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陽消寒圖

九陽消寒圖

根據清高崇《御製詩》載,《題仿宋緙絲九陽消寒圖》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題,次年收入《御製詩》。

簡介

根據清高崇《御製詩》載,《題仿宋緙絲》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題,次年收入《御製詩》。

詩的前兩句著重說明此繡品的內容是“九陽消寒”,後兩句主要是稱讚宋人原作“”和清代蘇州匠師們的“仿水緙絲。”“九羊”寓意“九陽”。“九”字多取吉祥之義。三男寓泰之義。周圍的梅花、茶花、松樹、山石、竹以及雲紋,河水等都與內容相聯繫。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以“數九”來形容嚴冬的寒冷。俗話說:“冷在三九”,因為“三九”在“九九”中為最寒冷的時節。“九九”剛去,春天即來。明代《帝京最物略》載,冬至時,“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即舊曆冬至後計日之圖”。

又按舊俗,以芝至為入九,九九足,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所以有“九九消寒”之諺。

九陽消寒圖九陽消寒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