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哲宗即位,新法已敗,舊黨執政。蘇軾建議哲宗研讀陸贄奏議,從中學習治國之術。

古文賞析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原文
臣等猥以空疏,備員講讀。聖明天縱,學問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無窮,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為。
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者之用藥,藥雖進於醫手,方多傳於古人。若已經效於世間,不必皆從於己出。
伏見唐宰相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論深切於事情,言不離於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時。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為術,而贄勸之以推誠;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德宗好聚財,而贄以散財為急。至於用人聽言之法,治邊馭將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過以應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數。可謂進苦口之樂石,針害身之膏肓。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
臣等每退自西閣,即私相告言,以陛下聖明,必喜贄議論。但使聖賢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時。昔馮唐論頗、牧之賢,則漢文為之太息;魏相條、董之對,則孝宣以致中興。若陛下能自得師,莫若近取諸贄。夫六經三史,諸子百家,非無可觀,皆足為治。但聖言幽遠,末學支離,譬如山海之崇深,難以一二而推擇。如贄之論,開卷瞭然。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鑑。臣等欲取其奏議,稍加校正,繕寫進呈。願陛下置之坐隅,如見贄面,反覆熟讀,如與贄言。必能發聖性之高明,成治功於歲月。臣等不勝區區之意,取進止。

譯文

臣等每次從西閣退出,相互談論,認為以皇上的聰明,一定喜歡 陸贄的議論。只要聖主和賢臣的意見相合,等於相隔百年的君臣處身同一時代。從前,馮唐談論廉頗、李牧的賢能,使漢文帝為不遇賢才而嘆息;魏相列舉晁錯、董 仲舒的對策,令漢宣帝採用而導致漢室中興。如果皇上能夠自去求得老師,沒有比就近從陸贄取得教益更合適了。傳統的六部經書和三部史書,諸子百家的文章,並 非沒有可觀的地方,學習這些文章都有助於治理國家。但是,聖人的言論太深奧,史書和諸子百家的道理太支離破碎,好像山高海深,難以精簡地選出來。可是像陸 贄的言論,一看就明白,聚合了古今政治見解的精華,確實是國家治亂的借鑑。臣等想取來他的奏議,稍為校正,繕寫進呈,希望皇上把它放在座位旁邊,就像見到 陸贄一樣;反覆熟讀,好像和陸贄交談一樣。這樣,相信一定能啟發皇上神聖的天份,在短時間內成就太平盛世的事業。臣等表達不盡誠懇的心意,希望皇上決定呈 進與否。

注釋

(1)備員:湊數。講讀:指侍講、侍讀,官名。
(2)逮:到,及。
(3)陸贄:任翰林學士、宰相,後受讒被貶,著有《翰苑集》,亦名《陸宣公奏議》。
(4)名器:《左傳》:“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意即賞賜不可濫。
(5)頗:廉頗。牧:李牧。均為戰國時名將。
(6)太息:出聲長嘆。
(7)晁:晁錯。董:董仲舒。均為西漢時思想家。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蘇軾蘇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