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名人堂

五四運動名人堂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五四運動發起人之一魯迅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後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正式用筆名——魯迅。被譽為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
(圖)魯迅(1881.9.25—1936.10.19)魯迅(1881.9.25—1936.10.19)

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國小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魯迅生平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

(圖)魯迅魯迅

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

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蒐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國小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緒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青年魯迅出生地:生於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台門周家,魯迅原名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歲,使用魯迅為筆名。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谿縣知縣,此時正在北京任內閣中書。後任內閣中書。
(圖)年輕時期年輕時期

父親: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閒居在家。因肺結核而死。
母親:魯瑞(1858~1943)當地舉人魯希曾三女,思想頗為開通,出身於紹興近郊安橋頭一戶官宦人家,沒念過書,但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
家庭:
在紹興,周家算得上一門望族,做官經商且都不說,單是人丁的繁衍,就相當可觀,所以到魯迅出世的時候,周家已經分居三處,彼此照應,儼然是大戶了。魯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過江西一個縣的知縣老爺,後來又到北京當上內閣中書,成為標準的京官。紹興城並不大,像周介孚這樣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贏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門上那一 欽點"翰林"的橫匾,正明白無誤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魯迅真是幸運,他的人生長途的起點,就設在這樣一處似乎距樂園相當近便的地方。
這就使魯迅獲得了一系列窮家小戶的孩子所無法享受的條件。家裡四五十畝水田,就是周介孚不從北京匯一文錢回來,日常生計總是綽綽有餘,足以將貧困從他身邊趕得遠遠的。周家是講究讀書的,周介孚甚至有過讓兒孫一起考取翰林,在門上懸掛著“祖孫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額的雄心,那種書香人家的氣氛,自然相當濃厚,魯迅家中有
(圖)魯迅抱著孩子魯迅抱著孩子
兩隻大書箱,從《十三經註疏》和《四史》,到《王陽明全集》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從《古文析義》《唐詩叩彈集》,到科舉專用的《經策統纂》,甚至《三國演義》《封神榜》那樣的小說,都擠擠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裡有書,眾多親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書甚豐,而且不單是那些枯燥難懂的正經書,更有許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歡的好玩的書,從畫著插圖的《花鏡》,到描寫少男少女的《紅樓夢》,幾乎什麼都有。
一次,一位親戚甚至允許魯迅到一間堆滿雜書的小屋於里自由翻揀,他推開那房門的一剎那間,臉上的表情會是多么驚喜!從六歲開始,魯迅就開蒙讀書,先是隨本家親戚學,後來又被送到紹興城內最有名的一家三味書屋去讀經書,《論語》、《孟子》……甚至連古舊難懂的訓詁書《爾雅直音》,也在塾師的指導下讀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說, 一定不覺得這樣讀書有什麼快樂,但是,一個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著書香門第的薰陶,有博學的老師指點,能夠日日讀書,還能用壓歲錢自己買喜歡的書來讀,這實在是那個時代的小孩子能夠享受的最好的條件了。中國是個講究父權的國家,獨鍾那種粗暴專橫,將子女認為私產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遇上這樣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會被糟蹋得暗淡無光。魯迅的運氣如何呢?周介孚雖然脾氣暴躁,有時候要打罵孩子,但在教魯迅讀書這件事上,卻顯 得相當開通。那時一般人家的孩子,開蒙總是直接就讀四書五經,叫一個六歲的孩子天 天去念"學而時習之",他會多么痛苦?周介孚卻不這樣,他讓魯迅先讀歷史,從《鑒略》開始,然後是《詩經》,再然後是《西遊記》,都是選小孩子比較感興趣的書。即使讀唐詩,也是先選白居易那些比較淺直的詩,然後再讀李白
(圖)作品作品
和杜甫,這就大大減輕了魯迅開蒙的苦悶。祖母更是特別疼愛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讓魯迅躺在大桂樹下的小板桌上,搖著芭蕉扇,在習習的涼風中給他講故事,什麼貓是老虎的師父啦,什麼許仙救白蛇啦,魯迅直到晚年,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興味和愜意。魯迅的父親周伯宜,神態一本正經,卻比祖父更為溫和。他家教雖嚴,卻從不打小孩子。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會》中,記過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魯迅那樣快樂的時刻,偏偏逼他去背書。可實際上,周伯宜平時對兒子們的讀書,監督得並不緊。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寬容。 有一次魯迅和弟弟偷偷買回來一本《花經》,被周伯宜發現了,他們又害怕又絕望,因 為這是屬於閒書,一般人家都不許小孩子看的:"糟了,這下子肯定要沒收了!"誰料周伯宜翻了幾頁,一聲不響地還給了他們,使他們喜出望外,從此放心大膽地買閒書,再不用提心弔膽,像做賊似的。至於母親魯瑞,對他的摯愛就更不必說了,幾個孩子當 中,她最喜歡的就是魯迅。從人情來講,父母總是愛子女的,可由於中國人祖傳的陋習,這種父母之愛竟常常會演化成對幼小心靈的嚴酷的摧殘。當然不能說魯迅就沒有遭過這 樣的摧殘,他後來會寫《五猖會》,就說明內心也有深刻的傷痕。但總的來說,他還是相當幸運的,至少在童年,他經常都是沐浴在溫和寬厚的長輩之愛中。魯迅曾在《野草》中寫了一篇關於他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這篇文章叫《風箏》,國中七年級上冊有選這篇文章。

