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皇宮

京都皇宮

京都皇宮位於京都市上京區。為日本皇室於西元1868年明治維新前的居所,並非目前皇室一家所居的東京千代田區的皇居。日本國都從奈良遷至京都,當時皇宮離現在的皇宮兩公里,大約600年前才遷到現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減少被火燒毀的危險,拆掉了整個長廊,但其他部分依舊保存完好。

簡介

京都皇宮京都皇宮

京都御所是日本的舊皇宮,又稱故宮。從公元 781 年奈良遷都到明治維新的1074年中,它一直是歷代天皇的住所,後又成了天皇的行宮。京都皇宮位於京都上京區。前後被焚7次,現在的皇宮為孝明天皇重建,東西寬700米,南北長1300米,面積11萬平方米,四周是圍牆,內有名門9個、大殿10處、堂所19處,宮院內松柏相間,梅櫻互映。

建築標籤

建築名稱:京都皇宮(Imperial Palace,Kyoto)
建築設計師:未知
位置:日本京都Kyoto
大樓類型:宮殿
結構體系:木材、木構架
風格:傳統日本風格

基本構造

建禮門

建禮門是天皇聖駕通過的門,在皇宮紫宸殿的正南面,後來此門除天皇的聖駕通過外,一些來訪的外國國王、總統等國賓到此才把門打開,由此通過。鄧小平訪日時,建禮門就打開了。此外,天皇即位式、受冠禮、立皇后、立太子、節會等一類重大儀式時也開門。宜秋門也叫“唐門”、“公卿門”。過去,它是親王、公卿或被許可上殿的將軍及諸侯進宮的第一道大門。

(圖)京都皇宮京都皇宮

平唐門

平唐門是諸大夫房屋裡正式公務的人脫鞋後上下殿所通過的門,它東面的一間房子為虎間,又稱“公卿間”,是參加儀式的公卿休息用的。下面的房子叫“鶴間”,又稱“殿上間”,是諸侯、僧侶們的休息間。皇宮內的主建築群是承明門、日華門、月華門、紫宸殿等建築,四周另用牆圍起來。

承明門

承明門是一座中國式建築,有5間、3門、12柱。是天皇行幸和上皇讓位以及天皇即位、元服、立後、立太子等嚴肅禮儀時走的門。進了承明門,右側有日華門,左側有月華門,都是按中國風格建築的門,結構與承明門相同,但比承明門少4根角柱。

春興殿

在日華門的東北角是春興殿,這是一個全木質結構、銅瓦鋪頂的側殿,古代是天皇繼位時放置神器和御鏡的地方。現在的建築,是大正天皇(公元1912~1925 年在位)即位時建造的。

紫宸殿

紫宸殿是皇宮主建築群中的主要建築。它寬大雄偉,肅穆端莊。殿前是寬廣的庭院,被稱為“南庭”。殿前右邊有櫻樹,開粉紅之花;左有桔樹數棵,結橙黃之果。大殿當中墨筆豎書“紫宸殿”三字,是日本名書博士岡本保孝之筆。殿中間是 18 層木台階。殿內東西共有9間,長約33米,南北共4間,長約23米。大殿全部用刺柏為建築材料,屋頂以刺柏皮壓頂。中間房屋為主屋,四周房間為廂房。紫宸殿也稱“南殿”或“前殿”,是天皇即位、元旦節會、白馬節會、立太子、元服、讓位、修法等舉行最莊嚴儀式的地方。紫宸殿主屋的中央設“高御座”,右後設皇后用“御帳台”,是即位時天皇和皇后坐的地方。

清涼殿

緊挨紫宸殿的是清涼殿,也叫中殿,全部刺柏木結構建築。清涼殿東正面的中庭稱“東庭”。清涼殿在平安朝時,是天皇日常起居處。在紫宸殿的東北方向,還有一座木結構、刺柏皮蓋頂的建築,稱為“小御所”。小御所在鎌倉幕府時代是將軍的世子居住的地方,因而稱為“小御所”。建長年間,小御所被用來舉行東宮御元服、讀書、立太子等儀式的地方,所以也稱為“御元服御殿”。另外,將軍、幕府的使者、諸大名在被引見時,小御所也曾被使用過。緊挨小御所的,是“御學問所”,顧名思義,這裡是講學的地方。實際上天皇有時也在這裡接見親王、攝政,舉行歌會。這是書院風格的木質結構的建築,室內共分6間。

其它部分

常御殿是京都皇宮中最大的殿堂,是天皇日常生活的地方,因此又稱“常大內”。在京都皇宮內,還有蓮池,碧波蕩漾;秀麗的櫸橋,新月當空;軒廊陣座,古色古香;迎春處可以賞春,御涼所可以避暑,“聽雪”處可行茶道;御花殿是東宮居住之處;皇后殿是中宮皇后起居處;若宮、姬宮之殿則是皇子們的住處。也叫“南門”。

“紫宸殿”的來歷

有所謂的知情人士說“紫宸殿”出自日本,實際不然。紫宸殿出自中國唐朝時期的大明宮,是三殿之一。三殿為: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圖)京都皇宮京都皇宮

