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英英漢習語大全

漢英英漢習語大全

《漢英·英漢習語大全》是2005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學英。該書是一部中外罕有、名副其實的大而全的習語工具書。

內容介紹

這是一部“新、準、全”的大型漢英·英漢習語辭書,共收錄了漢語習語3.5萬餘條和英語習語1.9萬餘條。配有譯文19萬餘條,例句2.6萬餘條,注釋1700餘條,此外,還加編了400餘條辨析。該辭書能滿足廣大語言學習者,翻譯工作者,從事外貿、外務、旅遊等工作的涉外工作人員,英語教師,大專院校師生,英語自學者以及進修漢語的外籍人士等讀者群的需要,是一部權威的雙語工具書。

前 言

漢語和英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所蘊含的習語,浩如煙海,燦若群星。眾所周知,習語有簡潔明快、要言不煩、畫龍點睛之特點。用之恰當,可達詞簡義豐、形象生動、透徹犀利之效。無怪乎同樣就習語而言,有的學者喻為“菜餚中的鹽”;有的專家比作“食物中的維生素”;有的辭書視為“語言的核心和精華”;而有的詞典甚至稱作“語言的生命和靈魂”。誠然,習語這種富有表達力的語言材料,在英、漢語中均占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從語言交流角度綜觀當今形勢,隨同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神州大地英語熱持續升溫;伴隨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全球範圍漢語熱方興未艾。習語在語言中既然占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想要學好語言作為交流工具,熟練掌握習語,自然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有鑒於此,編者數十年如一日,殫思極慮對英、漢習語進行對比研究,參閱了百餘部國內外各種類型的詞典工具書,博覽了數以千計的英文書報雜誌,先從浩瀚豐富的資料中爬羅剔抉,披沙揀金,再經精心刪繁去蕪,增闕補遺,既博採眾長,又有所創新,終於編就了這部500餘萬字的大型雙語工具書《漢英·英漢習語大全》(A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ChineseEnglish Idioms with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以饗讀者。

本書所指的習語,乃就其廣義而言。在所選收的3.5萬餘條漢語習語條目中,以定型的四字成語為主體,同時也廣泛兼收三字或四字以上的其他成語、俗語、諺語、慣用語、歇後語以及一些廣為流傳的格言、警句和少數有生命力的詩詞妙語,對於近年來新出現的含義新穎、言簡意賅的固定詞組,也酌予收入,如“參政議政”、“精神文明”、“與時俱進”、“一手硬一手軟”等。再者,在所選收的1.9萬餘條英語習語條目中,也包含慣用短語、諺語、口語、俚語、方言、外來習語以及少數專用語和罕用語在內。總之,無論是條目、譯文,抑或例證、注釋,均力求做到廣收博採,審慎允當。全書所選收的譯文多達19萬餘條;所選編的例證共達2.6萬餘條;分別用英語或漢語闡述的注釋計達1700餘條。此外,本書還就某些易於混淆誤譯的習語,刻意編寫了400餘條辨析。本書內容全面,功能完備,有此一書在手,可說是相當於備齊了如下6部以不同名目命名的詞典,即:《漢英成語大詞典》、《漢英俗語、諺語、慣用語和歇後語詞典》、《英漢對應習語詞典》、《常用英語諺語詞典》、《常用英語外來習語詞典》和《漢英·英漢習語典故詞典》。其實用價值顯而易見,相信會受到海內外廣大翻譯工作者、英語教師、大專院校學生、銳意鑽研英語的自學者以及潛心進修漢語的外籍人士等讀者的歡迎。本書倘能對促進東西方雙向文化交流有所裨益,夙願得償矣。

在長期編著過程中,本書吸收、借鑑了中外許多有關工具書的優點,受益匪淺。其之得以及早付梓問世,還多蒙清華大學出版社的熱忱幫助和大力支持,謹此一併深表謝忱。

為編好本書編者雖已極盡所能,無奈綆短汲深,書中訛誤在所難免,敬請辭書界同仁和廣大讀者不吝賜教,多多提出批評和建議,以期再版時修訂得更臻完善,是所至盼。

編著者

目錄

略論漢英習語的異同(代序言)5

體例說明23

詞典正文1漢英部分3英漢部分2311

附錄一漢語習語條目首字拼音索引3015

附錄二漢語習語條目首字筆畫索引3037略論漢英習語的異同(代序言)漢英·英漢習語大全Preface

精彩節選

略論漢英習語的異同

(代 序 言)有關漢·英或英·漢習語(成語)的雙語詞典,海內外已編印過許多大小不同的版本。但是,像張學英先生和張會女士那樣把漢·英和英·漢習語彙編成“大全”的,實為世上所罕有。這樣的編排,無疑會給不同的讀者從漢·英或英·漢習語的雙向角度帶來查閱、學習的極大方便,其實用價值是可想而知的。而這部鴻篇巨製對人們研究、比較漢語和英語習語之間的異同,也會有很好的學術價值。

漢語和英語均是歷史悠久的語言。近一個多世紀以來,漢語和英語的交流日益增加。可以預料,漢語和英語必將成為世上眾多人士越發重視的兩大語言。而這兩種語言中被稱作“核心和精華”的習語,數量都異常繁多,人們均喜聞樂見,套用亦十分廣泛。鑒此,全面深入地研究,比較漢、英習語的異同,仍是一個頗重要的課題。現應張學英先生多次邀約,借《漢英·英漢習語大全》(以下簡稱《大全》)的一頁,先簡略地論述漢、英習語在涵義、特性、結構、語源和設喻等方面的異同,然後談談本人對《大全》的幾點感受,祈作引玉之磚,權作淺薄的序言。

一、 涵義的異同

英語“idiom”一詞,源自希臘語,基本概念是“特殊性的一種表現”。在現代英語中,它可分別表示:

(1) 一個國家或民族所特有的語言,如the French idiom = the French language(法語);

(2) 一個地區、社會或階層所特有的方言,如the idiom of the Middle West (美國中西部地區的方言);

(3) 一個作家或藝術家所特有的風格,如 Shakespeare’s idiom (莎士比亞的語言風格);