魯迅-人生經歷

1881年初三(公曆9月25日),魯迅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

1886年6歲,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1888年8歲,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是歲一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1892年12歲,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在塾中,喜乘閒描畫,並蒐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後遷皇甫莊、小皋步等處。

1892年12月30日,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圖)魯迅魯迅

1893年13歲,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

1893年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藥店者累年。

1896年16歲,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家境益艱。

1898年18歲,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改名樹人。

1899年19歲,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課餘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1901年21歲,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1903年23歲,為《浙江潮》雜誌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1904年24歲,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台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1906年26歲,回家,與山陰朱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1907年27歲,年夏,擬創辦文藝雜誌,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誌撰文。

1908年28歲,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1909年29歲,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

1910年30歲,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1911年31歲,紹興光復,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冬,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

1912年32歲,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是月公餘纂輯謝承《後漢書》。

1913年33歲,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餘校《嵇康集》。

1914年34歲,公餘研究佛經。

1915年35歲,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是年公餘喜蒐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36歲,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是年仍蒐集研究造象及墓誌拓本。

1917年37歲,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是年仍蒐集研究拓本。

1918年38歲,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1919年39歲,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後收入雜感錄《熱風》。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1920年歲40歲,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圖)魯迅魯迅

1921年41歲,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1922年42歲,八月又校《嵇康集》。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1923年43歲,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九月小說第一集《吶喊》印成。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1924年44歲,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屋。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七月住西安講演,八月返京。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是年冬為《語絲》周刊撰文。

1925年45歲,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先生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十一月,雜感第一集《熱風》印成。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誌。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

1926年46歲,女子師範大學恢復,新校長易培基就職,先生始卸卻職責。同月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三月,“三一八”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八月底,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九月《彷徨》印成。十二月因不滿於學校,辭職。

1927年47歲,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七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八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同月《野草》印成。八日,移寓景雲里二十三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十月抵上海。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1928年48歲,《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唐宋傳奇集》下冊印成。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十一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1929年49歲,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範學院,第一師範學院等校講演。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藝術論》譯成出版。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嬰。同月為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1930年50歲,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連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請通緝“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代文藝叢書》。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訖。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熱。同月十七日,在荷蘭西菜室,赴數友發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十月四五兩日,與內山完造同開“版畫展覽會”於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一店樓上。同月譯《藥用植物》訖。十一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1931年51歲,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同月二十八日回舊寓。三月,先生主持“左聯”機關雜誌《前哨》出版。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七月為增田涉講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瞥》。八月十七日請內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本。同月《毀滅》制本成。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1932年52歲,二十九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四月編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閒集》。編一九三○年至三一年雜文,名曰:《二心集》。五月自錄譯著書目。九月編譯新俄小說家二十人集上冊訖,名曰:《豎琴》。編下冊訖,名曰:《一天的工作》。十月排印《兩地書》。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範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圖)做演講做演講

1933年53歲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於天馬書店。同月二十七日移書籍於狄思威路,稅屋存放。四月十一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決絕。七月,《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一。十月先生編序之《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里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1934年,54歲,《北平箋譜》出版。三月校雜文《南腔北調集》,同月印成。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十月《木刻紀程》印成。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準風月談》出版。

1935年55歲,譯蘇聯班台萊夫童話《表》畢。二月開始譯果戈里《死魂靈》。四月《十竹齋箋譜》第一冊印成。六月編選《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並作導言畢,印成。九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卷。十一月續寫《故事新編》。十二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並作序。

1936年56歲,肩及脅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畢,即出書。二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卷。五月十五日再起病,醫雲胃疾,自後發熱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甚危。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可略作數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O•V•《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七月,先生編印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刊號作小文。十月,體重八十八磅,較八月一日增約二磅。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能偶出看電影及訪友小坐。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十七日出訪鹿地亘及內山完造。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

