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柯爾達

亞歷山大·柯爾達

亞歷山大·柯爾達(AlexandreKorda,1893—1956),生於匈牙利,英國電影導演和製片人。1930年移居倫敦後,導演了一系列優秀影片,促進了20世紀30、40年代英國的電影業。其中有《英宮艷史》、《鮮紅海綠》(1934)和《安娜·卡列尼娜》。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亞歷山大·柯爾達爵士,英國製片人、導演、劇作家。祖籍匈牙利。布達佩斯皇家大學畢業。當過記者。1915年起從影。在奧匈帝國執導了幾部影片,把一些匈牙利古典作品搬上了銀幕。自1920年起居住在奧地利和德國,

1927—1929年在美國。這一時期的最重要的影片是《特洛伊的海倫的私生活》(1927)。1929年去法國,而後去英國,1931—1932年間執導了系列商業片。1932年,與製片人比羅創辦倫敦電影公司,他作為導演和製片人攝製了約40部影片。柯爾達是一個天才的組織者,他吸引了一批天才的演員、美工師和攝影師參加這家公司的工作。1933年攝製的《英宮艷史》由於場面宏大和主要演員的精彩表演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這也是影片《倫勃朗》(1936)和《漢密爾頓夫人》的特點。他最後導演的影片是《理想的丈夫》(1947,美國)。柯爾達在創建英國電影工業中運用了一些商業規律與好萊塢的影響抗爭。作為製片人,他出品了各種體裁的影片:反映殖民地的影片、童話片和間諜片 。

作品年表

1922年:《參孫與達麗拉》(主要演員:瑪麗亞·柯爾達)。

1923年:《不相識的摩根》(主要演員:W.克勞斯),《馬克西姆家的婦人》(主要演員:瑪麗亞·柯爾達)。

1927年(在好萊塢):《海倫情史》(主要演員:劉易士·斯通,瑪麗亞·柯爾達)。

1930年(在好萊塢):《野百合花》。

1931年(在法國):《馬利尤斯》。

1932年(在法國):《馬克西姆家的婦人》。

1933年(在英國):《亨利八世》(攝影:貝利納爾,主要演員:查爾斯·勞頓,R.杜那特,M.奧勃隆)。

1934年(在英國):《唐璜秘史》(主要演員:道格拉斯·范朋克)。

1936年:《倫勃朗傳》(攝影:貝利納爾)。

1940年(在好萊塢):《漢密爾頓夫人》。

1942年:《蠻荒誌異》。從1945年到1958年,在英國當製片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