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明寺[河南許昌市襄城縣乾明寺]

乾明寺[河南許昌市襄城縣乾明寺]

乾明寺位於襄城縣南15公里首山之陰,故又稱背影寺。創建於唐武德年間。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僧省念禪師開山重修,明清兩代歷經修繕,規模雄偉,主體建築占地15萬平方米,被譽為“中州第一叢林”。

基本信息

簡介

乾明寺中佛殿乾明寺中佛殿
主體建築占地15萬平方米,被譽為“中州第一叢林”。乾明寺位於襄城縣南15公里首山之陰,故又稱背影寺。創建於唐武德年間。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僧省念禪師開山重修,明清兩代歷經修繕,規模雄偉,主體建築占地15萬平方米,被譽為“中州第一叢林”。
乾明寺位於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傳統文化以八卦對八方,西北方屬乾,故名“乾明寺。建於唐武德年間,後幾經擴建,占地數百畝,布局嚴整,氣勢礦業磅礴,它南倚首山,北向汝水,西臨古道,當冀盛時,內外銀杏古柏參天,鬱鬱蔥蔥:高閣重樓,鱗次櫛比,金碧輝煌,自山麓直抵峰巔:寺內鐘聲悠悠,香菸裊裊,僧眾濟濟:歷代文人墨客游至此方,無不肅然起敬,多有題詠:還有神奇的“乾明曉鍾”,能夠不敲自鳴.每逢農曆二月十五日,寺內有以風箏為主題的古剎廟會,遊客雲集,或踏青賞春,或競放風箏,熱鬧非凡,其樂融融。主體建築占地15萬平方米,被譽為“中州第一禪林”。乾明寺位於襄城縣南15公里首山之陰,故又稱背影寺。創建於唐武德年間。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僧省念禪師開山重修,明清兩代歷經修繕,規模雄偉,主體建築占地15萬平方米,被譽為“中州第一叢林”。現存建築有照壁、天王殿、中佛殿、禪堂、方丈室等58間。建築多為元末明初特色。寺西有歷代所建72座浮圖(磚塔)的遺蹟。山門外照壁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長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青磚浮雕,正面為黃帝采銅圖,背面為聖迷徑圖,造形古雅,生動質樸。
寺西有宋、元、明、清歷代所建72座浮圖(磚塔)的遺蹟。山門外照壁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長1293米,高1666米,厚073米,上嵌青磚浮雕,正面為黃帝采銅圖,背面為聖迷徑圖,造形古雅,生動質樸。

