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疽

乳疽之名出《諸病源候論。疽髮乳候》:“腫而皮強,上如牛領之皮,謂之疽也。”又名乳心疽。 乳疽多因肝氣鬱結,胃熱蘊蒸所致。以乳房深處結塊微痛,皮色不變,釀膿、潰破、癒合緩慢為主要表現的癰病類疾病。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的乳房深部膿腫。

簡述

乳腺深部化膿性感染,屬於陰證。系由於肝氣胃熱蘊結而成。主要症狀為乳房結塊,堅硬微痛,皮色不變,腫塊漸漸增大,成膿較慢,化膿時有惡寒發熱,潰後流出黃色膿液,潰孔較深。

乳疽在中醫理論上與乳腺癌屬於同一範疇,其發病幾率及症狀均表現在絕境前後的婦女身上。我國雖屬乳腺癌低發區,但其發病詳率正逐年上升,但居女性惡生腫瘤的首位或第二位。

《醫源資料庫》 :乳疽,病名。癰疽之發於乳房部者。

《諸病源候論》卷四十:“腫而皮強,上如牛領之皮,謂之疽也。足陽明之脈,有從缺盆下於乳者,其脈虛則腠理開,寒氣客之,寒搏於血,則血澀不通,故結腫而氣又歸之,熱氣洪盛,故成疽也。熱久不散,則肉敗為膿也。”

《外科啟玄》則稱“初發即有頭曰乳疽”。

《校正外科大成》認為“乳癰、乳疽生於乳房,紅腫熱痛者為癰,堅硬木痛者為疽。由肝氣鬱結,胃熱壅滯而成也。”當辨證論治。乳癰偏於陽、實證,乳疽偏於陰、虛證。

診斷依據

1.初起乳房深部結塊微痛,皮色不變,壓痛不顯。
2.一月左右腫塊疼痛加重,逐漸增大,全身惡寒發熱,周身不適,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3.潰後流出黃白膿液,後漸轉清稀,膿液亦可從乳頭溢出,癒合緩慢。
4.外周血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均增高。

鑑別診斷

1.乳癰:其病變部位較淺,成膿時按之應指,潰膿後癒合較快。
2.乳癆:乳房內結塊如梅李,不痛,邊界不清,皮肉相連,數月之後腫塊漸大,皮色微紅,逐漸穿透皮膚,流膿清稀或挾有敗絮樣物質,形成竇道,長期不愈,多發於肺癆、瘰癧之後。
3.乳癖:乳房內出現形狀大小不一的腫塊,疼痛與月經周期有關,終不化膿破潰。
4.乳癌:乳房腫塊生長迅速,質地堅硬,高低不平,病久皮核相連,疼痛劇烈,潰流血水。

辨證論治

1.初期

乳房深部結塊,皮色不變,腫塊較硬,隱隱作痛,壓痛不顯,或全身微有惡寒發熱,舌紅苔薄黃,脈弦略數。疏肝清熱、通乳散結。瓜蔞牛蒡湯(273)加銀花、蚤休等。

2.釀膿期

3~4周腫塊逐漸增大,疼痛加劇,皮膚杴紅灼熱,按之應指,惡寒發熱,口乾口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清熱解毒排膿。

3.潰膿期

膿腫破潰,先流出黃稠膿液,後轉稀薄,或膿液從乳頭溢出,或形成乳漏,腫痛漸消;舌紅苔黃,脈弦。扶正托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