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縣名勝

五台縣名勝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台縣歷史悠久,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聚居。西漢時建慮特,晉廢。北魏時置驢夷縣。隋大業三年改名五台縣,金貞佑四年升為台州,明洪武二年復為五台縣,一直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五台山上古剎林立,人文景觀多姿多彩,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古代建築、雕塑、壁畫等文物。山中另有眾多古塔,包括了從北魏至今的磚塔、木塔、石塔、鐵塔、玉塔、琉璃塔、水晶塔以及稀世珍寶經字塔。

五台縣概況

簡介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東經112°57′41″ ─113 °50′56″,北緯38°28 ′─ 39°4′49″。縣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接長城嶺,與河北省平山、阜平兩縣相連;西至濟勝橋,與定襄、原平接壤。全縣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70公里,略呈長方形,總面積2865平方公里。縣城距忻州65公里,距太原135 公里,距北京530公里,是忻州地區面積最大的縣,轄6鎮24鄉。五台縣歷史悠久,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聚居。西漢時建慮特,晉廢。北魏時置驢夷縣。隋大業三年改名五台縣,金貞佑四年升為台州,明洪武二年復為五台縣,一直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名勝概況

五台山自然風光秀麗、壯觀,層巒疊嶂,形如虎踞,勢若龍蟠。奇峰怪石,峭崖秀洞,清泉碧池,滴水涓流,令人不勝沉迷。五台山上有五峰,五峰景色各不同。東台望海峰,因望海寺而得名。夏日拂曉登樓遠眺,但見雲霧蒸騰,猶如海洋,煙雲繚繞,旭日東升,霞光萬道,猶如海上觀日;西台掛月峰,台頂建有法雷寺。憑欄西望,山巒層疊,松林茂密,枝葉繁茂,鬱鬱蔥蔥。當值秋日,秋高氣爽,日落夜靜,月掛中天,景色迷離而誘人;南台錦繡峰,台頂建有石頭砌成的普濟寺。山間野花盛開,花團錦簇,令人神怡;北台葉斗峰,台頂海拔高度為3058米,是五台山的最高點,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峰。登臨遠望,可見北嶽恆山山脈峰巒層疊,接踵而來,氣魄雄偉壯觀;中台翠岩峰,台頂建有演教寺。陽光照射,碧翠生輝,如蛟龍騰起,故而又謂之“龍翻石”。
此外,五台山上古剎林立,人文景觀多姿多彩,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古代建築、雕塑、壁畫等文物。山中另有眾多古塔,包括了從北魏至今的磚塔、木塔、石塔、鐵塔、玉塔、琉璃塔、水晶塔以及稀世珍寶經字塔。這些稀世名塔與佛家寺院點綴了五台山的錦繡河山,印證了五台山作為佛教聖地的歷史由來,讓人於不經意間認識到“此處本為清涼地”,應當“為洗煩心盡日留”。

名勝介紹

南山寺

是五台山中的一座大寺,距台懷鎮約2公里。該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
寺內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點,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刀工細緻,構圖精妙,堪稱五台山一絕。這一特點在該寺的佑國寺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且站在佑國寺最高層還可以遠眺五台中的四台,景致相當不錯。南山寺的建築也極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各殿之間迂迴曲折,小徑通幽,令人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顯通寺