(4) 一種語言所特有的習用表達方式。

第(4)義是idiom最普通、最常用的意義。英語辭彙中的“習用表達方式”——成千上萬個習慣用語,我國英語界大都稱作“習語”或“成語”。所謂“習語”(idioms),國內外許多辭書曾給過多種不盡相同的解釋和界定:

——有的認為英語習語只包括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單詞構成的固定詞組,有的則認為英語習語還包括一些具有習慣用法的單詞(如cocky,soft等)和俗諺(sayings and proverbs, 如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動嘴說不如動手乾”);

——有的只把含有喻義或典故性的詞語看作習語(如break the ice“打破僵局”,bury the hatchet “重修舊好”),有的則把一些保存字面意義但結構固定的詞組(如 make friends “交朋友”)和當代出現的習用詞語(如splash down“宇宙飛船在海洋中濺落”)也視作習語;

——有的把一些名詞性的習用詞組(如mother wit “天生的智力”)和“動詞(+副詞)+介詞”一類結構(如put up with “忍受”)作“複合詞”(compounds)處理,有的則把它們列為習語(idioms)。

由於研究和編著的目的和重點不相同,各個學者的看法角度不完全一樣,賦予習語的涵義和處理習語的方式自然有所差異——有的範圍寬些,有的範圍窄些;有的側重於這方面,有的側重於那方面,這不足為怪。但總體看來,在“習用、定型、轉義和整體化”等方面,大多數人對“英語習語”的理解和界說是比較一致的。從張氏《大全》收錄的英語習語來看,是作了“從寬處理”的,即把凡是定型化、整體化的習用短語或短句都盡收其中。

漢語中與“idiom”相對應的定型化、整體化習慣用語,漢語界有多個不同的稱謂,其中較多的稱作“成語”或“熟語”,部分人叫為“習語”。如同英語界給“idiom”予以多種解釋和界定一樣,漢語界對“成語”、“熟語”等也有多種不盡相同的理解和界說,也有寬窄之分和新舊之別。“習語”一詞雖然在漢語界並不常用,但為了研究和編寫的方便,張氏《大全》把漢語中凡已定型化、整體化的習用短語或句子都視為“習語”,亦作“從寬處理”,即以定型的四字成語為主,同時廣泛兼收三字或四字以上的其他成語、俗語、諺語、歇後語、格言、警句和近些年出現的一些含義新穎的固定詞組。嚴格地說,各個名稱之間是有一定的差異的。但我個人認為,張氏《大全》把漢、英語中習用、定型的詞組或短句統稱為“習語”,不失為一種能兼收並蓄、使《大全》名實相符的可取之舉。

二、 特性的異同

中外學者曾從不同的角度,對漢、英習語的特性作過多種透視,用過多個不盡相同的表述,如習用性與習語性,定型性與穩固性,整體性與完整性,精煉性與簡潔性,歷史性與典故性,民族性與地方性等。這裡我們著重談談漢、英習語的習用性、定型性、整體性和精煉性。兩者在這幾方面的本質特性是基本相同的,或者說,是大同小異的。

(一) 習用性

顧名思義,習語即社會裡相沿習用、口習耳聞、長期為大眾所熟知的習慣用語。我們可以從空間和時間等角度來考察其習用性。

首先,從空間上看,習用性意味著習語套用的廣泛性。作為語言的核心和結晶,習語大都在較廣泛的範圍里為各行各業的人所確認和運用。它們往往流行於多個地域,不像“方言”那樣只通行於某一地區,也不像“行話”、“術語”那樣僅僅為某一階層或行業的人所使用,儘管不少習語是從方言、行話或術語中擴展、演變而來。無論漢語或英語,人們都可以從不同載體的作品或話語裡看到、聽到大量的習語。

從時間上說,習語的習用性還意味著使用的長久性。習語不是只存在於一個時代,而且存活在許多時代。例如,始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的“土崩瓦解”、初錄於《左傳·文公五年》的“華而不實”和首次被東晉陶潛使用於《歸去來兮辭》的“欣欣向榮”等漢語習語,歷經無數朝代而一直流傳至今,其長久性可略窺一斑。同樣,不少英語典故習語也有堅強的生命力,能夠在漫長的歲月里被“活學活用”。例如,從《聖經》轉譯過來的“a drop in the bucket”(滄海一粟),“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驕者必敗)和莎士比亞創造的“much ado about nothing”(無事生非),“speak daggers to sb”(惡語傷人)等習語,都還活躍在當代英語中。

一些含有古義詞或廢用詞的習語,如在現代漢語中常用的“毋庸諱言”(“庸”的古義為“用”),“義憤填膺”(“膺”作“胸”解,僅用於此語);在現代英語中常用的“tit for tat”(“針鋒相對”,tit 和tat 僅用於此語),“above board”(“光明正大”,board 的古義為“桌子”),等等,均是部分習語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印證。

漢、英習語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一批批新習語在近現代還不斷湧現,是因為它們具有精煉、形象、深刻的表現力,為人民大眾所需要和喜愛。相對而言,由於英語習語的涵義較廣,結構較多樣,故其廣泛性比漢語習語大。尤其是“動(副)介”式英語習語,從通俗的口語到嚴謹高深的科技論著,均有較高的使用率。而在長久性方面,由於漢語的歷史較悠久,故漢語習語,尤其是典故性成語,更顯得源遠流長。

(二) 定型性

語言的發展與變化是普遍的、絕對的,語言的穩定性則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習語的相對穩定性顯得特別突出,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沒有定型化就沒有習語。

習語的定型性,主要指習語的結構形式是相對固定的,詞素的位置不能任意變換,字眼不能隨便改動。漢、英習語都有很強的定型性。先說說漢語成語的幾個例子:“一清二白”不能改成“二清一白”、“二清三白”、“三清四白”,因為這裡的一、二、三、四並不表示具體的數目。又如“車水馬龍”這個成語中,“水”是對“車”加以喻說,“龍”是對“馬”加以喻說,是說車馬很多,來往不絕,形容繁華熱鬧的景象。這個成語不能說成“車龍馬水”或“車馬水龍”。若說成前者,就錯把“龍”來喻說“車”和錯把“水”來喻說“馬”了;若說成後者,就把原來的兩個主謂形式的並列結構換成一個主謂結構了,意思也很不好說。再如“相形見絀”,是指跟另一人或事物相比顯得不足的意思,不能把其中的“絀”改動為“拙”。絀(chù),是不足、不夠的意思;拙(zhuō),是笨、不靈巧的意思。

