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漢語成語]

九死一生[漢語成語]

九死一生,漢語成語。 拼音:jiǔ sǐ yī shēng 釋義:死的可能性遠大於活的可能性,但終於脫險。比喻多歷艱險而大難不死。

基本信息

成語

九死一生

拼音

jiǔ sǐ yī shēng

引證解釋

形容經歷很大危險而倖存。也形容處在生死關頭,情況十分危急。

戰國·楚·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唐·劉良註:“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您哥哥劍洞槍林快廝殺,九死一生不當個耍。

《喻世明言 卷十九.楊謙之客舫遇俠僧》:“蠻煙瘴疫,九死一生,欲待不去,奈日暮途窮。”

《隋唐演義》第十三回:“凡解進府去的人……十人解進,九死一生。”

清 曹雪芹 《紅樓夢》第七回:你祖宗九死一生掙下這個家業,到如今不報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來了。

成語典故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柹(fei)歸)人。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戰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

屈原出生於楚國的貴族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志向遠大。屈原早年受到楚懷王重視.曾任左徒、三閭大夫的職務。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楚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合齊國抵抗秦國,使楚國國力一度增強。由於楚懷王的令尹子蘭、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同朝小人的誣陷,楚懷王便疏遠了屈原。

公元前304年,屈原因竭力反對楚懷王背棄齊國聯合秦國,遭到第一次流放,被流放到漢北地區。楚頃襄王六年,屈原寫詩表達愛國忠心,指出了楚懷王客死他鄉的真正原因。令尹子蘭指使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

屈原在流放期間創作了中國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詩中曲折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政治理想以及自己不公正的遭遇。

蘊含“九死一生”的是《離騷》第四章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我心中迫求的東西,即使多次死亡也不後悔)。詩人一再遭遇挫折,陷入孤獨絕望的境地。但他為了堅持自己純潔的理想和高尚的操守,矢志不渝,連死亡也不能讓他退卻。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滿懷著對國家和人民的無限深情,在絕望和悲憤之中,於同年5月投汨羅江而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