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俗稱“祖寺”。全寺占地面積43700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400多間,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它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於五台山中心區、菩薩頂腳下。
顯通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時有所擴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朱翊鈞再賜額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為大顯通寺,直到今天。
顯通寺內珍藏著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在掛著山門外兩側,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分別寫著“龍”、“虎”兩個大字,是唐代的遺物。大雄寶殿是舉辦佛事活動的場所,殿內正中央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塑像,整座大殿開闊疏朗,古色古香。無量殿是一座磚砌結構建築,該殿奇特之處在於殿內無梁無柱,殿外無廊檐,形制非常獨特,因此又稱為“無梁殿”,藝術價值很高,殿內壁上有走廊一圈,在走廊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千缽文殊殿內供奉著鑄於明代的千缽文殊銅像,銅像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隻,其中的兩隻捧著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後向四周伸出一千隻手,每隻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造型非常奇特。銅殿鑄於明萬曆年間,是一座青銅建築物,高8.3米,寬4.7米,深4.5米,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隔扇的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非常精緻。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現僅留下兩座,八面十三層,玲瓏秀麗,引人注目。在顯通寺前的鐘樓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銅鐘幽冥鍾,鐘的外部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餘字,因為鐘聲綿長,又叫做長鳴鐘,也稱為長命鍾。藏經樓內收藏著一部華嚴經字塔,在長一丈八尺,寬六尺的黃綾和白綾上,用蠅頭小楷寫有《華嚴經》八十卷,六十萬零四十三字,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作品。藏經樓內還收藏著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北宋開寶年間刊刻的雷峰塔藏經、明代繪製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等珍貴文物。

南禪寺

位於五台縣城南21公里處的陽白鄉小艮河的北岸,寺院規模雖然不大,卻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
全寺可分為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包括大佛殿、東西配殿、南過門殿等,後院有僧房30餘間。大佛殿是寺院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唐代,進深三間,面闊也是三間。殿內沒有柱子,梁架製作極為簡練,這一點是我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築的顯著特色。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原作,17尊塑像分布在佛壇上,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邊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看情形似在講經說法。這些塑像,個個神態自然,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佛壇四周有70多座磚雕,上刻著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
寺內除主體建築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餘配殿均為明清重建。

塔院寺

內有五台山的標誌性建築——大白塔,塔高約50米,通體潔白,塔頂上懸有兩百多個銅鈴,聲音清脆悅耳。在白塔的東邊還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金髮,所以又稱文殊發塔。藏經閣在大白塔北側,是一座木結構建築,內有用漢、蒙、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書兩萬多冊,其中宋至清乾隆年間兩千多冊經卷為善本。

菩薩頂

在五台山靈鷲峰上,相傳菩薩頂為文殊居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山,大喇嘛居於菩薩頂,於是菩薩頂成了五台山黃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薩頂住宿,並撰寫碑文,在東院過廳和後院,有兩座漢白玉四稜柱碑,碑身四面分別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均為康熙帝手書。現存建築多建於清代,建築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這裡也是每年農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黃教法會主場地,選擇這一時間登山,可以看到喇嘛們“鎮魔”的盛況。

佛教聖地

概況

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縣東北部,繞周250公里,因五座山峰高聳而 峰平坦如台狀,故有此名。
最早的佛教聖地
五台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的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 為我國最早的寺院,建於東漢年間。以後隨著佛教的傳播,寺院建設的 規模也越來越大。民國初年,全山擁有寺廟100餘所,僧眾千人左右。 在五台懷抱的台懷鎮,是寺廟最集中的地方,一派佛國氣氛。

古建築寶庫

五台山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時即已名播諸方,至今 完整地保存著唐以來各代木結構建築,素有“古建寶庫”之稱,南禪寺、 佛光寺、延慶寺、廣濟寺、菩薩頂、尊勝寺等八座寺宇,可稱為古代木 結構建築的代表。其中,南禪寺、佛光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 建築,被國內外建築學家稱為“千年瑰寶”。
南禪寺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晚唐武宗“會昌滅法”時,倖免破 壞。寺內有大殿三間,殿的梁架製作,極為簡練,舉折和緩,形體美觀, 檐柱柱頭上,用許多斗形木塊和曲形拱材,層層疊架,製成斗拱,承托 著深遠的出檐,使建築物更加輪廊秀麗,氣勢壯觀。殿內泥塑皆為唐制, 是唐塑中的佳品,與敦煌莫高窟的唐塑如出一轍,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471-499年)時,後被毀,重建於唐大中十 一年(857年)。可貴的是,在其大殿里還保存了唐代的壁畫和塑像,是我 國現存木結構建築中唯一的早期壁畫。畫大都取材佛教故事,筆法流暢, 可以與敦煌壁畫媲美。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對佛光寺經過精心研究, 測量繪圖,寫出了論文《記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築----薈萃一寺的魏齊唐 宋四孤例;薈萃一殿的唐代四種藝術》。文章發表以,轟動了中外建築 學界,有的外國學者稱佛光寺為“亞洲佛光”。
顯通寺內文物多
五台山最大的寺是顯通寺,占地達120畝,有殿堂400餘間。它的前 身就是五台山最早的靈鷲寺,後不斷擴建,成為五台山第一禪寺。寺內 珍貴的文物比比皆是。其山門外的鐘樓懸銅質幽冥鍾一口,鑄於明代天 啟年間(1621--627年),重達9999.5斤,撞擊時,聲音可傳10里之遙。 寺內的無梁殿,高20.3米,面寬28.2米,進深16米。是我國無梁建築中 的傑作。殿內有銅鑄毗盧佛聖像一尊。有一座明代鑄的銅殿,是用50噸 銅鑄成的,殿高5米,殿內四壁,鑄小佛萬尊,金光灼灼,是座稀有的 青銅建築物。