英語習語定型性的例子有:“by twos and threes ”意為“三三兩兩”,但不可依照漢語說法改為“by threes and twos”。“burn a hole in one’s pocket”雖然常指“(婦女)急於把錢花光”,但不能變為“burn a hole in her purse ”,儘管西方婦女通常把錢放在“purse”(錢袋)里。“lose the \[one’s\] way”(迷失方向)中的冠詞或人稱代詞所有格不能略去,因為“lose way”是另一條習語,作“(船等)減速”解。

當然,習語的定型性不是絕對的。為了適應社會實踐不斷發展的需要和反映人們思想意識與語言習慣的變化,習語同其他詞語一樣,其內部結構也在不斷發展演變著。漢、英習語的結構變化情況稍有不同。這裡著重介紹三種情況。

1. 漢語中有數十條並列結構的成語是可以互換位置而不改變含義的。如:

千山萬水——萬水千山 博古通今——通今博古

異曲同工——同工異曲 背井離鄉——離鄉背井

還有少數非並列結構也可以變換次序。如:

大名鼎鼎——鼎鼎大名 以一當十——一以當十

但是,那些有先後、因果關係的並列結構是沒有上述變化的自由的。例如,不能把“百發百中”說成“百中百發”,不能把“人云亦云”說成“亦云人云”。

英語中除了個別並列結構習語,如“soul and body”(全心全意)可以說成“body and soul”,又如“day and night”(日日夜夜)可以說成“night and day”,其餘的極少能互換位置。

2. 英語習語中的“語法性變體”則是漢語所沒有的。所謂語法性變體,就是根據一般的英語語法規則,部分習語中的單詞隨著語句的人稱、時態等不同需要而產生的各種變體。例如,英語動詞在套用中要使用相應的現在形式、過去形式或過去分詞形式;有些習語中的名詞也要隨著“數”的需要而分別使用單數形式或複數形式;許多習語中的代詞亦要根據不同的人稱而改變其形式。試比較“make up one’s mind”(下定決心)在下列句中的變體:

It’s time to make up your mind.

They made up their minds to sell the house.

3. “修辭性活用”在漢、英習語中均較常見。所謂修辭性活用,就是為了渲染氣氛或強調某種概念等修辭上的需要, 在實際運用時簡化、替換、分拆、擴充或倒裝習語的某些組成成分。例如,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在一部作品中曾把“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一針及時省九針)改裝成“A word in time saves nine”(及時說一句話可以免得以後多囉唆)。又如,毛澤東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一文中,套用“先斬後奏”這一成語,分別列舉了“先奏後斬”、“斬而不奏”和“不斬不奏”等幾種情況。再如,漢語的俗話“碰釘子”,人們可根據不同的語境,加上一些修飾詞:“碰了一個大釘子”,“碰了個硬釘子”,“碰了個軟釘子”等。這些靈活巧用的事例較多,大家可注意觀察。誠然,這些修辭性的靈活運用大都是臨時性的,原來的習語的基本格式並不會因此而被淘汰。

(三) 整體性

習語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它以整體來表示一定的意義,並且在語句中作為一個整體來套用。正如著名的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1963年版)下的定義所說:“idiom—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must be learned as a whole.”(習語——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記取其含義的詞組)。《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年版)在給“成語”下的定義中亦指出:“漢語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套用的。”

在學習和使用習語時,注意整體化這一特性,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構成習語的各成分在單獨存在的時候表示什麼意義,在習語中所表示的意義是集體的。換句話說,習語的意義不是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切勿望文生義。以往曾有人把漢語成語“胸有成竹”錯譯成“There is a bamboo in the chest”; 也曾有一位德國記者把英語習語“catch a crab”(划船時一槳沒劃好)誤認為船員果真“抓了一隻蟹”。這些都已成為語言學界熟知的笑柄。

按照習語的意義與其所含成分之間的各種相互關係,漢、英習語大致可分為保持字面義、含有引申義或具有轉喻義等類型。這幾個類型的習語,在整體性程度方面雖然有高低不同的差異,但它們的意義都不是組成成分的簡單總和,而是高一級的概括或抽象化,只是概括或抽象化的高低程度不同而已。比如,保持字面義的英語習語“break silence”(打破沉默)、“make sure”(弄清楚)和可以從字面上加以解釋的漢語成語“道不拾遺”、“乘風破浪”等,它們的每個組成成分都保持著一定的詞義獨立性,其語義整體化的程度較低,但這些組成成分仍受到組合力量的限制,不能隨意拼湊或更換,而且,它們往往表達意志、風尚或意識等抽象的概念。至於那些具有引申義或轉喻義的習語,如“be driven from pillar to post”(到處碰壁)、“It rains cats and dogs”(大雨滂沱)等,它們所含的單詞或多或少地失去了詞義的獨立性,統一構成一個完整的意義單位,其整體化程度無疑較高。

習語語義的整體性還表現在:部分英語習語,尤其是“動(副)介”式習語,往往有一個與之相當的同義單詞,如back up—support(支持), look into—investigate (調查),hold out—extent(伸出),step up—enhance(提高)等。難怪有些詞書把它們作compounds(複合詞)處理。漢語中的個別成語,在使用中可以簡化,如“別人代庖是不對的”中的“代庖”是“越俎代庖”的節縮;“早已營就三窟”中的“三窟”是“狡兔三窟”的簡略說法。這些簡化了的成語實際上也變成了一個詞。

在句法功能上,習語的整體性表現在:除了諺語可以獨立成句,或獨立於句子之外,其他習語不管其內部結構如何,在語言的運用中大都充當句子中的一個語法成分,或充當主語、謂語、賓語,或充當定語、狀語、補語,其作用相當於一個詞。鑒此,上面提及的習語“break silence”在“He broke silence”句子中,只可視作一個詞,充當謂語,而不宜分析成一般的謂語和賓語。又如,“聲東擊西”是一個含有兩個動賓結構的成語,但在“‘聲東擊西’是造成敵人錯覺之一法”中,作為一個語義整體而充當主語。

