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鬼子

二鬼子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人民民眾對漢奸偽軍的蔑稱。漢語詞典對二鬼子的定義為:抗日戰爭時期人民民眾對漢奸偽軍的蔑稱。漢奸如汪精衛,周佛海,陳公博之流。偽軍如汪偽國民政府的和平建國軍,偽華北治安軍和偽滿洲國的滿洲國防軍等。

簡介

二通貳,是含有極強的諷刺色彩的名詞。最初是出現的抗戰8年中,泛指跟在日本鬼子後面的沒良心的中國人,比如給日本鬼子做翻譯的,給日本鬼子一起做掃蕩的偽軍,給日本鬼子維持統治的偽政府的等等人員。

二鬼子,漢語詞典解釋為抗日戰爭時期人民民眾對漢奸偽軍的蔑稱。
漢語大辭典解釋為,抗戰中蔑稱漢奸賣國賊。
例如,王福如《父子兵》:“要是當時依著你,叫你參加了國民黨游擊隊,現在不是變成了二鬼子(即偽軍),也就變成了‘琉球蛋’啦。”
又如,《解放日報》2014年8月15日刊登《我不是二鬼子》中有段----“有個叫張建新的同學,因暑假期間到農村幫助農民搞減租減息,被日本鬼子抓去乾體力活,幫助鬼子背過電台,他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有次外出趁鬼子不注意溜之大吉。因為這段說不清的歷史污點,被大家認為是當過“二鬼子”,始終沒有被重用。

華北治安軍

華北治安軍,又名華北綏靖軍,俗稱“皇協軍”,是抗日戰爭期間,日軍華北方面軍扶植的一支中國武裝。
1940年,在治安肅正行動結束之後,日軍成功地擴大了在華北的占領區域,縮小了國民革命軍敵後部隊控制區域。為鞏固戰果,日軍決定建立在華北政務委員會的架構下設立中國人組成的親日武裝,以彌補日軍數量的不足,加強對占領區的控制和開發,達到在華北駐軍至少可以在經濟上自給自足的情況,以此應對中國方面“持久戰”的戰略。
1940年1月14日,華北治安軍在北平正式成立,司令齊燮元,其部隊主要指揮人員出自日本人控制的通縣陸軍軍官學校,兵員來自原華北剿共軍以及在日軍占領區招募人員。全軍編制3個集團15000餘人,實際人數5000餘人。3月30日,汪精衛在南京設立臨時政府,華北治安軍改名華北綏靖軍,名義上歸屬汪精衛政府管轄。華北治安軍聲稱自己負責華北地區的治安,但是軍隊實權掌握在各級日軍顧問手中。
治安軍初期負責河北以及山東北部的治安維持工作,1940年底擴軍至5萬餘人後,開始全部配合日軍發動對中國各敵後區域的掃蕩作戰。到1942年,華北治安軍一度發展到12個集團,9萬餘戰鬥人員,戰鬥區域也擴大至包括山西、山東南部的全部華北地區。
1943年,杜錫鈞接替齊燮元任總司令,1945年2月,門致中接任總司令。抗戰勝利時,華北治安軍共編有13個集團,兵力5.5萬人。
1945年9月,華北治安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九路軍。

偽軍

偽軍指由被占領國國民組成的與侵略國合作的軍隊。如果侵略成功,被占領地成了侵略國的一部分,這個帶貶義的稱呼就不再成立。
中文裡多指中日戰爭時期協助日本軍隊進行軍事活動,由被占國人民組成的占領區軍隊。不同時期各地的偽軍名號各不相同,較為著名的有“皇協軍”、“保全隊”、“警備隊”等稱呼。由於偽軍大多參與了對國民政府的戰爭,因而在有偽軍的國家內偽軍士兵大多受到廣泛的指責。中共往往把偽軍與“頑軍(中共稱呼國民政府激烈反共的部隊)”合稱“偽頑”。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占領區內的反抗活動此起彼伏,為鎮壓地方反抗而牽制了大量的作戰用正規軍。為解決前線作戰兵力不足的現象,希望利用當地現有的兵員維持統治,招募當地人民來負責占領區治安。根據日本占領區的傀儡政權的管轄範圍,設立如“南京和平建國軍”、“華北治安軍”等,各占領區政權沒有干預其他政權轄下偽軍活動的權利,但日本軍官有權隨時任意調遣地區的偽軍。
1938年時,偽軍在中國的數量約為78000人,隨著1940年汪精衛叛離國民政府建立新的政府後,在華偽軍數量急劇上升至145000人。其中,又以1943年5月14日,龐炳勛、孫殿英兩人聯名通電投日,所率領的軍隊數量為龐大。對於東北方面,1940年時的滿洲國軍人數正規軍約10萬餘人(30個旅);武裝較好的警察隊約5萬名以上,‘興安軍’約1萬名以上。[1]
1945年初,僅汪精衛政權統治區就有偽軍40萬餘。[2]。
戰後,在對待原汪兆銘政權轄下的部隊,陳誠令軍政部不給收編偽軍以軍、師番號,軍改編為縱隊;師改編為總隊;並於縱隊、總隊之前冠以暫編二字。
暫編第一縱隊,原屬於偽華北治安軍。抗戰後隸屬於門治中的華北暫編第一路,後改編為保定綏靖公署保全總司令部。
暫編第二縱隊,原屬於偽華北治安軍。抗戰後隸屬於門治中的華北暫編第一路
暫編第三縱隊孫殿英,駐豫北。
暫編第四縱隊張嵐鋒,駐商丘。先是對陣豫皖蘇的解放軍,後用於魯西南。1947年1月的巨金魚戰役覆滅。
暫編第五縱隊孫良誠,先駐兵豫東,後駐兵蘇北。淮海戰役之初在徐州東南被殲滅。
暫編第七縱隊吳化文

當代含義

在當代,特指出賣中國利益或極端崇洋媚外的人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