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雪花山廟會

井陘雪花山廟會

井陘雪花山廟會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起源於祭神。早在明嘉靖年間,雪花山建有碧霞元君廟,為祭祀碧霞元君遂起廟會,時間為農曆四月十六至十八三天,由井陘舊城所在各村組織,周圍四五十個村莊參加。其廟會有很嚴格的儀式,從準備起會,到正式過會,都有一套程式。寄託了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基本信息

廟會簡介

井陘雪花山廟會起源於祭神。雪花山上有碧霞元君廟,建於1533年(明嘉靖十二年),廟會就是為祭祀碧霞元君而興起的。廟會的時間為農曆四月十六至十八,共三天,由井陘舊城(現天長鎮)所在各村組織,邀請周圍四五十個村莊參加。遇豐收年景,還發請柬請縣府,特邀較遠的村莊的白臉社火與會。雪花山廟會僅次於蒼岩山廟會,屆時人山人海,百技紛呈,客商雲集,熱鬧非凡 。

過會規程

雪花山廟會有許多的講究,有嚴格的過會規程。

會查

井陘雪花山廟會圖片二 井陘雪花山廟會圖片二

起會前要進行三次“傳鑼會查”,就是會首派人到各村敲鑼通知。三月初一,首次傳鑼,各村準備;三月十五,第二次傳鑼,示意會期將近;四月初一,第三次傳鑼,示意會期在即,各村做好一切準備,按時赴會朝頂。第三次傳鑼時,傳鑼人帶一張“四月十八,聖母大會,朝山進香,風調雨順”的會帖,分送各村當事人。同時,在城莊的四路會首聚會商議過會各項安排,並抓閹排定抬槓次序。中午,“傳鑼人”在東聚門城樓、會源門覽秀樓、北關閣、東巷子閣高呼三聲:“會轉查了!”鑼聲不斷,以示“會查”結束。

請駕

每年廟會前一天,即四月十五,香頭要帶領八名轎夫抬著“駕”,鼓樂喧天,親往山上頂禮膜拜,“請神接駕”。

“駕”是一頂八抬殿式敞轎,駕中供奉聖母走像,駕前全副執事,龍虎八旗、肅靜牌、迴避牌、吊卦、萬民傘。三聲鐵炮響過,即刻起駕鑼響,一時鼓樂齊鳴,抬著“神駕”淌過綿河,經蔡莊,把“神駕”供於西關。

請駕儀式中的樂隊很有特點。樂隊在駕前開路,分輕、重兩組。重音樂是打擊樂,組成樂器有“文武喇叭疙瘩鑼,大篩(大鑼)小篩(小鑼)嘣嘣鼓,缽饒小鈸小嘡鑼”。文武喇叭各具特點。文喇叭因其音聲“嗡嗡”,故稱“嗡”,前邊有人扛著,樂手在後邊吹奏;武喇叭長九尺,可神縮,要揚首吹,音聲“嗚嗚”,故稱“嗚”。大篩鑼聲“嘡”,小篩鑼聲“當”,疙瘩鑼聲“叮叮”,鐃鈸聲“嘩嘩”,小嘡鑼聲清脆,還有一個手執的嘣嘣鼓。這些樂器組合在一起,樂聲粗獷,因此被稱作“響當會”。輕音樂有鼓板、捧笙、臥笛、長簫、直管、口笛、三弦、二胡、月琴、響板、打鈴、旋子、十樣錦,還有一個白色大海螺,樂聲悠悠。

演駕

演駕,就是為神演出,是敬神,也是正式的過會了。

演駕進行三天,十六、十七先後在蔡莊莊、南關莊沿村演出各一天,十八是正日子,在城街演出。 演駕隊伍按先後順序排列,最前面為顛槓,顛槓後為各種演唱及舞蹈節目,然後是社火,社火後是神駕前的執事、樂隊,最後是神駕。十八日的“演駕”一般於上午八、九點鐘,從西門開始,向東經城街、東關、北關、河東、南關,最後到雪花山。