佛教藝術集大全

五台山的石雕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龍泉寺的石碑坊是一座白玉石 建築,建於1920-1924年,仿木結構。上面雕的花鳥蟲獸,人物花卉, 精巧生動,是我國近代石雕中的精品。菩薩頂上有座影壁,其圖案中間 則黃色琉璃磚鑲嵌成二龍戲珠圖案,形象生動,刻精細,陽光下,流光 溢彩,似要破壁 飛升而去。
五台山現存寺廟58座。這個規模,在我國的名山中是不可多得的。 在這些寺廟中集中表現了佛教的建築、雕刻、壁畫等方面的藝術,可 謂佛教藝術的大全。難怪有人在遊覽五台山後的體會是:“一部佛國 史,百座藝術宮。”
五台山還有許多神話傳說。《水滸傳》上魯智深醉打山門的故事, 楊家將故事中的楊五郎以及清代順治皇帝出家,均發生在五台山。 當 年白求恩“模範病室”就設在五台山的松岩口,舊址現在仍然較為完 整地保存著,並在其旁建了“紀念白求恩陳列室”。 旅遊服務
五台山不通火車,去五台山遊覽,有兩條路線,一是乘北京去太原 的直快火車,在忻州或繁峙砂河站(330公里)下車,車行7時余,然後轉 乘汽車。也可以從太原坐汽 車。太原坐火車去繁峙砂河200公里,車行4時。山西省投資近億元改造 太原-------五台山-------恆山--------大同的旅遊幹線公路。這條公 路改造完畢後,山西省的旅遊交通就方便多了。
在五台山可作二日游或三日游,第一日遊覽台懷鎮附近的寺廟顯通 寺、塔院寺、菩薩頂、廣宗寺、圓照寺等。第二日遊覽殊像寺、龍泉寺、 普化寺、觀音洞、南山寺等。如果是三日游,第三天可游佛光寺、金客 寺、南禪寺。
五台山有檔次較高的賓館,也有招待所和旅店,還有許多農民開辦 的小旅舍,住宿方便,費用也不高。較高檔的飯店為棲賢閣賓館,在台 懷鎮。 特產有肉質肥實的台蘑。工藝品有台山木碗,以樺樹根榴做原 料,顏色有紅、褐、棕、黃等色,頗有特色。台硯,石料分黑、綠、紅、 紫四種,雕法富有民族特色。
五台山最適宜旅遊的季節是六月至九月。但七八月雨天較多。
回答者:jxs195257 - 總監 九級 6-2 11:48

其它寺院

台內:壽寧寺 碧山寺 普化寺 黛螺頂 棲賢寺 十方堂殊像寺 廣宗寺 圓照寺 觀音洞 龍泉寺 羅睺寺 金閣寺 鎮海寺 萬佛閣 觀海寺 竹林寺 集福寺 等
台外:延慶寺 南禪寺 秘密寺佛光寺 岩山寺 尊勝寺 廣濟寺 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