(四) 精煉性

經過人們長期語言實踐的千錘百鍊,絕大部分習語都有明顯的精煉性。它們大都短小精悍而又含義深奧,簡潔明快而又富於表現力。例如,“as busy as a bee”,字數不多,但把一個人像蜜蜂那樣“忙忙碌碌”、“忙得不可開交”、“幹完一事又忙於另一事”等情形生動而明快地描繪出來了。又如,在“get through” 這一習語中,through含有“穿過”、“從頭到尾”、“從一頭到另一頭”等意思,和get 連用就可給人一種遭遇困難,和困難鬥爭,以及最後克服困難的形象,從而使人感到“盡力而為卒成”的毅力與氣概。假若我們用它的同義詞complete, 比如說,complete a task,那就僅僅平鋪直敘地說明完成一項任務而已,很難喚起任何聯想。

為了順應整個英語結構的簡化趨勢,部分簡短的習語還“精益求精”,具體表現在:

1. 一些習語中的冠詞、介詞、代詞或其他詞,在實際運用中可以省略,如at (the) least (至少;無論如何),(in) back of (支持),pluck up(one’s)heart (鼓起勇氣),in (very) deed (實際上)等。

2.一些習語中的組成成分可採用縮略語形式,如cash on delivery (貨到付款)可略作COD或c.o.d.。英語中還常常使用一些源自拉丁語短語的縮略語,如v.v.=vice versa(反之亦然)等。

3.一些分寫形式的習語變成了連寫形式或用連字元連線的單詞或複合詞,如 in doors 變成indoors (在室內),down the stairs 變成downstairs (在樓下),to morrow變成tomorrow 或tomorrow(明天),of the clock 變成o’clock(點鐘)等。

漢語中部分習語也有類似的簡化現象,或裁去個別虛詞,或裁去個別實詞。例如:

孤陋而寡聞→孤陋寡聞

狡兔有三窟→狡兔三窟

欲速則不達→欲速不達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竟成

此外,部分漢語習語本來就是從一些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或歷史事件中,用融化、綜合和概括等方式精煉出來的,如眾所周知的愚公移山、葉公好龍、黔驢之技、一枕黃粱、世外桃源、城下之盟、初出茅廬、草木皆兵等。它們也體現出習語的高度精煉性。

三、 語源的異同

馬國凡先生的《成語》一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把漢語成語形成的來源歸納如下:成語新創造的繼承的書面語系統

寓言故事類

神話傳說類

歷史事件類

名詞摘引類口語系統借用的這個歸納表較全面、簡明,不僅對漢語成語和其他習語較適合,而且對英語習語語源的分類也較適合。兩者不同的僅是某些類別的數量多寡和範圍寬窄而已。總的看來,英語借用的習語和口語系統的習語較漢語多;而漢語新創造的習語和書面語系統的習語較英語多。

在學習、使用習語時,若能了解習語的一些來源和背景知識,可以加深對習語的理解和記憶,提高運用習語的準確性,並有助於了解一些有關的民族文化,擴大知識面。下面大致按馬先生的語源分類法作些介紹。

(一) 新創造的習語

我們在前面已說過,習語是語言實踐中約定俗成、相沿習用的定型化詞組,它們在結構、語義和功能等方面都有相對的穩固性。然而,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生活不斷發展的需要,為了反映人們思想意識與語言習慣的變化,習語和其他詞語一樣,也在不斷發展演變著。既有新生的,也有消亡的;既有語素的增減,也有語素的互換;既有語義的變化,也有詞性的轉化。這裡說說新生習語的幾種方式方法。

1. 利用原有的詞或詞素新構成的習語,例如:

一窮二白,改天換地,多快好省,爭分奪秒,戒驕戒躁,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南水北調,撥亂反正,參政議政。

at risk (危機四伏)

brain drain (人才外流)

churn out (粗製濫造)

shoot full of holes (百般挑剔)

carrot and stick (軟硬兩手)

hold time (延遲倒數)

2. 改換原有習語中的個別成分而構成新的習語,例如:

同床各夢 —— 同床異夢

千兵萬馬 —— 千軍萬馬

家至戶曉 —— 家喻戶曉

趨炎附熱 —— 趨炎附勢

信口開合 —— 信口開河

go \[drift\] with the stream (隨波逐流)

stir a finger \[hand\] (盡舉手之勞)

far apart \[away\](天南地北)

have an \[the\] edge (on) (略勝一籌)

show \[go through \] one’s paces (一顯身手)

(上述各例\[\] 號內的是新的替換詞。)

3. 改變詞的位置而構成新的習語形式,例如:

石爛海枯→海枯石爛

深根固柢→根深柢固

相逢狹路→狹路相逢

每下愈況→每況愈下

body and soul → soul and body (全心全意)

ins and outs → outs and ins (里里外外)

turn back the clock → turn the clock back (倒行逆施)

give sb line enough → give sb enough line (欲擒故縱)

(二) 繼承的習語

習語的繼承,有兩個大的系統,一是書面語系統,一是口語系統。漢語的四字成語和英語的典故性習語大都源自書面語系統,漢語和英語的俗諺、俚語和其他習用語大都源自口語系統。

書面語系統來源的漢、英習語(成語)有四類:

1. 來源於寓言故事。漢語方面大家熟悉的例子有:

愚公移山 (《列子·湯問》)

葉公好龍 (劉向《新序》)

自相矛盾 (《韓非子·難勢》)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戰國策·燕策二》)

英語方面大家熟悉的例子大都轉譯自希臘和法國的寓言故事,如典出《伊索寓言》的有:

Androcles and the lion(善有善報)

The camel going to seek horns lost his ears (偷雞不著蝕把米)

the cat and the cock(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火中取栗)

2. 來源於神話傳說。漢語方面的典型例子有:

夸父追日 (《山海經》)

為虎作倀 (《正字通》)

世外桃源 (《桃花源記》)

一枕黃粱 (《枕中記》)

英語方面較典型的例子大都轉譯自希臘神話,如:

change like Proteus (變幻無常)