井陘雪花山廟會圖片三 井陘雪花山廟會圖片三

演駕開始,九聲鐵炮響過,“馬子”赤膊上陣開路。最初為揮鞭開路,20世紀改為舞流星開路。開路之後即是顛槓。36抬槓箱或48抬槓箱,排列成隊。顛杠人或著肉色紡綢排扣上衣,燈籠褲,或著武生裝束,或著奇裝異服做丑角打扮。顛槓表演從上午九時一般要進行到下午二、三時左右,場面宏大,表演精彩。表演中,各種隊形穿插變換,或為“五馬破曹”式,或是走“8”字和走“剪子股”等等,顛槓的各種技法、絕活引人入勝。顛槓後接著演出節目。有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秧歌、絲弦等劇種的折子戲,有民間曲調《賣菜》、《鬧五更》、《小放牛》、《釘缸》等,還有拉花、說唱、啞劇等各種形式的節目。再接著是武術社火隊的表演,一般約有20多隊。演出沒有固定場所,邊行進邊演出,觀眾隨時可在街心橫放一條長凳,做表演場,看自己想看的節目。至雪花山腳,已近黃昏。

朝頂

各類節目依次邊演出邊行進,待至雪花山腳,已近黃昏,於是燈籠火把齊明,朝頂開始。

朝頂是壓軸戲,也是整個演駕的高潮。先在聖像前焚香,一時鑼鼓聲、炮聲響徹山谷。焚香後,抬槓、節目、社火大表演。隨後是跑陣,陣式有梅花陣、八卦陣、陰陽陣、五虎陣……變幻無窮。所有的演出都是為娛神,祈求“神靈捍衛,佑我黎民”。跑陣時,“龜馱碑”特許進殿,在“聖母”像前的大筐籮里蹲著團團拜舞,演員儘量摸取簸籮里的“油錢”(制錢、銅元),裝歸己有。龜亦為長壽聖物,裝取油錢算是“神”的特賜。

演駕結束,住持道人接“駕”,將聖母走像安置廟中。整個過程,鼓樂鞭炮聲聲,香菸繚繞,直至次日凌晨,方告結束。

廟會活動

廟會期間,在城隍廟上演四天三開箱的好戲。清代時可以“拉官戲”。不管是哪個戲班只要在該縣境內演唱,若被會首和官府看準議定,便暗暗派人,至演出地點,登台將鼓板反轉,意即“拉了官戲”,四月十五起到城煌廟演出四天,不給演出費,但供應好茶,演員住所較舒適,且“犒台”豐盛。每日三開箱必有兩犒台,大商號犒賞饅頭、豬肉, 動輒數十斤,或有點心。有時是“雙犒台”(賞雙份)。不拉官戲,就得“寫戲”(預約演出),經費不搞按戶攤派,而是靠布施。正豐煤礦是大“施主”,其次是各大商號,再其次是礦上的煤司、師爺、管帳先生及衙門裡的“頭面人物”。

節目沿街演出,也可獲得犒賞。若抬槓穿堂(即在縣衙大堂前廣場穿過),衙門裡的“達官貴人”也得自掏腰包封賞,幾任知縣都出過賞錢。

會首、管事的籌備、組織廟會,都是盡義務,支派人去聯絡會事、登門化緣也是義務性質,人們都樂意,那個村也有很多熱心人。演員也是自帶乾糧,在演出間隙蹲在攤旁啃吃。只是給扭拉花的小演員們買些糖果梨糕,這就是酬勞了。

廟會期間,雪花山頂最少有一台戲,有時唱對台,若沒有某村或某大戶許願獻戲,就靠善男信女們的油錢了。一應開銷,廟會後黃榜公布,誰也不敢吃黑錢,怕惹怒“神”而遭報應。

廟會也是最大的物資交流大會。交流的商品以農具為多,廟會的性口市成交常達二三百頭。日用雜貨、兒童玩具、婦女用品、粗布花布也極豐富。風味小吃、炒麵茶湯也搶時上市。糖人、面人、團扇、汗傘,吸引了許多兒童婦女。所以,趕廟會的人山人海,有一部分是來燒香敬神,有的人是看熱鬧,還有不少人則是為了購物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