魯迅-文學作品

《而已集》文選 ;《魯迅傳略》 ;《偽自由書》文選 ;《野草》 ;《朝花夕拾》;《吶喊》文集;《二心集》文選 ;《阿Q正傳》; 《白光》; 《端午節》; 《風波》;《故鄉》; 《孔乙己》;《狂人日記》;《明天》;《社戲》; 《頭髮的故事》 ;《兔和貓》 ;《一件小事》 ;《鴨的喜劇》;《藥》; 《彷徨》文集;《祝福》; 《兄弟》 ;《在酒樓上》; 《傷逝》; 《離婚》 ;《孤獨者》; 《高老夫子》; 《示眾》 ;《長明燈》;《肥皂》; 《幸福的家庭》 ;《墳》文集;《題記》 ;《我之節烈觀》;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娜拉走後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 《論雷峰塔的倒掉》;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說鬍鬚》; 《論照
(圖)五四運動名人堂五四運動名人堂

相之類》; 《看鏡有感》 ;《燈下漫筆》; 《春末閒談》 ;《論“*的!”》 ;《雜憶》 ;《從鬍鬚說到牙齒》 ;《寡婦主義》 ;《堅壁清野主義》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寫在‘墳’後面》 ;魯迅作品集《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野草》(散文詩集)1927;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三閒集》(雜文集)193;,北新《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準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民眾圖書公司《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閒書屋《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閒書屋《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閒書屋《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閒書屋《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魯迅書簡》許廣平編。

魯迅名言

 詩句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自題小像)
3、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魯迅·無題)
4、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魯迅·無題)
5、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
6、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
7、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魯迅題三義塔)
8、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 (魯迅·悼楊銓
9、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評《史記》)
言論
1、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魯迅)
(圖)魯迅魯迅

2、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 (魯迅)
3、我好像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魯迅)
4、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 (魯迅)
5、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
6、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魯迅)
7、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魯迅)
8、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魯迅)
9、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 (魯迅)
10、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 (魯迅)
11、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魯迅)
12、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魯迅)
13、人類總不會寂寞,以為生命是進步的,是天生的。 (魯迅)
14、只要從來如此,便是寶貝…… (魯迅)
15、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魯迅)
16、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 (魯迅)
17、其實先驅者本是容易變成絆腳石的。 (魯迅)
18、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魯迅)
19、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了。 (魯迅)
20、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 (魯迅)
21、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恆心,是很不好的。(魯迅)
22、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魯迅)
23、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魯迅)
24、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 (魯迅)
25、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魯迅)
26、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魯迅)
27、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魯迅)
28、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魯迅)
29、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
30、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魯迅)
31、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
32、懷疑並不是缺點。總是疑,而並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魯迅)
33、糾纏如毒蛇,執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於也頹廢的快。 (魯迅)
34、巨大的建築,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我們何嘗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魯迅)
35、寧可與敵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魯迅)
36、名言著輕蔑什麼人,並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魯迅)
37、只有孔乙己來了,才可以笑幾聲。(魯迅)
38、唯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魯迅)
39、凡事總需研究,才會明白。(魯迅)
40、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魯迅)
41、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魯迅)
42、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魯迅)
43、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魯迅)
44、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魯迅)
45、謙以待人,虛以接物。(魯迅)
46、自由固不是錢所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魯迅)
47、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魯迅)
48、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

魯迅曾用筆名

魯迅筆名總計179個:
一字筆名有15個:卂 飛 樹 俟 獨 洛 乾 豫 L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二字筆名有116個:乾凡 飛迅 直庚 樹俟 獨洛 敖隼 旁斡預 L.S. 丁璫 丁萌 士繇 E.L. 及鋒 之達 子明 豐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頭 中拉 長庚 公汗
風聲 巴人 龍剛 且介 且文 史賚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飛 飛斐 冬華 樂文 樂賁 樂雯 品音 記者 動軒 仲度 華圉 自樹 許遐 許霞 迅行 葦索 杜斐 何乾 一尊 余銘 譯者 張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羅憮 佩韋 周樹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繼 茹蓴 樹人 候堂 獨立 姜珂 洛丈 神飛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曉角 翁隼 唐俟 旅隼 朔爾 家乾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於 黃棘 夢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靈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僑 越容 楮冠 魯迅 尊古 游光 遐觀 編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沖 孺牛
(圖)魯迅先生魯迅先生

三字筆名有37個:華約瑟 齊物論 唐豐瑜 唐元期 黃凱音 戛劍生 康伯(白)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編輯者 編纂者 纂述者 杜德機 何家乾 何家斡 即魯迅 張承祿 張祿如 周玉才 周動軒 小孩子 豐之餘(瑜) 韋士繇 鄧當世 白在宣 周樹人 周樟壽 周豫才 宓子章 趙令儀 某生者 倪朔爾 欒廷石 孺子牛。
特殊類有11個:ELEF 旅滬記者 宴之敖者 楮冠病叟 中國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譯文社同人 鐵木藝術社 旅滬一記者 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閒書屋

