陘城四合院

井陘城內民居,多屬明、清四合院格局,但與北京“平窗對視”的小四合院不同。

簡介

官宦之家(五品以上),大門正開,門內必設雕磚隱壁或木構屏門,所謂“神不露相”;普通民家,多開順直門,一牆二用,省建隱壁。主房高起,長幼有秩,院落再多,龍溝(水道)必合由大門側匯出,所謂“財不外流”。門牆多置豎、臥雙石“抽封”,一壯觀瞻,二求鞏固。陘城地勢,北高南低,俗謂“簸箕城”,因地制宜,建屋築宅,構制規模,也不盡同。

廳堂四合院

有廳、堂的宅院,規模較大,外觀氣派,示其“高貴”。大門兩旁置石鼓門墩,歪嘴石獅,雕花上馬石,門外豎刁斗旗桿或官家為樹旌表功德的過街石坊,西門街明萬曆時右都御史霍鵬宅即如此。他屬正三品官,八字開門,門內為面闊五間的“白虎廳”,廳咎為主房樓院天堂,附廂房,今明代臘梅尚存。東側夾道長約30米,北通後花園,古井雖掩,遺蹟仍在。東連三個磚瓦木石結構基本相同的四合院,主房高起,七級石階,最東院內有長約20米、寬約2米的地下室,據傳是霍家寶庫,原有東西走廊,雨不濕衣。霍宅占地約千餘平方米,今已改建為天長醫院。與此相類似的南門街明嘉靖時山西寧武兵備道李春芳宅,進大門、穿屏門,對面是面闊七間的“黑虎堂”,西為客廳院,東為管事房,東西馬道通達二門,碾房、磨房、水井俱備。二門內樹“福祿壽”隱壁,正堂七間,鐵角吞獸蟋螭脊,灰瓦覆頂,堂前有執事(旗牌傘蓋之類)月台,想見昔日氣派,惜“黑虎堂”被惡霸縣長王景岳折除,巍峨的正房被房主改建為平房,內部雖現代化,但古貌全無。客廳院尚完好。

連鎖四合院

西門等原城隍廟對過,有清沫舉人蔡汝翼宅,坐南朝北,是典型的正門四合院。門階三級,石鼓門墩,高懸“文魁”木匾。門內設隱壁,左右各兩間臨街,東西配房各三間,主房高起,登階七級,臥檐廊柱,筒瓦鋪頂,玲瓏正脊,樸實無華。族人溫、良、恭、讓,聚居隔壁蔡家巷,巷長約60米。蔡良以操刀團練故,曾被授與六品頂頂戴,位居知縣之上,因此其弟兄四人的宅院頗具規模。沿巷西側為一連串四所門當戶對、構制嚴整、且體式相同的四合院。雕獅門墩,門樓高起,構連屏門,南北一線。如遇婚喪嫁娶,穿堂洞開,四院一家,男來女往,凸顯其族人之旺。審其宅院松制是夾道順直門式,因為蔡家巷家實一條小街。夾道迎面隱壁雕磚飾砌,通往蔡家巷之拱券磨磚對縫。四院雨水統由街門匯出,特符封建堪輿之說。今蔡家雖已分居,仍可窺其舊制。主院室內花窗有“太白醉酒”藝雕,古相灑脫,詩意盎然,隔扇托花貼金,有人出高價求購這組木雕,被房主婉絕。

套進四合院

南門等首富郝家,有田六頃,騾馬八條,常年雇有廚師女傭,走親訪友,男騎高馬,女乘騾轎,家雖富有,卻不驕橫,男女主人,樂善好施,敦睦鄰閭,里人稱之。其居舍據傳是仿保定府其大戶而建,深居陋巷,卻具規模。其格局為帶跨院的套進四合院,座西朝東,也屬夾道直門式。巷北跨院,原為女校,今已改建為禮堂,隱壁上原砌雕獅,今改為瓷磚迎客松。正門臥檐明柱,有氣勢。稍進,北跨院為一組套進的雙層四合院,院門連屏門,北房高起,階七級,下有暗室,傳為惡霸縣長王景岳仿都堂院的“寶庫”而築。再進,南折,西面即郝家正院,雖謂四合,僅以西牆隔開,實三西房。對面有穿堂門。與兩個套進的四合院相連,婚喪時則統成一體。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中西合璧式隔牆套進的四合院,日偽時縣商會居此。前院是較敞闊的葡萄院,荷花池居中,頗雅靜,側門是解放後為方便進出而開,非昔日原貌。

郝家三傳至郝 ,田廟盪盡,家業已衰,但架子末倒。 性喜園藝,從津、保購得奇花異草、裝點庭院,先後小園爬山虎扒滿花牆,稻花飛火,藤蘿泛紫,豆瓜架下,鵝鴨吸嬉,轆轤嚕嚕,汲水揚波,桑麻散植埂畔,茅屋之架田邊,置身其境,如在山野田園,此園今已普建民居。這所民宅,日偽時被縣長王景岳侵吞,今為天長鎮人民政府駐地,幾處套院保存完好,唯正院荒涼破落,實應整飾。

