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頭高

2006年10月,安徽九華山寫生。 2006年10月,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精神”高研班創作展。 2010年10月,安徽九華山後山寫生。

九頭高
藝術家李振軍的別署,也叫解甲山人,一九六三年生人,籍貫:山東省濰坊。
先後授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導師劉大為、陳平等教授。多次赴太行山、武當山、華山、齊雲山、九華山、青城、天台等地寫生。2008年5月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辦個展;出版《專精雅集》李振軍山水紀游圖卷。
從藝經歷
1992年,國畫作品《東方風來》獲建軍六十五年周年第八屆全軍美展創作獎。《軍事博物館》、《解放軍出版社》
1992年,國畫作品《東方風來》在第二屆總參謀部文藝獎評選中榮獲創作獎、榮獲總參謀部“閃閃的紅星”美術書法展佳作獎。《軍事博物館》
1992年,為天安門城樓創作國畫作品《東嶽雄風》天安門城樓珍品收藏。出版天安門珍藏書畫集。《北京出版社》
1994年,出版《李振軍水墨畫集》、《解放軍出版社》
1997年,國畫作品《就戀這把土》入選建軍七十周年第九屆全國美展;獲文化部主辦迎香港回歸全國美展一等獎。《軍事博物館》
1998年,國畫作品參加中國畫研究院舉辦《98中國山水畫展》。出版98中國山水畫展作品集。《中國畫研究院》
1998年,國畫作品《風物憶當年》參加文化部舉辦緬懷周恩來誕辰一百周年“全國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中國美術館》《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1998年,國畫作品《靄靄秋嵐》參加全國首屆作家、詩人、書法家、畫家作品聯展。《中國美術館》《河北美術出版社》
1999年,國畫作品十幅參加北京青年畫家十人展。《炎黃藝術館》
1999年,建國五十周年被邀請創作國畫作品《黃山勝景圖》天安門城樓收藏。中央電視台《人民子弟兵》山東衛視曾以《翰墨寄軍情》作專題報導。美術作品被《解放軍報》、《解放軍畫報》、《美術報》、《北京青年報》、《人民畫報》等媒體報導。
十年攝影(1998-2003)
1998-2003 年跟蹤拍攝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朔黃鐵路。策劃、拍攝、實施航拍。出版大型紀實攝影畫冊《難忘朔黃》、《看神華》多部攝影專集。《中國攝影出版社》、《藝術與人文科學出版社》
2003年,攝影作品獲第十屆國際攝影藝術展金獎;“長梁山隧道記實”獲國際攝聯銅牌獎:同時獲得“國際攝聯獎”。
2004年-2006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陳平先生“山水精神”高研班。
2004年11月,四川青城山寫生,
2005年4月,湖南張家界寫生。
2005年10月,河南太行山郭亮寫生。
2006年正月,廣西苗寨寫生。
2006年4月,安徽齊雲山寫生。
2006年10月,安徽九華山寫生。
2006年9月,中國書畫人物版“當代典型”推介李振軍繪畫藝術的美學觀照《價值的追尋與詩意的回歸》。《中國書畫》
2006年10月,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精神”高研班創作展。《中國美術館》
2006年10月,國畫作品《丹岩疊嶂圖》獲黎昌杯第四屆全國青年國畫年展 優秀獎。《中國美術館》《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6年10月,國畫作品“清音皖南”參加《江南江北》當代中青年山水、花鳥名家新作巡迴展。《北京、杭州、無錫、江陰》
2006年11月,國畫作品“洪谷清秋系列“清音皖南”參加中國收藏家協會成立十周年書畫邀請展。《中國國家博物館》《榮寶齋出版社》
2007年1月,被評為最具學術價值與升值潛力《當代中國畫100家》《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正月,浙江南雁盪寫生。
2007年10月,河南太行山錫崖溝寫生。
2007年9月,出版“顓精雅集”李振軍山水紀游圖卷《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8年正月,浙江天台山寫生(雪災)。
2008年9月,江西三青山寫生。
2008年5月,在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辦“解甲山人-九頭高山水作品展”《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2008年10月,宋莊國際藝術年展“機語契會”10人展。
2008年11月,作品“在那遙遠的地方”參加中國美協首屆山水藝術雙年展。
2009年元月,作品“雁盪紀游系列”參加榮寶齋畫院新年雅集展。
2009年正月,浙江雁盪山顯勝門寫生
2009年9月,通過全國統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攻讀藝術碩士。
2010年正月,浙江天台山、永嘉十二峰寫生。
2010年5月,山東濟南“水墨品質”當代名家邀請展。
2010年6月,南京澄懷美術館“澄懷雅集-逍遙遊”展《畫家范揚、朱道平、常進、姚鳴京、李振軍、崔海、朱雅梅、劉明波、丘挺姚媛》。
2010年9月,被中央美術學院錄取攻讀藝術碩士。
2010年10月,安徽九華山後山寫生。
2011年正月,浙江天台山寫生李、耿、路、潘等。
2011年4月,湖北武當山寫生。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本、碩、博導師陳平教授。