魯迅-作品風格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中國的小說到了魯迅那裡,才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這個更廣大的題材領域,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鬱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這是一個多么冷酷無情的世界!這是怎樣一種扭曲的人生!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挺起腰桿來做人,爭取自己幸福的未來。
除了社會底層的人物形象之外,魯迅還塑造了一些剛剛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這些知識分子有進步的要求,有改善社會的良好願望,有對人、對己的真誠的感情,真誠的愛,但當時的社會卻不能容忍他們。“狂人”詛咒人吃人的現象,希望人人都能成為“不吃人的人”,成為“真的人”,周圍的人就把他當成瘋子,必欲除之而後快(《狂人日記》);夏瑜為社會而犧牲,茶客們說他“瘋了”,華老栓則用他的血來治自己兒子的病(《藥》);魏連殳關心中國社會,社會卻來迫害他,到他不再關心中國社會時,周圍的人卻來巴吉他(《孤獨者》);《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傷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為社會,為自己,追求過,奮鬥過,但在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經歷的都是悲劇的命運。魯迅同情這些知識分子,就是同情中國社會,關心中華民族的命運,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只有這些知識分子還在為社會的進步而掙扎、奮鬥。

魯迅的作品對勞動人民寄於了同情
魯迅對社會上的兩類人是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的,那就是那些權勢者和偽君子。《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緻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這需要高超的藝術功力。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人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人們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緻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潛藏著多么豐富的內涵,我們還不可能盡數感覺到,隨著我們社會經驗的增加和人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就會不斷從中生髮出來。

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最充分體現魯迅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鬥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國古代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文化,西方中世紀處在一種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統治之下,只要掙脫了這種宗教文化的束縛和禁錮,西方的近現代文化就有了發展的力量。中國古代文化則是由各種不同的文化共同構成的,在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各種文化都摻雜在了一起,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衊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鬥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鬥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闢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緻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讚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徹底打破了中國古代散文“溫柔敦厚”美學風格的束縛,更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圖)《故事新編》是魯迅晚年的作品 《故事新編》是魯迅晚年的作品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魯迅的思想和藝術的創造力是驚人的,他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這使他成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個世界性的文學大師。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鬥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鬥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周海嬰眼中的魯迅與許廣平

  或許是由於政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父親的形象都被塑造為“橫眉冷對”,好像不橫眉冷對就不是真正的魯迅、社會需要的魯迅。的確,魯迅是愛憎分明的,但不等於說魯迅沒有普通人的情感,沒有他溫和、慈愛的那一面。
(圖)魯迅一家人魯迅一家人
我後來也問過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沒有看見過我爸爸發脾氣的樣子?”他說從來沒有。在我眼裡,母親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包含著兩種:一種是學生對老師的崇敬,還有一種是夫妻之間的愛護、幫助。我母親在她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父親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裝等等。母親喊父親什麼,我不記得了,記憶中也沒有她老遠喊父親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親面前,詢問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該量體溫了、該吃藥了,是一種自然的平視的狀態。
母親是父親的一片綠葉,為父親做了很多工作,母親當年也是一位有才華的女性。母親告訴我,她後來也跟父親提到過,想出去工作;父親聽到後,把筆放下嘆了口氣:“那你出去我又要過我原來的生活了……”於是母親放棄了原來的想法。我想魯迅最後十年能創造出那么多的傳世作品,當中也有母親的犧牲。雖然希望出去教書的母親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覺得用自己的犧牲換來父親創作的高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魯迅相貌普通,濃眉大眼,眼神透有幾分深邃。濃八字鬍,頭髮整齊肅起,頗為滄桑。臉型方正,幽默。照片上的魯迅多很嚴肅,但實際魯迅很愛笑,有時笑起來菸斗都拿不住。

名人評論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自《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98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摘自《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4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葉聖陶: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
鄭振鐸:魯迅先生的死,不僅是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是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老舍: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茅盾:要冒鄭這一切偉大的永久紀念的必得辦到,由一個先決條件:學習魯迅!
魯迅逝世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懷魯迅》郁達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載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學》第七卷第五號。