來歷

乾明寺乾明寺
首先,從乾明寺這個“乾”字上加以剖析。乾在八卦中的方位居於首位,故稱為“天”。正是由於以“天”字命名,曾經在明嘉靖年間許昌郡守來此以後,賦詩一首,詩中有這樣的話,“山窮西北翻稱首,寺北東南故稱乾”。尢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文人墨客之中,引發了“黃帝訪賢”真偽,以及“佛道兩家試論高低”的兩場爭辯,各抒己見,眾說紛紜,留下了珍貴的二十餘篇佳詩,成為我們揭開披在乾明寺身上神秘面紗的歷史資料(參閱《古詩篇》),但誰也沒有真正弄懂其中的真正含義。如果與天台宗聯繫在一起,“乾”與“天”同。天台宗傳入中原後創建的第一座寺廟。那么,就可以弄清與中原三大寺之間的關係了。
眾所周知,智者大師在天台山創立的天台宗,在中國佛教歷史上率先實現了“南義北玄”學風的統一,開創了中國佛教歷史進入鼎盛時代的先河。天台宗的創立,適應了隋朝統治者的根本利益,把天台宗視為國教對待。並下令在全國恢復被周武帝破壞的寺院。命特使到各州府送舍利子建舍利塔供奉(見華方田《隋淨影慧遠的判教論》,宗教文化出版社)。從這個意義上說,“乾明寺”含有撥雲見日、使佛教事業重見陽光之意。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理解到,乾明寺為什麼與眾多的寺院不同,採取坐南朝北的乾方,暗示天台宗傳入中原之後,面向黃河母親,使天台宗在中原大地上紮根、開花、結果之精妙含義。同使,也象徵著此寺的建立,使中原佛教事業撥開雲霧,重現光芒之意。
天台宗傳入中原,為什麼要選擇這座既沒有泰山巍峨,又沒有華山險峻的首山建寺呢?其中的根本原因,據傳說是因為天台宗二祖慧思曾在此山的仙人洞中先後修道五年,後來皈依佛門。據有關史書記載,慧思三十四歲時,又重返襄城與人論法,遭人放毒,故離開此地(見李志夫《佛教中國化過程之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第32頁),到北齊為國師。曾經受到地宗師的打擊迫害,九死一生。後來又隱居此山悟禪。即使到晚年隱居在南嶽後,又重修道家的長生之術。由此可見,慧思是一位佛道兼修的神奇之人(見《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宗教文化出版社,第17頁)。再加上智者大師祖籍就在襄城,所以選擇此山建寺既合情又合理。為了繼承先師的遺願,在建立下寺的同時,又建立上寺,(即具有濃厚的道家色彩)實現了佛家的“隨緣”與道家的“道法”完美圓融在一起,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從寺院內部,能不能找到被視為天台宗的歷史鑑證呢?從寺院中軸線上,沿階而建的七座大殿,正中間就有一座彌勒佛殿,這表現了尊崇彌勒佛的立教宗旨,這正是天台宗以《法華經》為立宗宗旨的根本體現。他的建築格局與江南天台山祖庭國清寺極為相似。並且還在大殿中供奉著一尊大彌勒佛銅像。前幾年人們在院子裡清理地基時,突然又發現了一尊二米高的紅石彌勒佛像,笑容可掬,栩栩如生,還有動態感,無論你站在哪個方向看,總能看到佛像在向著你笑,可見其工藝精良。據傳說,人們可以根據佛像的表情預測天氣的晴陰狀況,比天氣預報還靈。現在已無人知道這尊紅石彌勒佛像原本供奉在哪裡,探測可能是供奉在彌勒殿內,經過文革的滅佛,殿堂被毀,這尊紅石彌勒像卻能完好無缺,這同天台宗二祖造金經,以及弟子靜琬在北京房山造石經的目的相類同。如今金經難以尋覓,而唯有石經與石佛還在。房山石經已成為研究佛教經典的珍貴文物,名揚海內外。同樣,重尊紅石佛像難道不值得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還其在佛教史上應有的地位嗎?
更能證明此寺為天台宗在中原建造的第一座寺院的當數七座大殿的最後殿――祖師殿,祖師殿內供奉著龍樹、慧文、慧思三位天台宗祖師,足以證明此說成立。
我們從以上幾個方面駕進行剖析,足以證明乾明寺為天台宗傳入中原後建立的第一座寺院。
北有乾明,南有國清
――乾明寺源考之二
我們在確認乾明寺為天台宗傳入中原後創立的第一座寺廟後,緊接著就應該認真研究此思創建於何時何代,由何人創建。下面加以論證。
乾明寺應首先視為皇家寺院,決非是民間自發集資而建。其理由是:
從占地面積看,自山門至峰頂寺塔,前後九進,占地數百畝。可見,沒有當時朝庭的支持,是不可能占用這么多的土地的。從氣勢磅礴、規模宏偉的建築群看,明代文豪辛麗曾有詩說,“梯石崚層見梵宮”,他用“梵宮”二字來形容乾明寺,決不是藝術上的誇張,而是地此寺最正確的評價。我們僅從占地的面積與宏偉的建築群,即可以清楚地看到,確實敢與明清以前的所有京都皇室寺院相媲美。而在全國所有的寺院中,唯有西藏的布達拉宮,除此之外,又有哪個敢在天下能稱得“梵宮”呢?
