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黃

九月黃

九月黃,芸香科,柑橘屬植物。木質藤本,全體無毛。花期4-5月,果期8-10月。產於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四川、貴州。生於海拔300-940米的山地疏林或密林中、山谷溪邊或丘陵林緣。

基本信息

品種簡介

九月黃九月黃
九月黃是一種原生態無污染的綠色 水果,集食用與藥用一起,葉片有五片至七片,是一種野生經濟類木質莖半常綠藤本植物,它成熟的果肉金黃甘甜、清香可口,生長在山間, 成熟後陪人們採集食用。科學界對九月黃果實的 營養物質進行了分析,發現其是一種非常有有營養價值的野生水果,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水果。通過胺基酸自動分析儀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等方法進行分析,結果表明:100g鮮果內中VitaminC、脂肪、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別為0.91mg,45mg,2.2g;所測l7種胺基酸總量為1.342g,其中含有7種人體必需 胺基酸為567mg/100g。占胺基酸總量的42.3%;可溶性固形物的總含量2.46%;可 滴定酸為0.3512%;可食率20.5%。是一種原生態對小孩、老了人都非常有幫助的營養價值極高的水果,有效改善人的食慾,精神旺盛。具有舒肝理氣,活血止痛,除煩利尿。治肝胃氣痛,胃熱食呆,煩渴,亦白痢疾,腰痛,預防風濕等。

形態特徵

九月黃 九月黃
木質 藤本,全體無毛。小枝幹時灰褐色,有線紋,直徑3-4毫米。掌狀複葉有小葉5-7片;葉柄長4-6厘米;小葉近革質,嫩時膜質,長圓狀倒卵形、近 橢圓形或長圓形,長5-7(9)厘米,寬2-3厘米;頂端急尖或有時漸尖,基部近圓或鈍,上面深綠色,乾時灰欖綠色,下麵粉綠色,乾時 黃綠色,基部葉脈近三出,側脈每邊5-7條,與中脈及纖細的網脈均在上面凹陷,下面微凸起;小葉柄長7-20毫米,中間一枚最長。花雌雄同株,白色,數朵組成總狀花序; 花序長3.5-7厘米,2至多個簇生,與葉同自芽鱗片中抽出;總花梗纖細;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約4毫米。雄花:萼片近肉質,外輪3片狹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12毫米,寬2.5-4毫米;內輪3片狹線形,長8.5-9毫米,寬0.8-1毫米;雄蕊長5.5-6毫米,花葯不等長,分離,直,頂端完全無凸頭,花絲長3.5-4毫米,上部稍分離,下部合生為細圓筒狀;退化心皮絲狀。雌花:萼與雄花的相似;心皮3, 卵狀圓柱形,長約4毫米,柱頭近頭狀;退化雄蕊鱗片狀,直徑約0.2毫米。果長圓形,長可達7厘米,寬4厘米,厚3厘米,兩端略狹,果皮熟時黃色,乾後變黑色,平滑或有不明顯的小疣點。 花期4-5月, 果期8-10月。

果實性狀

本品為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三葉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z.或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z.var.australis(Diels)Rehd.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夏、秋二季果實綠黃時採收,曬乾,或置 沸水中略燙後曬乾。本品呈腎形或長橢圓形,稍彎曲,長3~9cm,直徑1.5~3.5cm。表面黃棕色或黑褐色,有不規則的深皺紋,頂端鈍圓,基部有果梗痕。質硬,破開後,果瓤淡黃色或黃棕色;種子多數,扁長卵形,黃棕色或紫褐色,具光澤,有條狀紋理。氣微香,味苦。

產地分布

國內分布:雲南、四川、廣東、 廣西、湖北、江西、 安徽、江蘇、 湖南、甘肅、福建、浙江等省。
國外分布: 朝鮮、日本。

製法

洗淨,曬乾。用時打碎。

主要功能

九月黃 九月黃
疏肝,補腎,止痛,利尿,殺蟲。主治: 胃痛,疝痛,睪丸腫痛,腰痛,遺精,月經不調,白帶,子宮脫垂。用於脘脅脹痛,經閉痛經,小便不利,蛇蟲咬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