魯迅用筆名發表的文章

戛劍生 1898年作《戛劍生雜記》,發表於1936.11.16日《宇宙風》半月刊第29期。
樹人 1903.6.8日詩《題照贈仲弟》。收入《集外集拾遺》附錄一。
庚辰 《譯哀塵》,發表於1903年6月15日《浙江潮》第5期。
自樹《斯巴達之魂》(小說),發表於1903.6月和11月《浙江潮》月刊第5、9期。
索子 1903年作《中國地質略論》,發表於同年10月10日《浙江潮》月刊第8期。
索士 1903年譯《地底旅行》,發表於同年12月《浙江潮》月刊期第10期。
令飛 1907年作《人之歷史》一文,發表於同年12月《河南》月刊期第1號。
迅行 1907年作《文化編至論》,發表於1908年8月《河南》月刊第7號。
1910年8月15日《致許壽裳函》。
黃棘 1912年作《〈越鐸〉出世辭》,發表於1912年1月3日越鐸日報》創刊號。
周豫才 1912年2月19日《越鐸月報.告白》。
周樹 1913年11月17日作《〈嵇康集〉跋》,收入《魯迅全集》1938年6月版第9卷。
魯迅 1918年4月2日作《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月刊第4卷5號。
唐俟 1918年作新詩《夢》。發表於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5號。收入《集外集》。
俟見於 《隨感錄.二十五》,發表於1918年9月15日《新青年》月刊第5卷3號。
迅見於 雜文《隨感錄.三十八》,發表於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月刊5卷5期。
神飛 1926年12月3日作《阿Q正傳的成因》,文內自述。
庚言 首見於《美術雜誌第一期》一文,發表於1918年12月29日出版的《每周評論》第2號。
風聲 1921年4月12日作雜文《生降死不降》,發表於1921年5月6日《晨報副刊》。
尊古 見於雜文《“則皆然”》,發表於1921年11月3日《晨報副刊》。
巴人 1921年12月作《阿Q正傳》,發表於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晨報副刊》。
某生者 1922年9月20日作雜文《“以震其艱深”》,發表於1922年9月20日《晨報副刊》。
雪之 1923年9月作文《“兩個桃子殺了三個讀書人”》,發表於1923年9月14日《晨報副刊》。
敖者 1924年1月23日作雜文《奇怪的日曆》,發表於1924年1月27日《晨報副刊》。
宴之敖者 見於1924年9月21日作《〈俟堂專文雜集〉題記》一文。

