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語言

京語是京族人的主要交際工具。與越南語基本相同。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未定語支。在語音方面,它以音節為語言的自然單位,每個單節都由聲、韻、調組成,並且都有一定的意義;聲母28個,韻母104個,元音分長元音和短元音,韻尾有鼻音和塞音,聲調有舒聲調和促聲調。在辭彙方面,有單純詞和合成詞,絕大多數固有的單純詞都是單音詞,合成詞主要依靠詞和詞之間的意義和語法關係來構成;有一定數量的虛詞,虛詞的使用和語序一樣,在句子中起重要作用;還有很多的量詞,量詞有表示數量和區分事物類別的作用。在語法方面,其基本語序是主語+謂語+賓語,而以名詞為中心的修飾詞組,除數詞和量詞外,其余修飾成分都放在中心詞後面。
京族自遷入我國沿海地區以後,特別是近百年來,由於長期和漢族雜居,京族人民使用的語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主要表現在:京語裡吸收了大量的漢語借詞,這些漢語借詞很大一部分是粵方言(京語的28個聲母中,有4個是專用以拼讀漢語粵方言借詞的);京族人絕大多數都能流利地使用漢語粵方言,有相當的部分還能講漢語國語。當然,各地和各年齡段的京族人,其掌握京、漢語言並用以交際的情況尚有所不同。一般來說,60歲以上的老人仍以講京語為主;40歲到60歲的人兼通京、漢兩種語言,但運用漢語不如京語熟練;20歲至40歲的人兼通京、漢兩種語言,其中有不少的人還會講漢語國語;10歲至20歲在校學習的青少年,在家以講京語為主,在校則以講漢語為主;10歲以下的兒童在家主要講京語,能聽懂漢語一些生活用語,讀國小以後,逐步學會漢語。
京族沒有本民族通行的文字,其所遺存的一種土俗字——“喃字”,是15世紀之後,越南文人根據民族語言(越語),借用中國漢字的造字方法創製而成的。它既用漢字表音,也用漢字表義,如“三”字寫作“巴三”,“五”字寫作“南五”,左邊表音,右邊表義。喃字,意即吟唱的文字,多為民間所用。這種土俗字在京族民間,僅為歌師、法師等少數人所掌握,用以傳抄歌本、宗教經書、族譜鄉規等,通常是夾雜著漢字使用。由於其結構複雜,筆畫過繁,表音又往往不夠準確貼切,因而難以為廣大民眾所接受,沒有能夠全面推行和規範化。隨著京漢文化交流的深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漢字早已成為京族人民日常記事以及交際的主要工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