Orestes and Pylades (患難之交)

the heel of Achilles (致命弱點)

the sword of Damocles (大禍臨頭)

3. 來源於歷史事件。

歷史上的一些事件,常被概括為一個成語(習語),這個事件本身的意義或由此而引申的意義就作為成語(習語)的意義。漢語方面的例子有:

取而代之 (《史記·項羽本紀》)

草木皆兵 (《晉書·苻堅載記》)

紙上談兵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初出茅廬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英語方面的例子有:

Bataan death march (九死一生)

Pyrrhic victory (得不償失)

cross the Rubicon (破釜沉舟)

like the Black Hole of Calcutta (又悶又熱)

4. 來源於作品的名句。

漢、英語作品中都有一些名句常被廣泛引用,有的名句原封地使用,有的改變了意義或結構來使用,最後以習語(成語)的形式固定下來。漢語方面的此類成語主要源自歷代的詩詞歌賦,部分出於其他著名作品,例如:

水落石出 (蘇東坡《後赤壁賦》)

拖泥帶水 (嚴羽《滄浪詩話》)

自知之明 (《老子·三十三章》)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後出師表》)

英語方面,莎士比亞的著作可謂是英語習語最豐富、最地道的文學源泉。莎翁在他的世界名著中,不僅記錄了大批以往流行的習語,而且自創了不少為後人所公認的習語,例如:

wear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 (開誠布公)

sweet and twenty (妙齡女郎)

lie in one’s throat (當面扯謊)

take the wall of (占上風)

源出基督教《聖經》的英語習語為數不少。例如:

beat the air (徒勞無功)

handwriting on the wall (不祥之兆)

sheep that have no shepherd (烏合之眾)

Scales fall from one’s eyes. (恍然大悟)

此外,其他的英語作家和詩人,如彌爾頓、丹尼斯、拜倫、狄更斯、斯蒂文森等,也有一些名句成了習語。

口語系統來源的漢、英習語(成語)種類繁多,幾乎涉及人民大眾的經濟生活、社會活動和人體器官的方方面面,數目龐大,尤其是那些俗諺、俚語更大量流行於大眾的口語中。誠然,部分源自口語的習語已被書面語所廣泛使用,難以涇渭分明地劃分為口語或書面語。限於篇幅,這裡暫不展開討論。

(三) 借用的習語

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漢語和英語均從別的語言中吸收了大量的習語,渠道有所不同,方式也有所區別。概括起來,借用的漢語習語與英語習語有兩點較大的差異:

1. 在數量上,英語借用的習語比漢語借用的習語多。由於歷史的原因,英語本身的大部分詞語是從外國語轉借過來的,尤其是希臘語、拉丁語和法語中的大量詞語融入到英語中,成為英語習語的重要源泉之一。漢語雖然也從外國語中不斷吸收了一批批詞語,但基本上是在漢語自身的基礎上演變和擴展起來的,故外借的習語為數不多。據陳文伯先生估計,“外來成語不超過漢語成語總數百分之一,數來數去也不過幾十條。”(見《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第11頁,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年版。)

2. 在形式上,漢語基本上通過音譯、意譯或音意兼譯等方法,儘量使借用的習語在結構形式上具有漢語成語的特點:或取材於外國作品,用漢語詞概括為成語,如“一廂情願”取材於求那毗地譯的《百句譬喻經》;或以被借用的素材為依據,按漢語成語的要求加以改造、創新,如“四大”、“苦海”、“一塵”在意義上超越宗教(佛教)範圍的同時,使之成為“四大皆空”、“苦海無邊”、“一塵不染”;或採用直接的意譯,如譯自佛教的“不二法門”、“不即不離”等。

英語借用習語的結構形式有多種,除了譯借過來的外國習語外,為了修辭等特殊需要,英語中還直接採用了一些未同化的,即保留原拼寫和讀音形式的外國習語,如拉丁語習語ad summam (總而言之)、法語習語Les murailles ont desoreilles.(隔牆有耳)、義大利習語con amore (精神飽滿)、希臘語習語hoi polloi(烏合之眾)、德語習語Neue Besen kehren gut. (新官上任三把火)等。此外,一些英語短語中夾雜個別外國詞,形成一種“英外混合習語”,如have not an iota of (沒有一點兒)中的iota系希臘語的第九個——最小的一個字母;maintain the status quo (維持現狀)中的status quo系拉丁語,意為“現狀”等。

漢、英兩大語言在近一百多年日益密切的交流中,互借習語的現象亦時有發生。例如,英語從漢語吸收了lose face (丟臉)、paper tiger (紙老虎)等習語;漢語從英語吸收了“舊瓶裝新酒”(new wine in old bottle(s))、“鱷魚眼淚”(crocodile tears)等習語。

四、 結構的異同

漢、英習語的結構形式多種多樣,人們的看法和說法也不盡相同,要詳加剖析和比較是相當困難的。但是,在學習使用習語中,在編纂習語辭書時,適當地了解各類習語的結構形態,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從近些年出版的一些辭書來看,不少的編著者對習語結構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習語的處理越來越細緻,其效果自然越來越好。比如,英語學界所熟悉的《牛津高級英語辭典》,把舊版本的“do good”分之為“do good”(做好事)與“do (sb) good”(對(某人)有好處)兩條,這就更科學、更精確地反映了這兩條習語的內在結構及其含義。

馬國凡先生在《成語》(p.171)中指出,漢語成語的構造,一般可從音節數目、構成成分或語法結構等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就漢、英習語(成語)而言,從音節數目這個角度來分析比較,似無多大的必要,因漢、英語是分屬兩個完全不同語音體系的語言。故此,這裡著重從構成成分和語法結構兩個角度對漢、英習語的結構,尤其是英語習用短語和漢語四字成語,進行概略的分析比較。

雖然漢語和英語分屬兩種不同語系的語言,但作為兩種語言中定型化、整體化的習用短語和短句,在結構形式上都有相對的定型性,在組成成分上都有明顯的簡潔性,這些均是漢、英習語在外在結構方面頗為相同之處。在內在結構方面,由於漢語是象形文字,英語是拼音文字,兩者的字形不同,而且兩者的語法也有不少的差異,故兩者中的習語自然有所區別。但是,若“透過現象看本質”,漢、英習語在結構方面還是有許多相似之處的。