我們在從寺院西側沿上坡而建的三百七十四座塔林,又占地上百畝上分析,證明此寺歷史悠久的真實寫照。很可惜這一極為珍貴的歷史遺產,在文革中被毀,實令人遺憾。尤其是山頂的文峰塔已被國家確定為航空的航標。文革期間被毀曾經引起國家民航局派人來追究毀塔者的責任,因動亂年代,紅衛兵所為,故不了了之。
從這近四百座墓塔可以清楚地看到,這裡是天下名僧薈萃的寶地,也可以看到天台宗在中原地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那么,又是誰支持建立這座皇家寺院呢?我們只有從歷史中尋覓是哪一朝代的皇帝把佛教作為國教對待而只有隋文帝莫屬。隋文帝在歷史上實現了全國長期南北割劇戰亂不斷的混亂局面,使華夏走上了統一,開創了我國封建社會走向鼎盛時代。同時,他為了結束人們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混亂,採取了佛、道兩教並重的方針,但又把天台宗抬高到國教地位。據佛教史書記載,隋煬帝楊廣對天台宗創立者智者大師極為密切。他曾經兩次邀請智者大師到楊州弘法,並且把在全國恢復佛教的重任交給了智者大師。“智者大師”之號也是楊廣賜的。智者大師為恢復佛教,踏遍了全國的山山水水,並親自創建了三十六座寺院,招弟子一萬四千人,有名的有三十二人(見楊曾文主編《中國佛教基礎知識》,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頁),他在中國佛教史上發揮了極大作用,被稱為“東方小釋迦”。
我們再從智者大師的道德情操上看,他是一位具有無我的寬廣胸懷。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他受命恢復天下佛教,他要是給自己結茅的天台山首先建一座象徵天台宗的祖庭,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沒有,他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在天下弘揚佛法。
眾所周知,中原地帶在南宋以前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佛教各派活動的中心。而隋朝的建立,中原地帶剛剛經歷了周武帝的滅法運動,不僅寺廟被毀,經典被焚,還強令三十萬僧尼還俗。由此可見,中原地帶是周武帝滅佛的重災區。常言中原是兵家必爭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那么,作為佛教高層,何曾不明白這個道理,智者大師的祖籍就是襄城,更何況他的老師慧思禪師又在自己的祖籍之地首山仙人洞修道,再加上襄城又處於中原中心,乃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他首選在首山創建天台宗傳入中原之後的第一座寺廟,也是情理之中的正常事。為此,我們推斷乾明寺是智者大師創建。並且,“乾”與“天”同義,這不正象徵著天台宗以及天下第一山首山嗎?這不正象徵著天台宗起到了撥雲見日使佛教重見天日之義嗎?這不正象徵著天台宗首開佛教進入鼎盛時代的先河之義嗎?鑒於此,我們說,乾明寺當之無愧地是天台宗在中原大地的祖庭。
既然乾明寺是天台宗在中原的祖庭,那么我們就會想到南方祖庭――天台山國清寺。國清寺是公元589年隋煬帝為記念智者大師而令其弟子灌頂建立的,故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國清寺祖庭比乾明寺要晚。
如果我們把“乾明”、“國清”連在一起加以分析,不僅二者的建築格局非常相似,但“國清”寺沒有體現佛教與道教融合的上寺,即包括南天門、仙人洞、仙人亭等具有濃厚色彩的道教特色。我們僅從寺名上看,“乾明”與“國清”二寺的名稱是有含意的。既然國清寺為隋煬帝御賜寺名,此地也有隋煬帝御賜寺名的傳說,完全有理由認為北有乾明、南有國清,先有乾明,後有國清,兩寺並為天台宗祖庭說當以成立。
風雨滄桑話乾明
――乾明寺源考之三
乾明寺自隋開皇十年(590年)左右傲然屹立在襄城大地,他隨著我國佛教事業走向衰敗而出現了頹廢,風風雨雨已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歷史。但是,佛教與道教後來又遇傳入我國的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經過一番較量,但誰也打不垮誰,誰也替代不了誰,以自身和本能適應形勢的發展,不斷的除舊布新,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乾明寺最輝煌的時期,當屬隋朝的初期,即從公元590年至唐朝初期。