(圖)魯迅 魯迅

俟堂 見於魯迅手輯的《六朝造象目錄》稿本。
“……即魯迅” 1924年11月26日《致錢玄同》書。
L.S 1925年1月4日譯《PETDFI SANDOR的詩》,發表於1925年1月12日和1月26日《語絲》周刊第9期。
冥昭 1925年4月22日作雜文《春末閒談》,發表於1925年4月24日《莽原》周刊第一期。
凡見於1925年7月12日《致錢玄同》的信。收入《魯迅書信集》。
杜斐 1925年譯《從淺草來》一文,發表於1925年12月5日,8日,12日《國民新報副刊》。
楮冠 1927年8月8日作《書苑折枝》(雜文),發表於1927年9月1日《北新》周刊45-46期合刊。
楮冠病叟 見於《書苑折枝》一文的短序之末。這個筆名是針對高長虹攻擊魯迅的一種回擊。
華約瑟 1927年9月23日作:《述香港恭祝聖誕》,發表於1927年11月26日《語絲》周刊第一百五十六期,發表時用致編者的信的形式,刊載在“來函照登”欄內。這個題目是後來加的。
中拉 1927年12月作雜文《〈丙與甲〉按語》,發表於1927年12月31日《語絲》周刊卷3期。
葛何德 1928年譯《生活的演劇化》一文,發表於同年7月20日《奔流》月刊第1卷第2本。
封余 1928年11月1日作信《關於粗人》,發表於1928年11月15日《大江月刊》。
許 霞 1928年譯《訪革命後的托爾斯泰故鄉記》,發表於1928年12月30日《奔流》月刊第一卷第七本。(“許霞”是許廣平同志的小名,魯迅偶爾用之)。
EL ELEF “EL”是英文“象”(Elephane)的前兩個字母,“ELEF”是德文“象”(Elefane)的頭四個字母。這兩個筆名均用於1929年5月至6月間魯迅給許廣平的信中。
許遐 1929年9月8日譯完《小彼得》,1929年11月由春潮書局出版。
L 1930年1月16日作《現代電影與有產階級》一文,發表於1930年3月1日《萌芽》月刊第一卷3期。
隋洛文 1930年6月10日譯《被解放的堂.吉訶德》,發表於1931年11月20日《北斗》月刊第一卷3期。
洛文 1930年10月18日譯《藥用植物》,發表於1930年10月至11月《自然界》5卷9、10期。
令斐 1931年1月21日《致許壽裳》,收入《魯迅書信集》。
豫才 1931年2月24日作《致曹靖華》一文的署名。
豫 1931年6月13日《致曹靖華》一文之署名,為豫才之略寫。
唐豐瑜 1931年4月1日作《〈勇敢的約翰〉校後記》。1931年10月刊載於湖風書店出版的《勇敢的約翰》一書內。
冬華 首見於雜文《以腳報國》,發表於1931年10月20日《北斗》月刊1卷2期。
長庚 1931年作雜文《唐朝的釘梢》,發表於1931年10月20日《北斗》月刊1卷2期。
宴敖 見於雜文《“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命運》,發表於1931年10月23日文學導報》半月刊,6、7期合刊。
樂賁 首見於雜文《“**研究”之外》,1931年11月30日發表於《文藝新聞》第三十
它音 1931年10月29日作雜文《沉滓的泛起》,發表於1931年12月11日《十字街頭》旬刊第一期。
佩韋 首見於雜文《知難行難》,發表於1931年12月11日《十字街頭》第1期。
阿二 首見於詩歌《好東西歌》,發表於1931年12月11日《十字街頭》第1期。
豐瑜 1931年12月3日譯《梅令格的〈關於文學史〉》。發表於1931年12月20日《北斗》月刊1卷4期。
明瑟 1931年12月20日作雜文《“友邦驚詫”論》,發表於1931年12月25日《十字街頭》第2期。
不堂 1931年12月作雜文《中華民國的新“堂.吉訶德”們》,發表於1932年1月20日《北斗》月刊第2卷1期。
白舌 1932年1月8日作雜文《“非所計也”》,發表於1932年1月5日《十字街頭》第3期。
遐觀 見於雜文《水災即“建國”》,發表於1932年1月5日《十字街頭》第3期。
何家乾 1933年1月4日作雜文《逃的辯護》,發表於1933年1月30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羅憮 1933年1月28日作雜文《論“赴難”和“逃難”》,發表於1933年2月11日《濤聲》周刊第2卷5期。
動軒 1933年1月31日作雜文《學生和玉佛》,發表於1933年2月16日《論語》半月刊第11期。
周動軒 見於上文––––《學生和玉佛》文內自述。
飛 1933年2月2日《致許壽裳》。
於 1933年2月9日作雜文《竟猜咒》,發表於1933年2月14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何於 1933年3月4日作雜文《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發表於1933年3月16日《論語》半月刊第13期。
孺牛 首見於雜文《文攤秘訣十條》,發表於1933年3月20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丁萌 1933年4月29日作雜文《新藥》,發表於1933年5月7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游光 1933年6月7日作雜文《夜頌》,發表於1933年6月10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豐之餘 1933年6月8日作雜文《推》,發表於1933年6月11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葦索 1933年6月15日作雜文《偶成》,發表於1933年6月22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旅隼 1933年6月16日作雜文《“抄靶子”》,發表於1933年6月20日《申報》《自由談》。
越客 1933年7月3日作雜文《我談“墮民”》,發表於1933年7月6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桃椎 1933年7月5日作雜文《序的解放》,發表於1933年7月7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虞明 1933年7月12日作雜文《智識過剩》,發表於1933年7月16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斡 1933年7月14日《致黎烈文函》。
家乾 1933年7月19日魯迅在編訂《偽自由書》時,針對附文所加評論的署名。
荀繼 1933年8月16日作雜文《爬與撞》,發表於1933年8月23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史癖 1933年10月1日作雜文《雙十懷古》,收入《準風月談》。
尤剛 1933年10月17日作雜文《黃禍》,發表於1933年10月20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符靈 1933年10月19日作雜文《外國也有》,發表於1933年10月23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余銘 1933年10月23日作雜文《野獸訓練法》,發表於1933年10月30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元艮 1933年11月4日作雜文《反芻》,發表於1933年11月7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
子明 1933年11月6日作雜文《共卵得糊塗》,1933年11月24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白在宣 1933年11月7日作雜文《“商定”文豪》,發表於1933年11月17日《申報》副刊 《自由談》。
敬一尊 1933年11月7日作雜文《青年與老子》,發表於1933年11月17日《申報》副刊《自由談》。一尊是《青年與老子》一文發表時之署名。
張承祿 1934年1月8日寫雜文《未來的光榮》,發表於1934年1月11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張令儀 1934年1月8日作雜文《女人未必多說謊》,發表於1934年1月12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倪朔爾 1934年1月17日作雜文《批評家的批評家》,發表於1934年1月21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欒廷石 1934年1月30日作雜文《“京派”與“海派”》,發表於1934年2月3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張祿如 譯《山民牧唱》,發表於1934年3月1日《文學》月刊第2卷3期。
鄧當世 1934年3月7日作雜文《大小騙》,發表於1934年3月28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宓子章 1934年4月5日作雜文《“小童擋駕”》,發表於1934年4月7日《申報》副刊《自由談》。
翁隼 1934年4月15日作雜文《古人並不純厚》,發表於1934年4月26日《中華日報》《動向》。