體例說明

一、 本書正文分為漢英、英漢兩大部分。

1. “漢英部分”所收漢語習語條目,均附有漢語拼音字母注音,除讀輕聲者外,皆標明調號。條目按首字拼音字母順序排列。首字同音同形者,按第二字的音序排列,依此類推;首字同音不同形者,按筆畫順序排列,筆畫少者在前。

注音原則上按詞分寫。四字習語,凡可以分為兩個雙音節來念的,中間加短橫連寫;凡不能按兩段來念的,直接連寫。專名和姓氏的注音,第一個字母大寫。如:

【江郎才盡】Jiānɡlánɡcáijìn

【吊兒郎當】diàoerlánɡdānɡ

2. 漢語習語條目包括主條和參見條兩類。主條與參見條形異義同,常可互換使用,前者行文處理,後者則以參見方式出現,不另行文。如:

【洗垢求瘢】xǐɡòu\|qiúbān

to find fault with / to pick a hole in / to pick flaws / to pick holes in 亦作“洗垢索瘢”,“洗垢尋痕”

【洗垢索瘢】xǐɡòu\|suǒbān見 “洗垢求瘢”

【洗垢尋痕】xǐɡòu\|xúnhén見 “洗垢求瘢”

3. “英漢部分”所收英語習語條目,按第一個詞的字母順序排列;第一個詞相同者,按第二個詞的字母順序排列,依此類推。一般條目排粗正體,外來習語條目則排粗斜體。

4. 首字母相同的英語同義習語條目,排列在前者行文處理,其餘條目則以參見方式出現,不另行文。如:

hang by a hair,to 岌岌可危 / 千鈞一髮 / 危機一發 / 搖搖欲墜 / 一髮千鈞 / 一縷千鈞 亦作“hang on a hair, to”, “hang upon a hair, to”

hang on a hair, to 見“hang by a hair,to”

hang upon a hair, to 見 “hang by a hair,to”

5. 凡屬動詞詞性的英語習語條目,其不定式標記“to”,一律排在條目後面,並用逗號隔開。如:

kick down the ladder, to得魚忘筌 / 過河拆橋 / 忘恩負義

但是,以不定式動詞起首的諺語、插入語,其條目中的“to”,仍排在前面。如:

To see is to believe. 〈諺〉百聞不如一見 / 耳聞不如目見 / 眼見為實

to speak the truth實話實說 / 說老實話 / 說實在話

再者,作為介詞短語的“to”,亦排在條目前面。如:

to the core徹首徹尾 / 徹頭徹尾 / 道道地地 / 地地道道 / 完完全全

6. 英語習語條目中,凡帶有比喻性的“as...as...”結構者,其第一個“as”,加上圓括弧排在條目後面,並用逗號隔開。如:

cool as a cucumber, (as) 泰然自若 / 鎮定自若

但是,有些英語習語條目,其第一個“as”並非可有可無的,則仍排在條目前面。如:

as broad as (it is) long八兩半斤 / 半斤八兩 / 半斤對八兩 / 一個半斤,一個八兩

7. 關於英語習語條目中起首的a,an,the,be的處理:

1) 為保持條目排列均衡和便於讀者查閱,條目起首的a, an, the, be, 一般排在條目後面,並用逗號隔開。如:

close call, a 〈口〉虎口餘生 / 九死一生 / 死裡逃生

ace in the hole, an 〈美口〉錦囊妙計 / 看家本領

rough edge of the tongue, the粗言惡語 / 惡言惡語

all go, to be忙得不亦樂乎

2) 少數條目起首的a, an, the, be,乃係構成習語不可分割的部分,若是排列在後,既難於直觀反映習語的本來面目,又可能影響習語詞性的變化、含義的確切、結構的固定,甚或使條目主體僅剩一個單詞,故此仍保留排在條目前面。如:

a word or two三言兩語 / 一言半語 / 一言兩語 / 隻言片語

an eye for an eye一報還一報 / 一還一報 / 以眼還眼

The more the better.多多益善 / 愈多愈好 / 越多越好

be one’s own man, to獨立自主 / 自由自在//精神飽滿 / 神態自若 / 神志清醒

A one頂呱呱 / 頂刮刮 / 呱呱叫 / 刮刮叫 / 天字第一號

be nowhere, to瞠乎其後 / 名落孫山 //一無所成 / 一無所得

3) 以句子形式立條的英語諺語,為保留其句型的完整性,起首的A, An, The, Be,亦保留排在條目前面。如: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諺〉 千錢賒不如八百現 / 賒三不敵見二 / 十賒不如一現

An ill worker quarrels with his tools. 〈諺〉 不會撐船怪河彎 / 廚師不好怨灶歪 / 拉不出屎來怨茅房 / 嘴歪怪茶杯漏

The tailor makes the man. 〈諺〉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 / 人靠衣裳馬靠鞍

Be insatiable in learning and tireless in teaching. 〈諺〉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二、 英語條目(包括漢英部分的英語譯文和英漢部分的英語習語)中的代詞,凡屬非特定形式者,分別用下列代詞表示:

1 one — 指施事者“本人”。如:

carry all before one, to 大獲全勝 / 勢如破竹 / 所向披靡 / 萬事如意 / 無堅不摧

2 one’s — 指施事者“本人的”。如:

sport one’s oak, to 〈英俚〉 閉門謝客 / 杜門絕客 / 杜門謝客

3. oneself — 指施事者“本人自己”。如:

above oneself, to be 興高采烈 / 興致勃勃 // 趾高氣揚 / 自高自大 / 自命不凡 / 足高氣揚

4. sb — 指施事者以外的“某人”。如:

leave sb in the cold, to 愛理不理 / 不理不睬 / 打入冷宮

5. sb’s — 指施事者以外的“某人的”。如:

turn sb’s battery against himself, to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6. sth — 指“某事”或“某物”。如:

take sth to heart, to 〈口〉 耿耿於懷 / 掛在心上 / 想不開

至於條目中只用特定形式的代詞者,則仍保留其特定形式。如:

he — He that measureth oil shall anoint his fingers. 〈諺〉 常在河邊站,難免不濕鞋 / 久在江邊站,沒有不濕的鞋

it — go it blind, to 草率從事 / 魯莽從事 / 輕舉妄動

you — If you want knowledge, you must toil for it. 〈諺〉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other — profit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to 利己害人 / 損人利己

something — something of 〈口〉 多多少少 / 或多或少

三、 有關譯文的處理:

1. 漢語習語條目的英語譯文,有兩條以上者,其間用斜線號“/”隔開。為節省篇幅,譯文中可互換使用的替換詞,置於方括弧“\[ \]”之內,不參加排列;可去可存的詞,則置於圓括弧“()”之內,參加排列。譯文中有很大一部分直接選用含義與之相應的英語習語或英語外來習語(約占譯文總數的1/3),這是本詞典的一大特色。此類譯文排粗體(屬外來習語的排粗斜體),以示跟一般譯文有所區別。如:

【與世長辭】 ... to be gathered to one’s fathers \[people\] / 〈婉〉 to breathe one’s last (breath) / to breathe out one’s life / 〈俚〉 to cash \[hand, pass\] in one’s checks \[chips\] / 〈俚〉 to check in \[out\] / to close one’s career \[days, eyes, life\] / 〈海俚〉 to coil up one’s cables \[ropes\] / 〈謔〉 to count daisies / 〈美口〉 to cross the bar...

有一部分譯文採用直譯。如:

【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When it is dark in the east, it is light in the west; when things are dark in the south, there is still light in the north.

另有一部分譯文採用意譯。如:

【頭頭是道】... to appear impressive / clear and logical / closely reasoned and well argued / coherent and cogent / systematic and methodical / systematic and orderly

還有一部分則直譯、意譯兼而用之。先直譯,後意譯,兩者之間加破折號“—”。如:

【十手所指】... to be pointed to by ten fingers—to be condemned or denounced by all / Ten hands point to it—target of public accusation or condemnation.

2. 漢英部分的英語譯文,凡以動詞不定式標記“to”起首者,一律排在前頭(至於to之後的詞,再按字母順序排列);以名詞短語、介詞短語、形容詞短語、副詞短語或以句子、從句形式出現者,按第一詞的字母順序排在其後,以單詞或帶連字號“”的複合詞形式出現者,則排在最後。如:

【玩忽職守】...to be asleep at the switch / to be forgetful \[negligent\] of one’s duty /to be remiss in one’s duty / to fall asleep (at the switch) / to forget one’s duties / to neglect one’s duties / to play truant / 〈英軍俚〉 to scrimshank / to sit loose to one’s responsibilities / to slack ones duty / to slur over ones duties / breach of duty / dereliction of duty / neglect of duty / 〈拉〉 culpa / 〈美〉 derelict / dereliction / malpractice / 〈律〉 misprision / truancy / truant

3. 英語習語條目的漢語譯文,全都選用含義與之相應的漢語習語,這是本詞典較突出的又一特色。譯文按首字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首字相同者,按第二字音序排列,依此類推。譯文中語義相近者,其間用斜線號“/”隔開;一語多義者則用雙斜線號“//”隔開。如:

at one’s wit’s end, to be 不知所措 / 才盡江郎 / 才窮智竭 / 毫無辦法 / 計窮力竭 / 計窮智盡 / 江郎才盡…

by itself孤零零// 自然而然

4. 對部分英語習語,在“〈 〉”內加註標簽,註明這些習語不同的使用地區、適用場合或修辭色彩,以利於讀者實際運用。本書使用的主要標籤如下:

〈主英〉英國特有用語〈拉〉拉丁語〈西〉 西班牙語〈俚〉俚語

〈謔〉戲謔語〈詩〉詩歌用語〈海〉航海用語〈美〉美國用語

〈法〉法語〈澳〉澳大利亞語〈諺〉諺語〈諷〉諷刺語

〈軍〉軍事用語〈宗〉宗教用語〈蘇〉蘇格蘭語〈德〉德語

〈新〉紐西蘭語〈方〉方言〈蔑〉輕蔑語〈律〉法律用語

〈古〉古語〈愛〉愛爾蘭語〈意〉義大利語〈口〉口語

〈婉〉委婉語〈粗〉粗俗語〈體〉體育用語〈罕〉罕用語

四、 本書從廣泛浩繁的閱讀資料中精心選編了大量典型、實用的例證。

1. 例證絕大部分以句子形式出現,也有一部分採用短語形式。例證有兩條以上者,其排列順序與例證中所用譯文的排列順序相同。多條例證之間用斜線號隔開。漢英部分例證中所用的漢語習語,其形式與條目完全一致者,用代字號“~”代替,以省篇幅。例證中凡屬英語譯文部分的詞均排斜體,以利分辨。如:

【無論如何】...〈法〉à tout prix / any day / 〈口〉 any old how / any way / anything like / as it may / at all costs / at all events / at all hazards / at all rates / at all risks / at any cost...

例: 我媽說我不能去參加這次聚會,但我 ~ 都要去。My mother says I can’t go to the party, but I’m going any way. / 她明天晚上 ~ 該回來啦。At all events she should be back tomorrow night. / 戰士們發誓 ~ 要奪回被敵軍占據的山頭。The men vowed to capture the enemyoccupied hill at all hazards. / …

2. 例句若系詩詞,不再分段起行,其英語譯文按詩句標點,行間用豎線“|”隔開,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條目下之例: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 。All the rivers flow east into the sea, | When will they return west? | If one does not exert himself, | He will regret in vain in old age.

3. 在英語習語條目的例證中,凡屬英、漢習語部分的詞,英語排斜體,漢語排楷體。如:

a hundred to one 十拿九穩 / 十拿九準 / 十有八九 / 十之八九

例: It’s a hundred to one that he’ll win. 十之八九他會獲勝。

五、 豐富多彩的漢、英習語,來源極其廣泛:有的典出歷史事件;有的來自神話傳說;有的源出寓言故事;還有的引自作品名句。為幫助讀者加深對習語的理解,從而有利於對習語的正確使用,編者就許多習語膾炙人口的典故、確鑿有據的出處或密切相關的背景,選編了大量注釋。

1. 有關漢語習語的注釋用英語表述,置於英語譯文之後。如:

【完璧歸趙】 …

Literary allusi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史記》) records: The King of Qin attempted to trick the He’s jade out of the State of Zhao. When the jade was carried to Qin and already in the hands of its King, Lin Xiangru (藺相如), a brave and resourceful minister of Zhao, finding the King’s trick, managed to take it back and sent it to Zhao intact.

