的作品中,較具特色的作品還有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兩都賦》、《二京賦》、揚雄的《甘泉賦》都對宮殿的壯麗華美作了生動的描寫,王延壽則在這方面表現出獨特的藝術才能。王延壽少有異才,客游魯,見漢景帝子魯恭王所建的靈光殿巍峨壯美,且經王莽之亂後,西京宮室多廢壞,而此殿獨存。他既驚愕其崇高壯麗,又慨嘆其歷劫難而未毀,這成了作者藝術構思的精意所在。對於宮殿雄偉的外觀、豪華的殿內裝飾、精巧的棟宇結構,無不進行細緻的描寫。尤其是殿內精美絕倫的雕刻、繪畫,在延壽筆下栩栩如生。這篇賦的成功,為延壽贏得了“辭賦英傑”的聲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