魯迅-軼聞趣事

1 廣州的一些進步青年創辦的“南中國”文學社,希望魯迅給他們的創刊號撰稿。魯迅說:“文章還是你們自己先寫好,我以後再寫,免得人說魯迅來到文州就找青年來為自己捧場了。”青年們說:“我們都是窮學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銷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魯迅風趣而又嚴肅地說:“要刊物銷路好也很容易,你們可以寫文章罵我,罵我的刊物也是銷路好的。”

(圖)偶像魯迅偶像魯迅

2 魯迅的母親識字,喜歡讀中國的舊式小說。魯迅和周作人就到處搜羅小說給她看。老太太看書很快,大約過個把星期,就會跟魯迅要書看。《吶喊》出版之後,有人給老太太看,特別指明《故鄉》一篇特別好,老太太馬上戴上眼鏡,開始讀《故鄉》。讀完這篇之後,她原書交還,說:“沒啥好看,我們鄉間,也有這樣的事情,這怎么也可以算小說呢?”

3 王森然為著名美術家、教育家兼擅文史,早年在北京求學,魯迅為其業師。王森然1924年應杜斌丞之邀到榆林中學執教,在陝北播下革命和學術的種子。他寫的周樹人先生評傳中有不少親歷親聞的罕見材料,摘抄如下:“先生之母,喜讀長篇小說,舊小說閱讀殆遍,新小說之《廣陵潮》,雜誌中之《紅玫瑰》,亦為所喜。一日,對先生云:“人家都說你底《吶喊》做的好,你拿來我看看如何?”閱畢即曰:‘我看了沒有什麼!’“先生事母至孝。母愛其妻,妻因先生所惡者。在北大教書時,課畢返家用餐,其妻炊粥以候;先生聞飯味即厭,怒目相向曰:‘誰所為者?’母曰:‘余所為!’先生漸漸有喜色,終則同食矣。夜晚就寢,其妻安被以俟,先生亦嘗怒目相向曰:‘何用爾為?’幾至裂床,母曰:‘乃余所為!’先生無語,酣然以睡。以是之故,先生上課,至獨早,去至遲。嘗挾書包,至大紅樓前,列席棚中便飯。玉菽窩頭,蕎麵條子,與人力車夫、賣報童子,共坐一凳,欣然大餐。有時相遇,便點頭微笑,暗示來此一試,味至美也。“先生上課時,其鉛筆恆置右耳上,備以更正講義中之錯字者。有時暢談,一小時不動講義,其筆仍置耳上不動。下課後先生至棚中吃飯,余蹣跚其行,至御河橋上,北望五龍亭,挾書佇立。先生口銜紙菸,囚發藍衫,坐人力車過此,微笑點頭,視之,其筆仍在耳上也。”

4 蔣廷黻原為南開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35年棄學從政,至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工作,後來任過駐蘇大使。1949年國民黨政府逃台灣,仍竊居聯合國席位,蔣長期擔任代表,他談及魯迅:“在西北大學夏令營演講是很辛苦的。……演講人中有魯迅(周樹人),他後來成為名小說家,支持共產黨。1925(應為1924——引者)年我們還聞不出他有什麼共產味道。他曾出版過一本《中國小說史略》,……他在西安演講的仍為他那本書中的舊套。他有點兒瘸,走起路來慢吞吞的。……有一天我看到他和一群孩子在一起玩一門青銅造的玩具炮。他告訴我,如果把一個小石子放在適當的位置上,可以彈出二十碼遠,像彈弓一樣。他說那門玩具炮可能是唐代設計的,但他買時價錢很低,所以他不相信那是唐代的東西。我問他為什麼不相信?他說:“如果我一定說是唐代的古物,別人就一定說它不是。如果我一開始說它可能不是,就不會引起爭論了。”

魯迅-人物評價

正面評價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在中國的價值,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在魯迅逝世後,他的侄女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以一個晚輩的角度發表了自己對於伯父魯迅的回憶。深刻的體現出了魯迅先生愛人民勝過愛自己,痛恨當時的反動派統治的黑暗社會。並且從伯父幫助車夫、關心女僕、教育侄女好好讀書等幾個片段表達出了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回憶、追悼,更能隱約體現出伯父魯迅先生怎樣在“黑暗”的社會中與反動派作鬥爭,即使“碰壁”也決不放棄。

(圖)魯迅的雕像 魯迅的雕像

魯迅精神:(1)魯迅的愛國主義精神;(2)魯迅韌的戰鬥精神;(3)魯迅博採眾長,勇於創新的精神;(4)堅定的人民大眾的立場;(5)清醒的現實主義;(6)思想和人格的獨立;(7)徹底的反思與批判精神;(8)“韌”的戰鬥精神。

