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義

了義,梵語。在原始佛教中,佛法是國中後皆善的,然而隨著大乘運動的開展,為了推廣大乘教義,實現佛教理論的革新,就漸漸有了,了義與不了義之分。

(一)梵語ni^ta^rtha。

在原始佛教中,佛法是國中後皆善的,然而隨著大乘運動的開展,為了推廣大乘教義,實現佛教理論的革新,就漸漸有了,了義與不了義之分。
比如,無常苦無我,對於大乘來講其實是不了義。對於大乘而言,“一切法無生”才是真正正確的。這就像在講,1+1=3,是不了義,是講給智慧不夠的人聽的。而1+1=2才是對的。大乘的人看到了1+1=2,小乘的人只是看到1+1=3。雖然1+1=3根本來說是錯的,但適應小乘人的根基,所以也不否定它存在的合理性。
大乘這種對了義和不了義的劃分,學界一般認為,後起的佛教改革派的新發明,作為一種思潮,對推動大乘教義的擴張,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1265~1334)元代僧

了義,湖州(浙江)德清人,俗姓楊。號斷崖。十七歲謁高峰於天目山,給侍左右,名為從一。因見松上雪墜有省,作頌呈高峰,高峰棒之,疑甚猛參,豁然悟入,高峰為印可。乃入上柏山奉母隱居。久之,高峰召出為剃髮。泰定三年(1326),住錫杭州天目山正宗寺。元統二年示寂,世壽七十。諡號‘佛慧圓明正覺普度大師’。[五燈會元續略卷六、五燈全書卷五十一]

(三)[清]僧

。初名常清,號松光,主杭州南屏淨慈寺。工詩、畫、善琴、弈,山水得奚岡(一七四六―一八0三)指授。歷代畫史匯傳作“字相先,主雲徒,南屏方丈。山水與其師抗衡。”嘗為陳文述寫壑庵招隱圖。著妙香軒詩錄。《墨林今話、畊硯田齋筆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