《石林燕語》卷2載:唐以宣正殿為前殿,謂之"正衙",即古之內朝也;以紫宸殿為便殿,謂之"上閣",即古之燕朝也;而外別有含元殿(即外朝)。

據此,大明宮以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大殿謂中心,分為三部,是為三朝,分別相當於太極宮的承天門、太極殿和兩儀殿。含元殿南面廣大地域曰“朝堂”,“如承天之制”。但是,其中朝和燕朝的建制卻有了很大的變化,據近年考古發掘圖,大明宮南北衙建制和太極宮有很大的不同,南北衙以宣政殿為界限,一道東西向的宮牆將大明宮攔腰截斷,其北為宮城,其南為皇城。宣政殿兩旁為東、西上閣門,西有延英門、光順門,東有崇德門,以分段禁內外。而中書省和門下省則布列在宣政殿前東西兩側,已在宮禁之外矣!原來德中朝這時變成了外朝。

據《隋唐嘉話》下篇載:武后臨朝,薛懷義勢傾當時,雖王主皆下,蘇良嗣僕射遇諸朝,懷義偃蹇不為禮,良嗣大怒,使左右牽拽,搭面數十。武后知曰:“阿師當北門出入,南衙宰相往來,勿犯也。”可見此時宰相所居已稱“南衙”,禁宮內外南北界限十分嚴格。中書、門下兩省完全被驅逐出了宮城,而居於皇城,實際上已不存在中書內省和門下內省了。決策機構被攆出宮禁,宰相議政居于禁外,致使其決策地位大為削弱,實際權利自然降低了,這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一大變局。將決策機構攆出宮禁,降低宰相的權利地位,是武則天打擊政敵,掃除唐開國以來把持中樞政權的關隴勛貴的絕妙一招。

又:唐大明宮在長安外郭東北角牆外,近年已經勘探和局部發掘。其平面南寬北窄,近於梯形,南面寬1370米,北面寬1135米,西牆長2256米,東牆不甚規則,面積為3.11平方公里。宮南牆即利用長安外郭北牆東段,宮內布置自南而北大致分四區。最南為深500米左右的廣場,其北地勢高起15米左右,在高崗前沿建第一座殿含元殿,南臨廣場。殿東西有橫亘全宮的第一道橫牆。含元殿後300餘米處有宣政殿,東西有橫亘全宮的第二道橫牆。宣政殿四周有廊廡圍成寬約300餘米的巨大殿庭。東廊之外為門下省、史館等,西廊之外為中書省、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含元殿是舉行大朝會之殿,性質相當於太極宮的承天門。它左右的翔鸞、棲鳳二閣實際是雙闕,闕外有朝堂,也和承天門外的情況全同。

宣政殿是皇帝每月朔望見群臣之處,相當於太極宮之太極殿,殿左右建官署的情況也相同。自含元殿至宣政殿一段是宮中的朝區。宣政殿之後有紫宸門門內有紫宸殿,是皇帝隔日見群臣之處,相當於太極宮之兩儀殿,為寢區主殿。紫宸殿東有浴堂殿、溫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東西並列,是皇帝日常活動之所。紫宸殿北有橫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殿區,主殿在紫宸殿北,為蓬萊殿,殿後又有含涼殿,北臨太液池。蓬萊、含涼二殿之左右又有若干次要殿,與之東西並列,自成院落。南起紫宸門,北至含涼殿,包括東西次要殿宇,四周有宮牆圍繞,形成宮中的寢區。寢區之北為宮中湖泊太液池,池中有島。池東、西、北三面各建有若干殿宇。池西有麟德殿、大福殿,都是巨大的建築群,麟德殿是非正式接見和宴會之處;池東有太和殿、清思殿等,是唐帝遊樂之所;池北有大角觀、玄元皇帝廟、三清殿等,都是道觀,因唐崇道教,故宮中多建道教建築。三清殿等之北即宮北牆,正中為北面正門玄武門。自寢區以北,包括太液池及其周圍諸殿,是宮內苑囿區。

《太平御覽》,大明宮所處地“北據高崗,南望爽塏,終南如指掌,城市俯而可窺”是理想的建宮地。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武則天開始參與朝政,龍朔二年命司農卿大興宮殿,沿中軸線依次修築大朝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在這三組宮殿的兩側及後部共建30餘處樓台殿閣,並在大明宮北部依地形而鑿太液池,池中作蓬萊山,沿池四周修建四百間周廊,開成大明宮的宮苑區。

宮門文化

京都皇宮是日本桓武天皇延曆十三年(距今約1100多年前)由城堡遷移於京都時開始修建的。京都皇宮門多,而且等級森嚴。建禮門是天皇聖駕通過的門,在皇宮紫宸殿的正南面,也叫“南門”。後來此門除天皇的聖駕通過外,一些來訪的外國國王、大總統等高級外賓到此才把門打開由此通過,還有親王、諸侯等通過的“唐門”,正式公務人員出入的平唐門、永明門、日華門、月華門等。京都皇宮裡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文化的遺蹟。在雄偉的紫宸殿,中央設有“高御座”,右後方設有“御帳台”,是天皇和皇后的寶座。在高御座和御帳台後設有“賢聖障子”,上面有以唐代為主的皇帝、丞相、學者32人,並有每人的傳記。在紫宸殿西北御溝後有兩株用木牆圍著的竹子,叫“吳竹”、“漢竹”。據說,是從中國傳入的,在夜御殿中,設有四角吊燈圍繞的“大宋御屏風”,在五尺寬的屏風上畫著中國宋朝人打球的各種姿勢……,這些都表明了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圖片欣賞

(圖)京都皇宮 京都皇宮
(圖)京都皇宮 京都皇宮
(圖)京都皇宮 京都皇宮
(圖)京都皇宮 京都皇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