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作於杜甫處於窮愁絕境之時。這組抒情詩的意義在於:展示了詩人當下複雜不平的心態,真切感人;融合了屈原等前人詩歌藝術表現手法並有所突破,使激越的悲情得到了動人的傳達;標誌著杜甫前、後期思想轉型的最終完成。乾元二年(759)十一月,杜甫攜家人一路簸蕩,流落同谷,並和以血淚創作了《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這組抒情詩,無論就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還是就其與杜甫前、後期思想的關係而言,都在杜集中具有重要意義。

作品原文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有客有客字子美[1],白頭亂髮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2],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3三]。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4]!

長鑱長鑱白木柄[5],我生托子以為命[6]!黃獨無苗山雪盛[7],短衣數挽不掩脛[8]。此時與子空歸來[9],男呻女吟四壁靜[10]。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閭里為我色惆悵!

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11]?生別展轉不相見[12],胡塵暗天道路長[13]。東飛鵝後鶖鶬,安得送我置汝旁[14]!嗚呼三歌兮歌三發,汝歸何處收兄骨[15]?

有妹有妹在鍾離[16],良人早歿諸孤痴[17]。長淮浪高蛟龍怒[18],十年不見來何時?扁舟欲往箭滿眼,杳杳南國多旌旗[19]。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為我啼清晝[20]!

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濕。黃蒿古城雲不開[21],白狐跳梁黃狐立[22]。我生何為在窮谷?中夜起坐萬感集[23]!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24]!

南有龍兮在山湫[25],古木嵷枝相樛[26]。木葉黃落龍正蟄[27],蝮蛇東來水上游[28]。我行怪此安敢出[29],撥劍欲斬且復休[30]。嗚呼六歌兮歌思遲,溪壑為我回春姿[31]!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32],三年飢走荒山道[33]。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34]。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35]。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36]!

作品注釋

[1]《詩經·周頌》:“有客有客,亦白其馬。”杜甫是寓居,故自稱有客。子美,杜甫的字。杜甫和李白一樣,都喜歡在詩中用自己的姓名或字號。

[2]歲拾之“歲”,指歲暮,因下句有“天寒日暮”之文,故可從省,兼以避重。舊詩因受字數限制,往往使用從上文或從下文而省的手法,必須合看,不能孤立作解。如杜甫《昔游》詩:“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觀下文“寒蕪”、“寒霜”諸句,知所謂“晚”,實指歲晚,亦因為字數所限而略去歲字。施鴻保《讀杜詩說》疑“歲拾”當作“飢拾”亦非。橡,是一種落葉喬木,種類很多,名稱也不一,南京叫櫟樹,浙江和東北都叫橡樹,四川叫青槓樹,是一種有食用價值的野生植物。橡栗,即橡子,江南人嘗用來做成豆腐。狙,音居,獼猴。狙公,養狙之人。《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芧,音序,亦即橡子。隨狙公,可能是事實,因第四首提到林猿,可見這裡是有猴子的。王維詩“行隨拾栗猿”。

[3]皴,音村。皮膚因受凍而坼裂。皮肉死,失了感覺。

[4]末句是作者主觀的感情作用。仿佛風也為我而悲慟。

[5]鑱,音蟬,鋤類。

[6]子,是稱呼長鑱。李因篤說:“說長鑱宛如良友。”楊倫說:“叫得親切。”其實,這種感情乃是從慘痛的生活體驗中產生的。沒有鋤頭,便掘不到黃獨,性命交關,所以說“托子以為命”。

[7]黃獨,是一種野生的土芋,可以充飢。戴叔倫詩“地瘦無黃獨”。因雪大,所以無苗,難於尋找。

[8]脛,膝以下。衣短,故不及脛。

[9]子,仍指長鏡。因雪盛無苗可尋,故只好荷鑱空歸。

[10]這句是說空室之中,除單調的呻吟聲外,別無所有,別無所聞。愈呻吟,就愈覺得靜悄悄的。

[11]杜甫有四弟:穎、觀、豐、占。這時只有占跟著杜甫。強,強健。何人強,是說沒有一個強健的。

[12]展轉,到處流轉。

[13]這句申明不相見之故。 

[14]鴐,音加。鴐鵝,似雁而大。鶖鶬,音秋倉,即禿鶖。弟在東方,故見鳥東飛而生“送我”之想。

[15]結語又翻進一層,莫說各自漂流,你縱得歸故鄉,而我究不知何住,你又到哪兒去收我的骨頭呢?