乾明寺被稱為中州第一禪林,所謂禪林,就是指他在全國佛教的十方叢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廣招弟子的特殊權利。從這特定的意義上說,它在中原大地的諸多寺院之中,據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當智者大師創立乾明寺時,面對的是周武帝強令三十萬佛教僧尼還俗,三萬餘座寺廟被毀,中州大地佛教事業正處於低谷時期。雖然周武帝滅佛使僧尼還俗,毀了寺廟,但佛教信仰還在人們的心中,一遇天台宗傳入中原,猶如點起了星星之火,很快就形成了燎原之勢。智者大師一生據傳說有一萬四千名弟子,其中有三十二位有名,按理推測,中原地區該占有相當一部分。假設以他招收的弟子的零頭計算,也有四千人,再加上那些強令還俗者重入佛門,可想而知當時的乾明寺是什麼樣的景象。
常言物極必反,走上鼎盛時期也是衰敗的開始,這是世界上任何事物的運行法則。
乾明寺乾明寺
佛教的發展歷史,又一次應驗了天台二祖慧思早已提出的佛教進入末法時代,社會上有毀法滅佛者,在教內也有廢佛破戒者。唐朝初期,李淵登位之後,就宣布把道教定為國教,而抑制佛教。首先拿天台宗開刀。這是歷史的必然。由於天台宗自隋朝初興起,受到統治者的厚待,那么,必然成為新興佛教貴族集團與封建統治者的利益衝撞。李淵在朝中召集大臣親自聆聽道教闡述滅佛的必要性。起來與此公開論戰者,就是被後世譽為護法菩薩的法琳法師。護法菩薩法琳法師,他的祖籍與智者大師一樣,也是穎川。他步智者大師後塵崇尚天台宗,並堅持儒道與佛教兼修,在金殿上把道教的觀點批駁得理屈詞窮,時李淵也無法整治他。由此可見法琳在朝中之影響與在佛教中之威望,是無人可比的。也正是由於法琳法師對乾明寺的呵護,使得乾明寺幸免於難。
唐太宗李世民實行玄武門之變之後,很快就停止了父親的對佛政策。由於他曾在少林寺受過僧人的搭救,所以對禪宗倍加厚愛,才使得禪宗在中原大地站定腳跟。再加上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回來後創立了法相宗,也倍受太宗支持,這樣才使得天台宗獨占中原之勢被禪宗、法相宗和天台宗三足鼎立之勢所替代。
唐太宗繼承父親的遺願,準備在朝中推行上殿面君或者舉行隆重大典時,道、佛兩家代表人士應按照道先佛後的順序,以顯示對自己祖先老子所創立的道教的厚愛。而唯有法琳敢與在殿上與聖上爭辯,企圖否定這一決策。由於他出言不遜,講了這樣一句話,“老君生於姬季之末,釋迦誕於隆同之初,世隔十餘王,年輕二百餘歲,佛先道後,顯而易見。”唐太宗聽後龍顏大怒,要將其推出斬首,由於眾大臣的講情,最後免去死罪,改為流放益州,行至百牢關菩提寺染疾而亡(見《佛教與中國文化》P137,宗教文化出版社)
噩耗傳來,襄城大地一片悲哀。父老鄉親們為失去一位儒、釋、道兼修的天下奇才而難心。乾明寺的智益禪師不僅僅是從天台宗的立場出發,而是從天下佛教事業的根本利益出發,決定為護法菩薩法琳在首山塔林建一座規模最大的墓塔,舉行一次隆重的安葬儀式。訊息傳出,全國各地天台宗的寺院都派了代表,中州大地的所有名寺,也紛紛前來參加。送葬那天,首山北麓,全國各地代表以及襄城父老,達數十萬之多,送葬規模之大,也可以說前無古人。
自此以後,每年的祀日,都要舉行法事紀念。也可能正是由於法琳為護佛而獻身之精神影響,才在乾明寺形成了多達四百餘座墓塔的塔林。
到了唐武宗會昌年間廢佛,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廢佛劫難。因為乾明寺的影響大,首當其衝被毀。唯有那尊紅石彌勒佛佛被埋在廢墟當中而保存了下來。
傳說,到了後唐時候,一日,風穴寺省念禪師雲遊到此,目睹殘牆斷壁,非常痛心,就索性在此住了一晚,在夜深人靜之時,他忽然發現彌勒佛殿廢墟中發出萬道光輝,知是彌勒顯聖,便在此住了下來,化募恢復乾明寺。在他的指導下,人們一呼百應,紛紛捐助,終於如願以償,寺院恢復後,香火鼎盛,弟子如雲。
乾明寺歷經風霜,在金兵南下時又曾遭劫,到了明嘉靖年間,別源法師募化重修乾明寺,得到了襄場在朝的李敏、辛白修、張繼可三位尚書的資助,他們還奏請朝庭撥款,因之還在山門外修了一座反映這古代黃帝在此鍊金的照壁(現為省級文物),在山巔又建了一座高52米的八角十三級文峰塔,意為襄城乃文風鼎盛的寶地。使乾明寺出現了夕日的輝煌。我們從遺留下來的二十多篇詩中,便可以看到當時興盛景象。
直到解放後的一九五八年,還有天台傳人禪慧法師在此寺院居住。可見這裡是天台宗代代相傳的祖庭。在風雨飄搖之中,仍然煙火不斷、前赴後繼,使天台宗傲然毅立在中原大地,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交通提示

許昌市汽車站坐車到達襄城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