魯迅1930年照於上海在中國,魯迅是一位地位獨特的作家。大多數人承認他是最重要的現代作家之一。

大多數人認為他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學”的奠基人。他的小說使用富有創造力的形式對中國人的國民性、中國社會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闡釋,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散文詩集《野草》被認為是當時少有的展現出現代主義特質的作品;其雜文,由於特殊的發表環境,在嬉笑怒罵的文字背後蘊含著堅定的政治立場的。這一政治立場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是魯迅思想中最為複雜的地方之一。

葉公超寫《關於非戰士的魯迅》—文,發表在1936年11月1日的天津《益世報》增刊上說:“我有時讀他的雜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時又感到他所瞄準(魯迅最愛用各種軍事名詞的)的對象實在不值得一粒子彈。罵他的人和被他罵的人實在沒有一在任何方面是與他同等的。”

中國大陸的共產黨政權因政治需要而對魯迅有高度評價。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將魯迅評價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並將中共在延安創辦的文學院取名魯迅文學院,後改為魯迅藝術文學院。共產黨掌權後,魯迅的文學地位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高度肯定。魯迅的眾多文章被選為大陸中國小語文教材的課文。現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魯迅研究機構和專門的魯迅研究雜誌。

不過,據2001年出版的周海嬰著《魯迅與我七十年》記載,1957年毛澤東在回答羅稷南的問題時表示,如果魯迅仍然活著,“以我估計,魯迅要么是關在牢里還是要寫,要么他識大體不作聲”。1950年曾有讀者向《人民日報》提問:“如果魯迅活著,黨會如何看待他?”當時任國務院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親自回信答覆“魯迅和大家一樣,要接受思想改造,根據改造的實際情況分配適當工作。”

由於魯迅生前反對國民黨的官僚腐化、血腥治國,因而受到國民政府的嚴重打壓。1949年後,魯迅在台灣也一直被當作國民黨的反面教材加以貶低,就像林語堂、梁實秋在大陸受到貶低一樣。

兩岸政府對他的不同的政治化評價,使當代對魯迅的真實思想需要重新澄清。比較重要的當代魯迅研究學者有王瑤、錢理群、李歐梵、周策縱、王富仁、陳漱渝、汪暉、張夢陽、徐麟、王乾坤等。

反面評價

也有不少人認為他是個淺薄的激進主義者,主要是認為他睚眥必報,喜好爭論。批評尤為激烈者為蘇雪林女士,魯迅去世時,蘇雪林寫信阻止蔡元培擔任魯迅治喪委員會成員,稱之為“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廿五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盤踞上海文壇時,密布爪牙,巧設網羅”,“文網之密,勝於周來之獄,誅鋤之酷,不啻瓜蔓之抄”,引發與左派作家之間的筆戰。

李敖認為魯迅在中國大陸被過分高估:“魯迅象寫《阿Q正傳》和《中國小說史略》,都是非常好的書。可是,魯迅寫的雜文其實不好。第一個,他的雜文是受日本語法影響,也有一種文言文轉過來的,不夠成熟。所以他的文字很彆扭。第二個,他雜文裡面情緒表達太多,真正的資料部分並不多。你看我文章,你把那情緒字眼刪掉,看的還是資料,就是證據。魯迅缺乏這方面的東西。”“到今天如果有人還說魯迅的文章寫得多好,我必須說,這種人沒有進步。”

魯迅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國國民劣根性”持激烈的批評態度,許多作品著重表現中國人的愚昧,例如其作品《藥》以華家和夏家暗喻華夏,把中華民族描繪成一個吃“人血饅頭”的民族。

魯迅-紀念活動

臧克家紀念魯迅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圖)魯迅魯迅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活的人,
民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紀念郵票

魯迅1946年10月19日旅大解放區郵政管理局發行《魯迅逝世十周年紀念》郵票,全套3枚,用滿洲國郵政的四版、五版普通郵票加蓋“魯迅逝世十周年”和暫作面值製作而成。
1951年10月19日發行的紀11《魯迅逝世十五周年》的兩枚一套的郵票。

(圖)紀念魯迅先生紀念魯迅先生

1962年2月26日發行的紀91《魯迅誕生八十周年》郵票全套一枚
1966年12月31日發行的紀122《紀念我們的文化革命先驅魯迅》郵票全套3枚。
1976年10月19日發行的J11《紀念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郵票全套3枚。
1987年發行《魯迅誕辰一百周年》的J67號紀念郵票,由茅盾題字。

資料來源

[1]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fzen/fzwb/20060717/GB/fzwb^9116^27^Wba27001.htm

[2]魯迅 http://www.lifeall.com/mem/149/main.ahtml
[3] 魯迅紀念網 http://luxun.memsky.com/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