【誨人不倦】 …

Orig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Pass on the Ancient Culture (《論語·述而》). “I have an insatiable desire to learn and I am never tired of teaching others. Is there anything yet more interesting than what I do this way?”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 有關英語習語的注釋用漢語表述,置於漢語譯文或例證之後。如:

hang as high as Haman, to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害人反害己

註:本語典出《聖經·以斯帖記》(Esther)第7章第9節。Haman(哈曼)原為波斯國王亞哈隨魯(Ahasuerus)的宰相,施陰謀欲殺絕猶太人,並架設了75英尺高的絞架準備絞死從其手中救出猶太人的末底改(Mordecai),後因其陰謀被以斯帖王后(Queen Esther)揭露,哈曼反被絞死在他為末底改準備的絞架上。

六、 漢、英習語之間,雖有一些條目在字面上、形式上或設喻上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在整體意義上和實際用法上卻沒有相同之處,彼此互不對應,不宜互譯。對於此類易於混淆誤譯的習語,編者刻意加編了400餘條辨析,形成本詞典的又一特色。辨析排列於條目最後面。如: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辨析:本語意指“極細微的差錯會造成極嚴重的後果”,是從發展趨勢來說的,其所強調的是差距,不宜誤譯為英語諺語“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若將此諺語的文字補足為“A miss by even a bit is as good as a miss by a mile”,其所表述的意思就會比較容易理解。實際上這條英語諺語是從事情的結果來看的,其所強調的是性質不變,效果相同。具體表述如下三層意思: 1)“It is the same if one fails or misses something by much or by little”(DAI)(小錯大錯總是錯)。如:We thought John had a home run, but the ball went foul by inches.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我們原以為約翰來了個本壘打,可是打偏了幾英寸成了界外球。可小錯大錯總是錯啊。) 2)“To miss by a little is the same as missing by a lot”(MAC)(事敗垂成終歸是失敗)。如:The Republican candidate missed being elected by only ten votes, but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共和黨候選人僅僅以10票之差而落選,可是事敗垂成終歸是失敗。) 3)“A narrow escape is the same in effect as a clear or easy escape”(LDEI)(死裡逃生總是生)。如:When the bullet struck just a few inches above his head, I couldn’t help saying to myself: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子彈打在離他的頭只有幾英寸的上方,我不禁嘆道:死裡逃生總是生。)

beat the air, to ... 辨析:本語與漢語習語“捕風捉影”從字面意義上看來,雖有某些相似之處,而實際上兩者真實的含義相距甚遠,不宜望文生義把它們扯在一起。前者意指“to toil without profit; to work to no purpose”(Brewer)(白費力氣;徒勞無功)。如:All you are doing is to beat the air. Try to be practical.(你所作的一切全都徒勞無功,還是注重實際為好。)後者的含義卻是“比喻說話或做事時用似是而非的跡象做根據”。如:“襲人心裡著忙,便捕風捉影的混找,沒一塊石底下不找到”(《紅樓夢》第95回)。

此外,辨析中還有一部分是編者就人們長期沿用下來的某些似是而非的訛誤,認為有必要糾偏歸正的。如: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辨析:本語源出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此詩句中的“臭”不宜誤讀為“chòu”,而應讀作“xiù”,句中“酒肉臭”的含義也不是指“酒肉多得發臭了”,不宜譯作“to come the reek of wines and meats”,“to reek of flesh and wine”或“wine and meat rot”。此語詞往往被人們誤解而導致誤譯,正確的理解應是“聞到了酒肉的香味”,似可英譯為“meat and wine have a sweet smell”,“meats and wines can be smelled”,“meats and wines smell sweet”或“wine and meat emit sweet smell”。

七、 本書“漢英部分”的漢語習語條目,如前所述,按首字拼音字母順序排列,這對熟悉漢語拼音的讀者說來,查閱自然較為快捷。然而,考慮到漢語同音同調的字數較多(如所收條目中的首字,其音調讀作“shì”、“yì”者,就各達20餘個之多),同時,考慮到目前漢語拼音的普及程度尚不夠全面,而且有些條目的首字,不見得人人都熟悉其讀音和聲調,再者,由於歷史、習慣等方面的原因,簡體字和繁體字還在不同程度上同時使用,為了使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廣大讀者均可根據各自的需要選擇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查閱途徑,使用起來得心應手,本詞典附編有如下兩個索引供讀者選用。

1. 漢語習語條目首字拼音索引:

1) 全部首字按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

2) 同音同調者按筆畫順序排列,筆畫少者在前。

3) 首字中凡已通行簡化者,以簡體字參加排列,相應的繁體字則加圓括弧列於其右側,以供對照。

2. 漢語習語條目首字筆畫索引:

1) 所有首字(包括簡、繁體)按筆畫順序排列,筆畫少者在前。

2) 筆畫數相同者,按起筆筆形橫“”、豎“丨”、撇“丿”、點“丶”、折“乛”順序排列。

3) 繁體字右側加圓括弧列入相應的簡體字,以利於查閱正文時對照使用。

備註: “辨析”中使用的參考書目縮略語全稱

Brewer: 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

CEP: Common English Proverbs

COD: The 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CODP: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Proverbs

CTC: Chambers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

CULD: Chambers Universal Learners Dictionary

DAI: A Dictionary of American Idioms

EIFS: English Idioms for Foreign Students

H2: A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Part 2)

HAI: Handbook of American Idioms and Idiomatic Usage

LDAE: Longman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LDCE: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DEI: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LDOEI: A Learners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LDPV: Longman Dictionary of Phrasal Verbs

MAC: Modern American Colloquialisms

OALD: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ODCIE2: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Idiomatic English (Volume 2)

ODEP: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Proverbs

Penguin: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roverbs

WBD: 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

WNW: 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