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遷秦

九鼎遷秦

九鼎遷秦--漢語讀音為jiǔ dǐng qiān qín ,其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

辨析

讀音: jiǔ dǐng qiān qín
釋義:九個鼎已歸於秦國所有,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
朝代:戰國

圖片

九鼎遷秦圖片

典故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一直受許多國家保護,由九州上貢的銅所制。夏、商、周時奉為國寶,擁有九鼎者就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趙國邯鄲的秦軍,繼續向韓、趙發動攻勢。值此之際,東方各國又發動聯合抗秦。在韓、趙等國的影響與脅迫下,不識時務的西周公也捲入這次活動。聯軍打著周王的旗號,合縱抗秦。昭王大怒。秦國早就想在地圖上抹去西周,儘快掃除統一天下的一個障礙。西周參與反秦,正好給秦國出兵以口實。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封於梁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國除,置九鼎於鹹陽(途中一鼎落於泗水,所以秦國只得到8鼎,但習慣上仍稱九鼎)。自次年起(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紀年。公元前255年九鼎遷秦,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