2011年7月,魅力貴州寫生李振軍、明瓚、常朝暉、韓浪等。
2012年春節,南京澄懷美術館“澄懷雅集-手卷展”《畫家霍春陽、范揚、李振軍、戴順智、林容生、王和平、胡石、於水、何加林、楊春華》
2012年4月,作品參加第二屆中國畫節“中國畫學會學術作品展”
2012年2-4月,畢業創作,論文答辯、4月28-5月7日中央美院美術館畢業展。作品《武當山南岩霽雪》、《武當山榔梅仙祠》。
十年磨一劍 已是出鞘時 ---劉大為評解甲山人九頭高李振軍作品
記得二十多年前,在北京萬壽路警衛局賓館開會時,警衛部隊的領導曾向我說起,警衛局裡有個戰士喜歡畫畫,是個“小”畫家,給您推薦當個學生吧。會議期間我約張道興老師說:“走,看看去”。就這樣初識了軍人畫家李振軍。李振軍當時給我的印象是很帥氣,骨子裡透著一種執著和韌勁,他的畫也很有靈氣,素描和色彩都有很好的基礎,尤其是他的一組山水畫“高原陝北系列”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閒聊間,得知他入伍前曾在他老家的縣文化館工作,入伍時,他是新兵中唯一一個攜帶著畫夾來到部隊的,屬特長兵入伍。後來他考取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自然也就成了我的學生。幾年的專業學習以及系統的藝術訓練和藝術實踐,為李振軍走向繪畫創作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建軍65周年時,在中國美協主辦的第八屆全軍美展上,他的參展作品《東方風來》入展,並受到廣泛好評。該作品以大紅的確良布為底色,大膽創作,題材表現了中國大地上改革大潮波瀾壯闊的場面,其大膽的用筆和立意,鮮明的繪畫主題和表現風格,初顯出李振軍藝術創作的穎悟和藝術審美感知的才華。
李振軍從部隊轉業後,到了一家國有大型能源集團做宣傳工作,投入到一個跨世紀的特大工程的懷抱。出於工作的需要,他又涉足攝影,在拿起畫筆的同時,又操起了相機。由於他有嚴格訓練的繪畫藝術功底做基礎,因此在從事攝影時,他對光影和色彩的把握就更加得心應手。在他看來,所有的藝術都是相通的,只不過表現手法和表達工具不同而已。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幾年不見的李振軍捧給我一部攝影專集《難忘朔黃》,讓我著實驚奇。其攝影作品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獨到的構圖、豐富的攝影表現手法、乾淨而又極具分量的畫面,體現了他對攝影和繪畫獨到的藝術領悟力,也體現了他對社會生活以及人生命運的觀察和思考。這些,都是用他的青年熱情、聰明智慧和藝術天分寫就的。他用5年的時間,跟蹤拍攝了國家重點工程---朔黃鐵路建設,用5年的時間紀錄了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工業的發展與變遷,用5年的時間以掀動快門的形式記錄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遷。他的攝影作品演繹出對攝影語言的高度把握,將光影造型,將藝術美學思想發揮到極致,濃濃的感情折射到他的作品裡。舞動的線條和點、線、面的相互對視,透射出李振軍深厚的藝術審美素養和繪畫美學功底,更顯現出李振軍對攝影本體語言的把握和高度發揮。他在攝影藝術上所取得成就,完全可以說是得益於他對繪畫藝術語言的深刻體悟和把握。正因為如此,他的《長梁山隧道紀實攝影作品》一舉獲得“十屆國際攝影大賽大獎”,同時獲得“國際攝聯獎”。
已經在攝影界漸入佳境的李振軍,又放下了手中的相機,拿起了畫筆。2004年他考取中央美術學院陳平教授主持的“山水精神”高研班,靜心地學習,使他的畫風有了突變。幾年不見的李振軍,今天又捧給我一本《顓精雅集---李振軍山水畫寫生卷》,囑我為其寫序,並再次讓我感到震驚。當我翻閱他的作品集時,畫作的清新格調和圖式的穎異讓我感動又激動。重新回歸畫壇,而且出手不凡,真的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其畫作圖式和氣息可以看出,李振軍涉足攝影界十年,縱情悠遊於名山勝水之間,培養了他獨到的眼力,透射出李振軍觀照物象的審美取向。他對自然山水的審美感悟,加之有多年來的攝影實踐,為其進行繪畫藝術的構成和造境,為其繪畫藝術獲得新生和突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雖與李振軍見面無多,然其豐富的藝術經歷和巨大的藝術突破卻是歷歷在目的。無論是在繪畫上,還是在攝影上,李振軍的悟性都極高。他有藝術的靈性,他也是一個永不甘心的人,對藝術的追求永不滿足。他鮮明的個性造就了他獨立的畫風,不流俗,不跟風,獨標風骨。或許,這正是他在今後能獨立畫壇、嘯傲藝林的關鍵所在。
2006年秋,李振軍與陳平在齊雲山寫生的時候,談起畫家自號的事來。陳平說,你是身高九頭的退伍軍人轉行做了畫家,而且畫中氣息也清雅高古,何不自號解甲山人,或者就叫九頭高呢?李振軍覺得很好。從那以後,“解甲山人”、“九頭高”的落款和名章便出現在李振軍的作品上。如今,這位解甲山人---九頭高年尚不惑,卻能有如此之變法,其藝術靈性實可見一斑。他的畫作與10年前的畫風已判若兩然,有了質的飛躍和突破,這正是我從他身上看到的希望。現在的九頭高已經突破了原來的李振軍,他走得很從容,很自信。他的畫風可以說是一條坦途大道。我相信,只要李振軍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迎來的將會是不斷的勝利和突破!
李振軍之所以能安心地從事繪畫和攝影創作,與他寬鬆的工作環境是分不開的。他的工作單位朔黃鐵路公司領導給予了他創作、展覽和畫冊出版等各方面很大的支持,沒有這些支持和幫助,是斷不可能有如此作為的。作為他的老師,我為他有這樣的領導感到很欣慰,在此也一併致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