居高臨下的三截四合院

東關街路北有清初通州副總兵許國壁宅。北臨台子巷,北高南低,傾斜約30米,因勢起建高、中低的三截院,家序井然,視住房可判知其輩次,臨街大門豎雙獅,穿敞廳,達木雕垂花門。仰視遞升的院落,頗具勝勢。出後門通台子巷,原有許家後花園,清末落入大哀悼郝得財之手,平整為打麥場。郝得財築宅別具心裁,與許宅正相反,在台子巷南側開一小門,順披而下,辟一斜伸約30米的狹道,側旁建兩組高低不同的四合院,特嚴謹。可謂“潛居地下”。此外北關有豪富黃家曲折迂迴的多重四合院,夾道縱橫,步入如轉迷魂陣。此實房主有意為之,如有不測,便於躲避,但終未逃脫民國十八年被奉軍砸明火的浩劫。解放初“城關鎮”鎮政府曾駐此,今為民宅,已全部改建,不贅。至於220多年歷史的皆山書院,堪稱陘城清代四合院的薈萃,分前院、中院、樓院、後院、高院及東西跨院六部分,保存完好,今為天長鎮中國小。昔有“欲達達人”過街小橋可直達東聚門上的迭檐藏書樓,如得復建,將為此徒步旅遊小山場面增添古色古香的濃郁色彩。

城壕民俗街民俗點滴

河北省民俗學會於雪花山廟會之日5月21日(四月十八)隆重地為城壕民俗街揭牌,以謀開發。此街長約百米,古貌猶存,八一製片廠、河北省電視台曾在此多次拍取外景,街雖短窄,卻是出現第一“繁華”地。昔有辮子樓(除剃頭、修面、打辮子外,還有墜耳、打眼、捶背、按摩、小下火、大下火、揉腿、捏腳等服務項目,民國初樓上設女部,增添了剪髮和推頭,吳家垴吳田子曾在此學藝。20年代末,失火全毀。)大煙館、馬尾蘿鋪、方四保燻肉鋪、瞎老一燒雞鋪、火燒卷子坊、景子雜麵、黃醜子清水 、蘆四成少鍋面粥攤、廣義齋蜜果點心鋪,還有馮記銀樓、黃記澡塘、華記茶飯莊、永盛增、端盛昌米麵店、三和客棧等小有名氣的不少商號;更有中共井陘特支的地下站啟民書局及楊秀峰同志舉辦冀西民訓處時住過的蘆家(思廣)小院。此街包括蘆家巷有多年個體小四合院,多開順直門以省地基,門內隱壁上設土地龕,院內牆上有天地龕,“拜天地”“祭土地”是神州大婚喪民俗中必敬必祝的兩位“神靈”。街南頭小小的五道祠緊挨觀音閣,是昔日喪家為死者燒斷衣錢、斷魂錢的地方,明代石香爐猶存。此環廊明柱、垂檐翹角、“楊柳一灑”的明代飛閣,可攀階而上,縱覽陘城抱水環山的秀麗景色。閣下東側的甜水井,常年水旺,向為東關商號及附近民家供水之源,西側的“井陘汛”營房,據縣誌記載:滿員50人,平時約半,是明、清兩朝場面防、緝盜、循綿蔓水“傳河”防汛的兵卒駐地,閣上現存明隆慶間“燕晉通衢”石額及清初碑石,旁有石眼,徑約一尺,可直接汲取閣下甘泉,以供閣上僧俗日用,可以想見此閣在昔日常年的多重作用。民俗街北端的遞運所,是井陘驛道的始發站,俗稱“報店”,捕快、傳差駐此。店內設官賭場(寶局),是衙役及無賴們撈錢之所,後為馬廄。報店東隔廣義齋緊鄰台子巷口的晾駕台,台為石砌,高可盈尺,方約二米,是明萬曆時許爾忠、許爾孝特為城關廟會場時安置銅頂黃幄八人抬的“神駕”而築,旁堅高幡,為演會曲藝張勢。兄弟二人素好公益,據傳,應邑人都御史霍鵬之託,挑選鄰閭男童,聘僱技高樂手,習練南曲《漁家樂》,廟會時以拉花形式走演街頭,這是井陘“文拉花”的另一支派,沿襲不衰,成為東關街曲藝的保留節目。昔時鄉民祈雨,在晾駕台起“龍駕”,抬往玉峰山水簾洞求“神水”,衙置則遠往大名府或趙州范莊請龍牌(鐵制),俗事相沿,煞是隆重,因此又名“龍王台”。每年燈節,城壕街口、台子巷口、城背后街口、東聚門口、牌樓高起,披紅掛綠,台子巷碗燈縱列,仰望像燈燈船,城壕街煙火瀰漫,遠看似條火龍。觀音閣打扮得燈火輝煌,蔚然壯觀。街頭火獅逞威,噴煙吐霧,街尾金友展勢,閃電爭輝,吊掛飄飛,謎燈閃爍,賞燈射謎,摩肩接踵,加之夜舞流星,晝耍雄獅,民藝踩街,鼓樂喧天,展示著城壕民俗街歡樂祥和民情風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