[16]鍾離,今安徽鳳陽縣。

[17]良人,丈夫。痴,幼稚。

[18]鍾離在淮水南。浪高蛟龍怒,形容水路的艱險。

[19]南國。猶南方,指江漢一帶,箭滿眼,多旌旗,極言兵亂。二句補寫不見之由。

[20]猿多夜啼,今乃白晝啼,足見我之悲哀,竟使物類感動。同谷多猿,故有此事。林猿舊作竹林,雲是鳥名,非。

[21]蔡夢弼說:“同谷,漢屬武都郡,唐天寶元年更名同谷,其城皆生黃蒿,故云古城。”雲不開,雲霧晦冥。

[22]跳梁,猶跳躍。人少,故狐狸活躍。

[23]窮谷,即上面四句所寫的。中夜,半夜。阮籍《詠懷詩》。“中夜不能寐,起坐彈鳴琴。”在舊社會,一個有良心的詩人是沒有出路的。

[24]這是倒句。魂早歸故鄉去了,故招之不來。古人招魂育兩種:一招死者的魂,一招活人的魂。

[25]同谷萬丈潭有龍,杜甫有萬丈潭詩。湫音秋,龍潭。

[26]巄嵷,音聾竦,楂椏貌。樛,音鳩,枝曲下垂貌。

[27]蟄,音直,伏藏。

[28]蝮蛇,一種毒蛇。

[29]這句是說蝮蛇竟敢出遊於龍湫,未免可怪。楊倫釋“怪”作“畏”,以為杜甫怕蝮蛇而不敢出,恐非。

[30為什麼欲斬且復休?前人有兩說:一謂“權不在己”、“力不能殄”,一謂“不足污吾刃”。按杜甫自言“疾惡如仇”,這裡面確有文章。

[31]心有猶疑,故歌思亦遲,遲則從容不迫,故覺得溪壑也好像帶有春意。第六首詩中的龍和蛇,大概是有所指的,但到底指什麼人,也很難說。浦起龍注謂龍指皇帝:蝮蛇指安祿山史思明。但如果真指安史,為什麼又欲斬復休呢?沈德潛說:“言外有君子潛伏,小人橫行之意。”也不見得妥當。

[32]杜甫這年才四十八歲,過多的苦難,已使他變得衰老了。

[33]從公元757年(至德二載)至759年(乾元二年)為三年。

[34]這兩句是憤激、嘲笑的話。並不是杜甫真的羨慕富貴,真的勸人爭取富貴。

[35]宿昔,曩昔,即昔日。

[36]杜甫是一個入世主義者,又有他的政治抱負,而今年老無成,故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作於杜甫處於窮愁絕境之時。這組抒情詩的意義在於:展示了詩人當下複雜不平的心態,真切感人;融合了屈原等前人詩歌藝術表現手法並有所突破,使激越的悲情得到了動人的傳達;標誌著杜甫前、後期思想轉型的最終完成。乾元二年(759)十一月,杜甫攜家人一路簸蕩,流落同谷,並和以血淚創作了《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這組抒情詩,無論就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還是就其與杜甫前、後期思想的關係而言,都在杜集中具有重要意義。

作品簡析

這組詩是杜甫在公元759年(乾元二年)舊曆十一月所作。這一年是杜甫行路最多的一年。所謂“一歲四行役”,說的便是這一年。這一年也是他一生中最苦的一年,像這七首詩所寫的,真是到了“慘絕人寰”的境地,他採用七古這一體裁,大概也就是為了“長歌可以當哭”。在內容上,第一首從自身作客的窘困說起;第二首寫全家因譏餓而病倒的慘況;第三首寫懷念兄弟;第四首寫懷念寡妹;第五首,由悲弟妹又回到自身,由淮南山東又回到同谷;第六首由一身一家說到國家大局;第七首集中地抒發了詩人身世飄零之感。在結構上,七首相同,首二句點出主題,中四句敘事,末二句感嘆。沈德潛云:“七歌,原本平子(張衡)《四愁》、明遠(鮑照)《行路難》等篇,然能神明變化,不屑屑於摹仿,斯為大家。”文天祥曾擬此體作歌六首。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